18小说网 www.18xs.com,张居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如见李太后催问得紧,便道:“老衲所言之事,涉及先帝,怎好随便开口。”
“先帝?”李太后紧张起来,“哪位先帝?”
一如瞄着李太后,小心翼翼却又字字分明地说:“当今皇上的爷爷嘉靖皇帝。”
“啊,是世庙皇帝爷,”李太后长出一口气,接了先前的话头问,“佛门重振,与老皇帝有何干系?”
“不但有干系,而且干系重大。”一如和尚也许是有事在心中憋得太久,现在见有机会倾吐,顿时满脸憔悴换成了红光,口齿也利索得多,“慈圣太后若能恕老衲无罪,老衲就把在心底窝了多年的话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
李太后愣了愣,说道:“咱依你,恕你无罪,你要把该讲的都讲出来。”
“谢太后,”一如又欠身道了佛礼。只见他捻动佛珠的手慢了下来,额上青筋也突然凸起——这是肝火骤旺之象。他缓缓说道,“我大明圣朝的开国皇帝朱洪武,本是佛门子弟,他得天下之后,以孝悌为治国根本,洪武皇帝深知,要想芸芸众生天下庶民人人都做到孝悌,惟有佛教可尽除人心壅蔽之妄。我佛慈悲,以大悲智力拯拔沉苦,跻诸彼岸;以大光明灯普照沉迷,示之觉路。鉴于此,洪武皇帝秉乾建极,融皇风佛法于一体,转轮宏教,尊崇三宝,虔诚向佛之心,实乃垂范万世。洪武皇帝归天之后,朱家子孙袭承帝位者,莫不遵崇祖制,远近承风,光大浮屠之教。偌大中国,始终是大乘气象,西天净土。而大明天下,也因之皇祚绵长,国泰民安,这都是佛光披覆荫佑所致。
“但是,当国玺传至第八代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世庙手中,这位皇帝爷不幸误信妖术,沉湎斋醮,受陶仲文、邵真人一帮妖道唆使,对佛教大加摧残,毁梵宇,焚舍利,荼毒僧侣。大明开国以来的佛教之大劫,实乃由这位皇帝一手造成……”
一如和尚接下来就历数嘉靖皇帝戕害佛教的种种罪孽,他特别讲到了嘉靖十四年发生了最大的毁佛事件:
紫禁城内旧有大善佛殿,其中藏有历代皇帝敕造的金银佛像以及从各地搜求迎进珍藏的佛骨佛牙等物。世庙早就有心拆除,只是碍于诸先帝之为,一时难下决心。恰好这一年皇太后提出想建宫另住。世庙立即抓住这一契机,下令拆除大善佛殿建皇太后宫,并命大学士李时、礼部尚书夏言等入视基址。夏言投世庙所好,建言请敕有司把佛骨佛牙搬出大内,埋入无人之荒野,以杜愚惑。世庙召见夏言颁旨道:“朕思此物,智者认为邪秽,必不欲观;愚者以为奇异,必欲尊奉。今虽埋之,将来岂无窃发,不如举火焚之,以绝后患。”圣旨既出,紫禁城中大善佛寺顷刻拆毁,内藏的一百六十九座金银佛像,各种头牙佛骨舍利一万三千余斤,也被尽数搬至灯市口闹市中心,当众焚毁。
从此,终嘉靖一朝,佛教一蹶不振,各府州县僧亡寺倾。即使这样,嘉靖皇帝仍不放松钳制。在嘉靖四十五年秋,这位已病入膏肓的皇帝爷,还不忘下诏顺天府抚按两院,严禁僧尼建戒坛说法。并令厂卫巡城御史严查京城内外僧寺,如有仍以受戒寄寓者,收捕下狱。四方游僧,一律捉拿治罪……
常言道“蓄之既久,其发必烈”。一如这番话说了足有半个时辰,慷慨激昂,怒火不可遏止。说到伤心处,竟哽咽唏嘘,泪下如雨。李太后被这情绪感染,心中赞叹道:“这老和尚平常慈眉善目,谨言慎行,原来却还是一个血性老汉。”顿时对他愈加敬重。关于嘉靖皇帝厌弃佛教之事,她在宫中也有一些耳闻,但她嘉靖二十四年才出生,因此知道得并不多。入宫以来,无论是皇上还是老太监,都讳言先帝之事,许多事也就无从得知。趁一如在拭泪稳定情绪,她问冯保:
“冯公公,一如师父方才所言,是否凿实?”
冯保点点头,答道:“句句都是事实,嘉靖十四年毁大内大善佛寺,焚烧佛骨时,奴才已经入宫六年了,这些事都亲眼得见。”
李太后盯着冯保,顿时脸色冷若冰霜。冯保不免心里发怵,坐在那里双手按住膝头,两眼傻傻地瞄着一如手上捻着的佛珠,后悔自己答话太快。其实,李太后的脸色并不是做给他看的,而是沉入了伤怀往事:论辈分,嘉靖皇帝是她的公公。可是,自她进了裕王府,甚至替这个老皇帝生下了皇孙,公公眼中也没有她这个儿媳。他听信方士的妖言,说什么“二龙不相见,见之则损陛下阳寿”,因此生前从不立太子。裕王朱载垕后来实际上成了嘉靖皇帝的独子,有的大臣帮裕王讲话,上疏请立太子。这一来惹恼了嘉靖皇帝,把上疏大臣廷杖削籍,并颁旨外廷,今后有敢言立太子者,斩无赦。不立太子也罢,他死前整整八年,从未召裕王见上一面,更不用说她这个儿媳了。太子得子,须得老皇帝赐名,可是皇孙长到三岁尚无名字。裕王多次上疏请赐,均没有下文。直到驾崩,世庙终究没有给皇孙取下名字……
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李太后心口就隐隐作痛。平心而论,她对嘉靖老皇帝没有敬爱而只有憎恨。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份,要让皇室和谐,母仪天下,她只能把这种憎恨深埋心中。但深藏不露并不等于冰消瓦解,这股子睚眦之恨,始终还在心中作祟。她一直找不到泄愤的途径,因此静夜无人时,她常常会无端地怒满胸臆。今天,一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发泄对嘉靖皇帝谤佛毁佛的不满,使得她的心底深处,那一点真情顿时间爆发膨胀……但即使心如沸鼎五脏若焚,她仍不忘克制与掩饰。沉吟有时,她便借品饮茶水之机压下心火,并掏出黄绫绣帕轻轻地拭了拭双颊,然后威严自重地喊了一声:
“冯公公。”
“奴才在。”冯保赶紧起身。
李太后用力放下茶杯,正色问道:“诽谤先帝,按大明律,该当何罪?”
“这……”
冯保看看李太后,又看看一如,不知如何作答。一如吐尽心中块垒,已是如释重负。太后这种反应,早在他预料之中,便坦然答道:
“讪谤先帝,可处大辟之极刑,但老衲方才所言嘉靖皇帝所作所为,没有一句是讪话,更没有一句是谤言。”
李太后冷冷一笑,斥道:“和尚妄言。咱且问你,朝中皇帝与西天如来,哪一个为大?”
一如一愣,他没想到李太后会问出这么个刁钻问题,好在他慧根通透法养深厚,立即不假思索答道:“这个不好比拟,一个是人王,一个是法王。人法对垒,必然天道阻滞,灾害频仍。人法和谐,则天地晓畅,万物昭苏。人可欺法但法不欺人,人若违法则必遭报应。”
“唔,这话听起来倒有几分道理。”
“就是没有道理,太后今天也不能处置老衲。”
“这是为何?”
“因为老衲有言在先,请得太后懿旨,恕言者无罪。”
李太后本来就是做戏,见一如如是说,便浅浅一笑,说:“老和尚不愧是得道之人,心机甚深。”
一如又趁机说道:“太后若肯虚怀纳谏,老衲还有一言忠告。”
“讲。”
“如今宫廷内外传言,太后是观音再世,这并非妄言,天降大任于太后。还望太后能匡正世庙遗毒,广结佛缘,让我大明之皇天后土,重凝大乘气象。”
李太后专注地问:“如何广结佛缘?”
一如不假思索地回答:“把世庙所毁之寺尽行恢复重建。”
李太后蹙眉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事儿得从长计议。”说着站起身来准备返宫,忽然门外有人来报:
“启禀李太后,武清伯李老太爷求见。”
“啊,快请!”
李太后即忙肃衣整冠。一如师父适时告退。一会儿,只见一位约摸六十岁左右身着轻绡蟒衣的干瘦老头儿风风火火走了进来。他一眼瞥见李太后,顿时情绪激动又显得局促不安,这便是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按国礼,他应该给李太后下跪,按家礼,李太后又该给他下跪,这正是李伟的为难之处。李太后大约看出了父亲的尴尬,主动起身给父亲蹲了个万福,亲自把父亲扶到一张藤椅上坐下,说道:
“爹,这里不是宫中,又没有外人,您不必拘礼。”
“好,好,咱听闺女的。”李伟忙不迭声回答。
“爹,你怎么来了?”李太后问。
“听说你来昭宁寺烧香拜佛,咱特意赶过来相见。搭帮着咱也在菩萨面前磕几个头,烧一炉香,讨点福气。”李伟回答,接着东张西望,看到客房里陈设琳琅满目,每一件都非常考究,不由得羡慕地说,“这和尚们的铺排,竟如此华贵,咱武清伯府上,比起这里来,不知道寒酸了多少。”
冯保听了一笑,说道:“李老太爷要是看着这些家具不错,待会儿都搬了去。”
李伟眯眼觑着冯保,一咧嘴便露出了满口的黄牙,他熟络地说,“你冯公公总喜欢拿咱老李头开涮,这些物件又不是你的,你才这么大方。”
“不是我的,也不是寺里的嘛,”冯保把身边茶几上一块黄绫绣凰铺垫揭起抖了抖,说,“老太爷您看看,这是哪儿用的?”
李伟伸头细看,艳羡一笑:“啊,原来都是大内物件。”
“对呀,李太后来,这昭宁寺里的物件哪摆得出来?”冯保一面说着,一面看李太后的脸色,“您老太爷看中的,都是从宫中搬来的。”
“咱说呢,这些东西怎么就看着眼熟。”
李伟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人又生得干巴,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福相。若是脱掉蟒衣换上寻常装束,走在街上,活脱脱就是一个高粱花子,哪里看得出来他是当今圣朝第一皇亲。关于他的发迹史,偌大京师无人不晓,说得神乎其神。传到他自己的耳朵里,他也只是笑笑,从不辩解。
李伟是北直隶漷县人,在庄稼人堆中长大,一个大字不识,长到十二岁,因家中生计糊弄不开,就跟着干泥瓦匠的父亲学手艺。从此守着一把砌刀,在砖石堆里讨生涯。这李伟天性聪明,好琢磨事儿。几年之后手艺竟超过了父亲,成为当地有名的泥瓦匠了。俗话说“家财万贯,不如薄艺随身”,有了这门手艺... -->>
一如见李太后催问得紧,便道:“老衲所言之事,涉及先帝,怎好随便开口。”
“先帝?”李太后紧张起来,“哪位先帝?”
一如瞄着李太后,小心翼翼却又字字分明地说:“当今皇上的爷爷嘉靖皇帝。”
“啊,是世庙皇帝爷,”李太后长出一口气,接了先前的话头问,“佛门重振,与老皇帝有何干系?”
“不但有干系,而且干系重大。”一如和尚也许是有事在心中憋得太久,现在见有机会倾吐,顿时满脸憔悴换成了红光,口齿也利索得多,“慈圣太后若能恕老衲无罪,老衲就把在心底窝了多年的话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
李太后愣了愣,说道:“咱依你,恕你无罪,你要把该讲的都讲出来。”
“谢太后,”一如又欠身道了佛礼。只见他捻动佛珠的手慢了下来,额上青筋也突然凸起——这是肝火骤旺之象。他缓缓说道,“我大明圣朝的开国皇帝朱洪武,本是佛门子弟,他得天下之后,以孝悌为治国根本,洪武皇帝深知,要想芸芸众生天下庶民人人都做到孝悌,惟有佛教可尽除人心壅蔽之妄。我佛慈悲,以大悲智力拯拔沉苦,跻诸彼岸;以大光明灯普照沉迷,示之觉路。鉴于此,洪武皇帝秉乾建极,融皇风佛法于一体,转轮宏教,尊崇三宝,虔诚向佛之心,实乃垂范万世。洪武皇帝归天之后,朱家子孙袭承帝位者,莫不遵崇祖制,远近承风,光大浮屠之教。偌大中国,始终是大乘气象,西天净土。而大明天下,也因之皇祚绵长,国泰民安,这都是佛光披覆荫佑所致。
“但是,当国玺传至第八代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世庙手中,这位皇帝爷不幸误信妖术,沉湎斋醮,受陶仲文、邵真人一帮妖道唆使,对佛教大加摧残,毁梵宇,焚舍利,荼毒僧侣。大明开国以来的佛教之大劫,实乃由这位皇帝一手造成……”
一如和尚接下来就历数嘉靖皇帝戕害佛教的种种罪孽,他特别讲到了嘉靖十四年发生了最大的毁佛事件:
紫禁城内旧有大善佛殿,其中藏有历代皇帝敕造的金银佛像以及从各地搜求迎进珍藏的佛骨佛牙等物。世庙早就有心拆除,只是碍于诸先帝之为,一时难下决心。恰好这一年皇太后提出想建宫另住。世庙立即抓住这一契机,下令拆除大善佛殿建皇太后宫,并命大学士李时、礼部尚书夏言等入视基址。夏言投世庙所好,建言请敕有司把佛骨佛牙搬出大内,埋入无人之荒野,以杜愚惑。世庙召见夏言颁旨道:“朕思此物,智者认为邪秽,必不欲观;愚者以为奇异,必欲尊奉。今虽埋之,将来岂无窃发,不如举火焚之,以绝后患。”圣旨既出,紫禁城中大善佛寺顷刻拆毁,内藏的一百六十九座金银佛像,各种头牙佛骨舍利一万三千余斤,也被尽数搬至灯市口闹市中心,当众焚毁。
从此,终嘉靖一朝,佛教一蹶不振,各府州县僧亡寺倾。即使这样,嘉靖皇帝仍不放松钳制。在嘉靖四十五年秋,这位已病入膏肓的皇帝爷,还不忘下诏顺天府抚按两院,严禁僧尼建戒坛说法。并令厂卫巡城御史严查京城内外僧寺,如有仍以受戒寄寓者,收捕下狱。四方游僧,一律捉拿治罪……
常言道“蓄之既久,其发必烈”。一如这番话说了足有半个时辰,慷慨激昂,怒火不可遏止。说到伤心处,竟哽咽唏嘘,泪下如雨。李太后被这情绪感染,心中赞叹道:“这老和尚平常慈眉善目,谨言慎行,原来却还是一个血性老汉。”顿时对他愈加敬重。关于嘉靖皇帝厌弃佛教之事,她在宫中也有一些耳闻,但她嘉靖二十四年才出生,因此知道得并不多。入宫以来,无论是皇上还是老太监,都讳言先帝之事,许多事也就无从得知。趁一如在拭泪稳定情绪,她问冯保:
“冯公公,一如师父方才所言,是否凿实?”
冯保点点头,答道:“句句都是事实,嘉靖十四年毁大内大善佛寺,焚烧佛骨时,奴才已经入宫六年了,这些事都亲眼得见。”
李太后盯着冯保,顿时脸色冷若冰霜。冯保不免心里发怵,坐在那里双手按住膝头,两眼傻傻地瞄着一如手上捻着的佛珠,后悔自己答话太快。其实,李太后的脸色并不是做给他看的,而是沉入了伤怀往事:论辈分,嘉靖皇帝是她的公公。可是,自她进了裕王府,甚至替这个老皇帝生下了皇孙,公公眼中也没有她这个儿媳。他听信方士的妖言,说什么“二龙不相见,见之则损陛下阳寿”,因此生前从不立太子。裕王朱载垕后来实际上成了嘉靖皇帝的独子,有的大臣帮裕王讲话,上疏请立太子。这一来惹恼了嘉靖皇帝,把上疏大臣廷杖削籍,并颁旨外廷,今后有敢言立太子者,斩无赦。不立太子也罢,他死前整整八年,从未召裕王见上一面,更不用说她这个儿媳了。太子得子,须得老皇帝赐名,可是皇孙长到三岁尚无名字。裕王多次上疏请赐,均没有下文。直到驾崩,世庙终究没有给皇孙取下名字……
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李太后心口就隐隐作痛。平心而论,她对嘉靖老皇帝没有敬爱而只有憎恨。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份,要让皇室和谐,母仪天下,她只能把这种憎恨深埋心中。但深藏不露并不等于冰消瓦解,这股子睚眦之恨,始终还在心中作祟。她一直找不到泄愤的途径,因此静夜无人时,她常常会无端地怒满胸臆。今天,一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发泄对嘉靖皇帝谤佛毁佛的不满,使得她的心底深处,那一点真情顿时间爆发膨胀……但即使心如沸鼎五脏若焚,她仍不忘克制与掩饰。沉吟有时,她便借品饮茶水之机压下心火,并掏出黄绫绣帕轻轻地拭了拭双颊,然后威严自重地喊了一声:
“冯公公。”
“奴才在。”冯保赶紧起身。
李太后用力放下茶杯,正色问道:“诽谤先帝,按大明律,该当何罪?”
“这……”
冯保看看李太后,又看看一如,不知如何作答。一如吐尽心中块垒,已是如释重负。太后这种反应,早在他预料之中,便坦然答道:
“讪谤先帝,可处大辟之极刑,但老衲方才所言嘉靖皇帝所作所为,没有一句是讪话,更没有一句是谤言。”
李太后冷冷一笑,斥道:“和尚妄言。咱且问你,朝中皇帝与西天如来,哪一个为大?”
一如一愣,他没想到李太后会问出这么个刁钻问题,好在他慧根通透法养深厚,立即不假思索答道:“这个不好比拟,一个是人王,一个是法王。人法对垒,必然天道阻滞,灾害频仍。人法和谐,则天地晓畅,万物昭苏。人可欺法但法不欺人,人若违法则必遭报应。”
“唔,这话听起来倒有几分道理。”
“就是没有道理,太后今天也不能处置老衲。”
“这是为何?”
“因为老衲有言在先,请得太后懿旨,恕言者无罪。”
李太后本来就是做戏,见一如如是说,便浅浅一笑,说:“老和尚不愧是得道之人,心机甚深。”
一如又趁机说道:“太后若肯虚怀纳谏,老衲还有一言忠告。”
“讲。”
“如今宫廷内外传言,太后是观音再世,这并非妄言,天降大任于太后。还望太后能匡正世庙遗毒,广结佛缘,让我大明之皇天后土,重凝大乘气象。”
李太后专注地问:“如何广结佛缘?”
一如不假思索地回答:“把世庙所毁之寺尽行恢复重建。”
李太后蹙眉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事儿得从长计议。”说着站起身来准备返宫,忽然门外有人来报:
“启禀李太后,武清伯李老太爷求见。”
“啊,快请!”
李太后即忙肃衣整冠。一如师父适时告退。一会儿,只见一位约摸六十岁左右身着轻绡蟒衣的干瘦老头儿风风火火走了进来。他一眼瞥见李太后,顿时情绪激动又显得局促不安,这便是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按国礼,他应该给李太后下跪,按家礼,李太后又该给他下跪,这正是李伟的为难之处。李太后大约看出了父亲的尴尬,主动起身给父亲蹲了个万福,亲自把父亲扶到一张藤椅上坐下,说道:
“爹,这里不是宫中,又没有外人,您不必拘礼。”
“好,好,咱听闺女的。”李伟忙不迭声回答。
“爹,你怎么来了?”李太后问。
“听说你来昭宁寺烧香拜佛,咱特意赶过来相见。搭帮着咱也在菩萨面前磕几个头,烧一炉香,讨点福气。”李伟回答,接着东张西望,看到客房里陈设琳琅满目,每一件都非常考究,不由得羡慕地说,“这和尚们的铺排,竟如此华贵,咱武清伯府上,比起这里来,不知道寒酸了多少。”
冯保听了一笑,说道:“李老太爷要是看着这些家具不错,待会儿都搬了去。”
李伟眯眼觑着冯保,一咧嘴便露出了满口的黄牙,他熟络地说,“你冯公公总喜欢拿咱老李头开涮,这些物件又不是你的,你才这么大方。”
“不是我的,也不是寺里的嘛,”冯保把身边茶几上一块黄绫绣凰铺垫揭起抖了抖,说,“老太爷您看看,这是哪儿用的?”
李伟伸头细看,艳羡一笑:“啊,原来都是大内物件。”
“对呀,李太后来,这昭宁寺里的物件哪摆得出来?”冯保一面说着,一面看李太后的脸色,“您老太爷看中的,都是从宫中搬来的。”
“咱说呢,这些东西怎么就看着眼熟。”
李伟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人又生得干巴,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福相。若是脱掉蟒衣换上寻常装束,走在街上,活脱脱就是一个高粱花子,哪里看得出来他是当今圣朝第一皇亲。关于他的发迹史,偌大京师无人不晓,说得神乎其神。传到他自己的耳朵里,他也只是笑笑,从不辩解。
李伟是北直隶漷县人,在庄稼人堆中长大,一个大字不识,长到十二岁,因家中生计糊弄不开,就跟着干泥瓦匠的父亲学手艺。从此守着一把砌刀,在砖石堆里讨生涯。这李伟天性聪明,好琢磨事儿。几年之后手艺竟超过了父亲,成为当地有名的泥瓦匠了。俗话说“家财万贯,不如薄艺随身”,有了这门手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