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国能降了,李万庆降了,李自成手下十余万步足被歼灭,李自成手下五万余精骑被歼灭,西北的消息不断传回京城,一个又一个,扣动着人的心弦。
崇祯依然如同往日一般,一有战事便不眠不休,通宵达旦的忙碌着,不过,这次他多了个伴当。
因为内阁大学士杨嗣昌也如同崇祯一般关心着西北的战事,而且还经常来找崇祯交流,每次说的还都是崇祯最关心的问题。
崇祯还从未遇到过这么勤于政事的朝臣呢,他本身就勤于政事,对这样的朝臣自然是异常欣赏,每次杨嗣昌前来求见,他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来接见。
杨嗣昌在户部呆了将近十年,对户部各项工作流程十分熟悉,而崇祯在后方大部分时间都是组织粮草的调动,筹集饷银,调配军需物资,这些正是他的强项,每每都能辅佐崇祯把事情办的妥妥当当,两人交流起来自然是越来越投机。
崇祯仿佛遇到了一个知音,一旦有关西北的事,他都要招杨嗣昌过来商议一番,有时候甚至将杨嗣昌留在御书房,通宵达旦处理西北的后勤军需。
他们的努力仿佛起到了效果,西北的好消息一个又一个的传过来,如同一剂又一剂的兴奋剂,刺激着这对君臣,他们一起担忧,一起紧张,一起激动,一起兴奋,就仿佛一对恋人一般相依相伴,相互慰藉对方的心灵。
呃,这样说,好像有点过头了啊。
他们并不是在玩什么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恋情,只是性格相近,志趣相投,共同话题比较多而已。
崇祯被朝中奸臣耍弄这么多年,遇到这么一个真正为国为民,又勇于任事的大臣,惊喜莫名,引为知音,也是正常之举,他甚至时常感叹:“用卿恨晚,用卿恨晚啊!”
李自成五万精骑被歼灭的消息传回京城,崇祯再次兴奋的手舞足蹈,至于李自成脱逃的事情,在熊文灿和杨嗣昌的刻意淡化下,他压根就没当回事,他对杨嗣昌的宠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到一个月时间,反贼便被剿灭一大半,这样的能臣,上哪里找去!
用卿恨晚,用卿恨晚啊!
崇祯自此对杨嗣昌言听计从,不管是朝臣任免,还是朝堂大事,只要是杨嗣昌提出来的,他都会毫不犹豫的恩准,一时之间,杨嗣昌在朝堂之中的地位直接超越了内阁首辅徐光启,成为真正的宰辅。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杨嗣昌并不是一个馋臣,也不是一个奸臣,只是他跟崇祯有同样的毛病,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旦认定的事情,不管对错,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坚持到底,容不得半点反对意见。
这种人,一旦当权,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他方向正确,那么很有可能造就一番盛世,比如万历之初的张居正,那也是个能得不容别人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他锐意改革,方向正确,所以造就了万历中兴,成就了大明最富有的十年。
如果他方向错误,那么很有可能祸国殃民,让国家陷入危机。
杨嗣昌就是这么个人,他本身是想拯救大明,但是,他对内拼命加征税赋,疯狂扩军,穷兵黩武,对外妄图跟如狼似虎的后金和谈,和睦共处,这两点都错了!
而且他不顾别人的反对,一意孤行,还把反对他的忠臣良将比如卢象升、孙传庭之流全害死了,反而与薛国观、洪承畴、高起潜等别有用心的奸妄小人为伍,让这些人在朝堂之上为所欲为,所以才造成了后面大明不可挽回的危局。
这会儿杨嗣昌如日中天,大有一举掌控朝堂之势,张斌却一如既往的不吭气,不羡慕不妒忌也不干预朝政,更没有提出一点反对意见。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回光返照而已,他们这样搞,大明很快便会病入膏肓,到时候还是要他出手来挽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张斌这样一个能力比杨嗣昌还强,功绩比杨嗣昌多了数倍的能臣却得不到崇祯如此恩宠呢?
历史上同样如此,卢象升、孙传庭能力明显比杨嗣昌要强,为什么崇祯不信任他们,反而信任杨嗣昌,以致他们别杨嗣昌害得一个力战而亡,一个被关到大明快灭亡的时候才放出来呢?
这就跟杨嗣昌对待崇祯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了,张斌是明辨是非,崇祯如果哪里错了,他绝不会赞同,就算不提出反对意见,也要用事实去教育崇祯,让他明白自己错了。
但是,杨嗣昌却不辨是非,只要崇祯提出来的,不管对错,他都会极力赞成!
他对别人是容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崇祯却是一味逢迎,投其所好,这才是他获得崇祯恩宠的关键所在。
这也正是他把大明整的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本身就犯有方向性的错误,而崇祯比他更糊涂,错的更厉害,他却一味逢迎邀宠,两个人搞出来的事情,那还不是错上加错,错的离谱!
比如,对于招抚的态度,杨嗣昌一开始是反对的,因为他父亲杨鹤的事给了他深刻的教训,有很多反贼头子那都是极不要脸的,降而复判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崇祯却急功近利,想尽快解决反贼的问题,所以,熊文灿说要招抚刘国能和李万庆,崇祯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因为这样省时省力啊,不费一兵一卒,瞬间就能解决问题。
杨嗣昌一看崇祯点头,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也跟着极力赞成招抚,绝口不提他父亲的经验教训,这就为后面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刘国能和李万庆的表现证明崇祯貌似是英明的,为什么说招抚会造成巨大的隐患呢?
因为,接下来,他们就遇到个奇葩。
话说熊文灿这个人也能算得上是一个能臣干吏了,他对剿贼一事那是真的积极,对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执行的也相当给力,绝不带半点拖延和敷衍。
他歼灭了李自成手下的主力精骑之后,便把所有俘虏留给陕西巡抚郑崇俭处理,至于军队,他只给郑崇俭留了一万秦军,而他则不顾年关将近直接率二十多万大军出发,走峪谷道直抵郧阳,直奔襄阳而去。
这峪谷道长度大致与子午谷相当,也是六百里左右,不过却没有子午谷那么难行,也没有子午谷那么凶险,走起来比子午谷方便多了,不到十天时间,熊文灿便率军出了峪谷道来到郧阳,而郧阳离襄阳还不到四百里,不到五天时间,他便率军来到襄阳城下。
也就是说,熊文灿率军从蓝田赶到襄阳,总共才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这速度,已经相当惊人了。
这个时候,戚元功和秦翼明早已率一万戚家军和三万湖广兵在襄阳城外等候,熊文灿手下的人马数量达到了巅峰,计有:
&... -->>
刘国能降了,李万庆降了,李自成手下十余万步足被歼灭,李自成手下五万余精骑被歼灭,西北的消息不断传回京城,一个又一个,扣动着人的心弦。
崇祯依然如同往日一般,一有战事便不眠不休,通宵达旦的忙碌着,不过,这次他多了个伴当。
因为内阁大学士杨嗣昌也如同崇祯一般关心着西北的战事,而且还经常来找崇祯交流,每次说的还都是崇祯最关心的问题。
崇祯还从未遇到过这么勤于政事的朝臣呢,他本身就勤于政事,对这样的朝臣自然是异常欣赏,每次杨嗣昌前来求见,他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来接见。
杨嗣昌在户部呆了将近十年,对户部各项工作流程十分熟悉,而崇祯在后方大部分时间都是组织粮草的调动,筹集饷银,调配军需物资,这些正是他的强项,每每都能辅佐崇祯把事情办的妥妥当当,两人交流起来自然是越来越投机。
崇祯仿佛遇到了一个知音,一旦有关西北的事,他都要招杨嗣昌过来商议一番,有时候甚至将杨嗣昌留在御书房,通宵达旦处理西北的后勤军需。
他们的努力仿佛起到了效果,西北的好消息一个又一个的传过来,如同一剂又一剂的兴奋剂,刺激着这对君臣,他们一起担忧,一起紧张,一起激动,一起兴奋,就仿佛一对恋人一般相依相伴,相互慰藉对方的心灵。
呃,这样说,好像有点过头了啊。
他们并不是在玩什么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恋情,只是性格相近,志趣相投,共同话题比较多而已。
崇祯被朝中奸臣耍弄这么多年,遇到这么一个真正为国为民,又勇于任事的大臣,惊喜莫名,引为知音,也是正常之举,他甚至时常感叹:“用卿恨晚,用卿恨晚啊!”
李自成五万精骑被歼灭的消息传回京城,崇祯再次兴奋的手舞足蹈,至于李自成脱逃的事情,在熊文灿和杨嗣昌的刻意淡化下,他压根就没当回事,他对杨嗣昌的宠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到一个月时间,反贼便被剿灭一大半,这样的能臣,上哪里找去!
用卿恨晚,用卿恨晚啊!
崇祯自此对杨嗣昌言听计从,不管是朝臣任免,还是朝堂大事,只要是杨嗣昌提出来的,他都会毫不犹豫的恩准,一时之间,杨嗣昌在朝堂之中的地位直接超越了内阁首辅徐光启,成为真正的宰辅。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杨嗣昌并不是一个馋臣,也不是一个奸臣,只是他跟崇祯有同样的毛病,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旦认定的事情,不管对错,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坚持到底,容不得半点反对意见。
这种人,一旦当权,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他方向正确,那么很有可能造就一番盛世,比如万历之初的张居正,那也是个能得不容别人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他锐意改革,方向正确,所以造就了万历中兴,成就了大明最富有的十年。
如果他方向错误,那么很有可能祸国殃民,让国家陷入危机。
杨嗣昌就是这么个人,他本身是想拯救大明,但是,他对内拼命加征税赋,疯狂扩军,穷兵黩武,对外妄图跟如狼似虎的后金和谈,和睦共处,这两点都错了!
而且他不顾别人的反对,一意孤行,还把反对他的忠臣良将比如卢象升、孙传庭之流全害死了,反而与薛国观、洪承畴、高起潜等别有用心的奸妄小人为伍,让这些人在朝堂之上为所欲为,所以才造成了后面大明不可挽回的危局。
这会儿杨嗣昌如日中天,大有一举掌控朝堂之势,张斌却一如既往的不吭气,不羡慕不妒忌也不干预朝政,更没有提出一点反对意见。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回光返照而已,他们这样搞,大明很快便会病入膏肓,到时候还是要他出手来挽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张斌这样一个能力比杨嗣昌还强,功绩比杨嗣昌多了数倍的能臣却得不到崇祯如此恩宠呢?
历史上同样如此,卢象升、孙传庭能力明显比杨嗣昌要强,为什么崇祯不信任他们,反而信任杨嗣昌,以致他们别杨嗣昌害得一个力战而亡,一个被关到大明快灭亡的时候才放出来呢?
这就跟杨嗣昌对待崇祯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了,张斌是明辨是非,崇祯如果哪里错了,他绝不会赞同,就算不提出反对意见,也要用事实去教育崇祯,让他明白自己错了。
但是,杨嗣昌却不辨是非,只要崇祯提出来的,不管对错,他都会极力赞成!
他对别人是容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崇祯却是一味逢迎,投其所好,这才是他获得崇祯恩宠的关键所在。
这也正是他把大明整的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本身就犯有方向性的错误,而崇祯比他更糊涂,错的更厉害,他却一味逢迎邀宠,两个人搞出来的事情,那还不是错上加错,错的离谱!
比如,对于招抚的态度,杨嗣昌一开始是反对的,因为他父亲杨鹤的事给了他深刻的教训,有很多反贼头子那都是极不要脸的,降而复判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崇祯却急功近利,想尽快解决反贼的问题,所以,熊文灿说要招抚刘国能和李万庆,崇祯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因为这样省时省力啊,不费一兵一卒,瞬间就能解决问题。
杨嗣昌一看崇祯点头,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也跟着极力赞成招抚,绝口不提他父亲的经验教训,这就为后面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刘国能和李万庆的表现证明崇祯貌似是英明的,为什么说招抚会造成巨大的隐患呢?
因为,接下来,他们就遇到个奇葩。
话说熊文灿这个人也能算得上是一个能臣干吏了,他对剿贼一事那是真的积极,对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执行的也相当给力,绝不带半点拖延和敷衍。
他歼灭了李自成手下的主力精骑之后,便把所有俘虏留给陕西巡抚郑崇俭处理,至于军队,他只给郑崇俭留了一万秦军,而他则不顾年关将近直接率二十多万大军出发,走峪谷道直抵郧阳,直奔襄阳而去。
这峪谷道长度大致与子午谷相当,也是六百里左右,不过却没有子午谷那么难行,也没有子午谷那么凶险,走起来比子午谷方便多了,不到十天时间,熊文灿便率军出了峪谷道来到郧阳,而郧阳离襄阳还不到四百里,不到五天时间,他便率军来到襄阳城下。
也就是说,熊文灿率军从蓝田赶到襄阳,总共才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这速度,已经相当惊人了。
这个时候,戚元功和秦翼明早已率一万戚家军和三万湖广兵在襄阳城外等候,熊文灿手下的人马数量达到了巅峰,计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