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重生之宋武大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九十七章 全民教育
李隽不住地敲着自己的额头,眉头深锁,静静地沉思。李隽是个才思极其敏捷之人,很少有难倒他的事,现在这事虽然难不住他,也是让他很伤脑筋,他正在为办教育一事犯愁呢。
都知道两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让人满意的王朝之一,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不仅仅是在对外战争中屡吃败仗,还在于他本身的腐败,正是两宋王朝本身的腐败才导致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要不然,都是相同的民族,为何在秦汉之际,隋唐之时却是那样的强盛,偏偏在两宋王朝却是那样的积弱。
对于李隽来说,他对南宋朝庭积弊之深的体会比谁都深刻。军事上刚刚好转,局势好起来了,经济问题来了,经济问题布署好了,头疼的教育问题又来了。要想发展经济,要创新技术,没有大批人才,没有专才想都别想,这是现代历史已经证明过了的问题。
在古代,历代王朝推行愚民政策,不推行教育,民智未开,李隽一心想发展南宋的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人才、专才,可惜的是,根本就不具备这个条件。不是没有钱,而是因为没有师资力量。
用李隽的话来说“就算没有钱,我就是饿肚子,就是去求人,去借去乞讨也要筹措到办学的银子。可是,就算有了银子,把学校办起来了,谁来教授呢?要那些张口孔孟之道,闭口圣贤之言的老夫子们来教,还不如不办。至少,不会误导人。”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儒家最大的长处就是在于空谈理论,而无实际上的可操作手法,是以一提到儒家,人们就想到个与之相应的词“迂腐子”。
儒家的理论对于科技的缺乏那就是有目共睹的了,而李隽要的恰恰就是大批科技人才、各种专才,这是儒家理论所没有的,是以李隽打算另起炉灶,把现有的教育体制,也就是培养朝庭所要的官员的儒家教育摒弃掉,另外建立一套体制。
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李隽深知师资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有多么的重要。有人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是夸大之言,是实实在在的很有道理。教师要改变的是人类的灵魂,要是让那些迂腐不堪的老夫子们来教授,还不把全国老百姓都教成迂腐子?
“皇上,这些战俘怎么处置?”李庭芝向李隽施过礼,直接切入主题。在江南的两次大战,南宋打了大胜仗,直接的后果就是战俘暴满,都快没地方关了。
对于南宋战俘太多一事,高达曾戏言,道:“皇上的本事真是了不起,特别是抓俘虏这本事,真的是让臣佩服无已,一抓一大堆,都没地方关了。皇上,要不要让臣抓几个回去关在马棚里?”
高达的戏言,自然是引来李隽的大笑,指着他笑言:“你这个老顽童,亏你想得出来。想要人给你养马,你就直说嘛,还要找这么多借口。”
李隽想了想道:“战俘有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三种,区别对待吧。蒙古人和色目人罚去干活,挖矿也好,做工也好,只要需要就派他们去。反正我们现在缺人手,不能白养活他们,也该让他们活动活动。”
李隽真会说话,明明想“压榨”战俘,却给他说成活动活动,李庭芝在心里偷笑,道:“皇上,臣这就吩咐下去。”
“不要亏了他们,给他们吃饱,有条件的话,也给他们吃好。”李隽一副语重心长的长者态度,都让李庭芝感动了,心想这些战俘遇到李隽这样的好皇帝,真是享福了。可是,李隽后面的话把他刚刚涌上来的感动打消得干干净净,李隽说的是:“事务太多,没来得及处理。这事,早就该处理了,他们倒好,吃饱了没事做就睡觉,朝庭是胜利者居然要白花银子来养活他们,太不划算了。这干活时间,就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灵活处理!”
听了李隽这番话,李庭芝差点笑出来了,紧抿着嘴唇忍笑,道:“臣明白。”
李隽说的灵活处理,那就是说能干活,尽量让他们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压榨干他们最后一滴血液。不是李隽心狠,实在是李隽没办法。李隽现在是除了穷不缺以外,什么都缺,能从战俘身上捞点回来也是好的。再说,这批战俘总共好几十万,其中的蒙古有和色目人的数目也不少,每人每天多做半个时辰,创造的财富也不是个小数目,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
“对于汉人俘虏,愿意归顺朝庭的就归顺朝庭,不愿意归顺的发给路费遗散了事。”李隽笑着说,李庭芝发觉李隽的嘴边有抹让人不易觉察的笑容,这抹笑容是那种不怀好意的笑容,果不其然,李隽接道:“也不能就这样放了,要让他们背篇文章才放。”
要俘虏背文章,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李庭芝不由得一愣,嘀咕道:“背文章?皇上,背什么文章?”
李隽笑道:“你去给履善说一下,要他写一篇文章,控诉一下蒙古人在北方的罪行,要他们背会了才放人。不背,不放人。”
李庭芝恍然大悟,李隽这招是逼虎上山了。文天祥是文坛圣手,由他写一篇控诉蒙古人在北方暴行的文章,还得了,必然是一篇锦绣文章,蒙古人的所有罪行肯定都在上面。要汉人俘虏背会了再放人,这事一传出去,他们回到北方还不给蒙古人收拾?即使他们不说,李隽已经打主意了,肯定会派人把这事捅给蒙古朝庭,到那时,北方还不炸锅?还不上演一幕波澜壮阔的大起义?
俘虏中汉人的数目最多,接近三十万之众,一旦在北方闹起来,再给朝庭一推波助澜,其中的好处有多少,李庭芝这个才思敏捷的政治家自然是想得到,大喜道:“皇上,臣马上就办,马上就办。”这种大事,自然是越快办妥越是好。
李庭芝今天的问题也真多,这也难怪,一场大战下来本身就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再加上李隽推行的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事务就更多了,李庭芝本人就给弄得一个头两个大,根本就没有理会李隽双眉紧锁,问道:“皇上,伤残的将士们需要安置,他们的生活朝庭要保证,需要的银子很多,现在还没有着落,请问皇上如何处理?”
“真怀念朝庭先前的处理方式,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我就不用伤脑筋了。你的问题也太多,没看见我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吗?”李隽拍拍脑门,很是懊恼地想,突然,愁眉舒展开了,一脸的喜悦,好象发象金矿似的开心,对李庭芝道:“祥甫,这事你怎么不早说呢?你可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我是给你找问题,还给你解决问题了?这是什么事啊?”李庭芝有点弄不明白李隽话里的意思,不住在心里嘀咕,问道:“皇上的意思是……”
李隽高兴地打断他的话头,道:“祥甫,我给你说,我一直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一直在想这事,却没有想到好办法。不是朝庭没有银子,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来教授知识,这下好了,朝庭一下子有好几万人可以派上用场了。夫子有了,弟子自然是大大的有喽!”
李庭芝素知李隽机灵过人,神通广大,闻言之下也是来了精神,忙问道:“皇上,我们的夫子从哪里来?”李庭芝喜欢提携人,喜欢教书育人,对于办教育一事也是热心之极,自然是忍不住要问个明白。
“祥甫,你不是说过了吗?我们有好几万伤残将士需要安置。”李隽高兴地给李庭芝解释道:“他们都是接受过文化培训,能识文断字,有了一定的基础,朝庭再拨出一批银子... -->>
第九十七章 全民教育
李隽不住地敲着自己的额头,眉头深锁,静静地沉思。李隽是个才思极其敏捷之人,很少有难倒他的事,现在这事虽然难不住他,也是让他很伤脑筋,他正在为办教育一事犯愁呢。
都知道两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让人满意的王朝之一,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不仅仅是在对外战争中屡吃败仗,还在于他本身的腐败,正是两宋王朝本身的腐败才导致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要不然,都是相同的民族,为何在秦汉之际,隋唐之时却是那样的强盛,偏偏在两宋王朝却是那样的积弱。
对于李隽来说,他对南宋朝庭积弊之深的体会比谁都深刻。军事上刚刚好转,局势好起来了,经济问题来了,经济问题布署好了,头疼的教育问题又来了。要想发展经济,要创新技术,没有大批人才,没有专才想都别想,这是现代历史已经证明过了的问题。
在古代,历代王朝推行愚民政策,不推行教育,民智未开,李隽一心想发展南宋的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人才、专才,可惜的是,根本就不具备这个条件。不是没有钱,而是因为没有师资力量。
用李隽的话来说“就算没有钱,我就是饿肚子,就是去求人,去借去乞讨也要筹措到办学的银子。可是,就算有了银子,把学校办起来了,谁来教授呢?要那些张口孔孟之道,闭口圣贤之言的老夫子们来教,还不如不办。至少,不会误导人。”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儒家最大的长处就是在于空谈理论,而无实际上的可操作手法,是以一提到儒家,人们就想到个与之相应的词“迂腐子”。
儒家的理论对于科技的缺乏那就是有目共睹的了,而李隽要的恰恰就是大批科技人才、各种专才,这是儒家理论所没有的,是以李隽打算另起炉灶,把现有的教育体制,也就是培养朝庭所要的官员的儒家教育摒弃掉,另外建立一套体制。
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李隽深知师资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有多么的重要。有人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是夸大之言,是实实在在的很有道理。教师要改变的是人类的灵魂,要是让那些迂腐不堪的老夫子们来教授,还不把全国老百姓都教成迂腐子?
“皇上,这些战俘怎么处置?”李庭芝向李隽施过礼,直接切入主题。在江南的两次大战,南宋打了大胜仗,直接的后果就是战俘暴满,都快没地方关了。
对于南宋战俘太多一事,高达曾戏言,道:“皇上的本事真是了不起,特别是抓俘虏这本事,真的是让臣佩服无已,一抓一大堆,都没地方关了。皇上,要不要让臣抓几个回去关在马棚里?”
高达的戏言,自然是引来李隽的大笑,指着他笑言:“你这个老顽童,亏你想得出来。想要人给你养马,你就直说嘛,还要找这么多借口。”
李隽想了想道:“战俘有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三种,区别对待吧。蒙古人和色目人罚去干活,挖矿也好,做工也好,只要需要就派他们去。反正我们现在缺人手,不能白养活他们,也该让他们活动活动。”
李隽真会说话,明明想“压榨”战俘,却给他说成活动活动,李庭芝在心里偷笑,道:“皇上,臣这就吩咐下去。”
“不要亏了他们,给他们吃饱,有条件的话,也给他们吃好。”李隽一副语重心长的长者态度,都让李庭芝感动了,心想这些战俘遇到李隽这样的好皇帝,真是享福了。可是,李隽后面的话把他刚刚涌上来的感动打消得干干净净,李隽说的是:“事务太多,没来得及处理。这事,早就该处理了,他们倒好,吃饱了没事做就睡觉,朝庭是胜利者居然要白花银子来养活他们,太不划算了。这干活时间,就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灵活处理!”
听了李隽这番话,李庭芝差点笑出来了,紧抿着嘴唇忍笑,道:“臣明白。”
李隽说的灵活处理,那就是说能干活,尽量让他们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压榨干他们最后一滴血液。不是李隽心狠,实在是李隽没办法。李隽现在是除了穷不缺以外,什么都缺,能从战俘身上捞点回来也是好的。再说,这批战俘总共好几十万,其中的蒙古有和色目人的数目也不少,每人每天多做半个时辰,创造的财富也不是个小数目,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
“对于汉人俘虏,愿意归顺朝庭的就归顺朝庭,不愿意归顺的发给路费遗散了事。”李隽笑着说,李庭芝发觉李隽的嘴边有抹让人不易觉察的笑容,这抹笑容是那种不怀好意的笑容,果不其然,李隽接道:“也不能就这样放了,要让他们背篇文章才放。”
要俘虏背文章,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李庭芝不由得一愣,嘀咕道:“背文章?皇上,背什么文章?”
李隽笑道:“你去给履善说一下,要他写一篇文章,控诉一下蒙古人在北方的罪行,要他们背会了才放人。不背,不放人。”
李庭芝恍然大悟,李隽这招是逼虎上山了。文天祥是文坛圣手,由他写一篇控诉蒙古人在北方暴行的文章,还得了,必然是一篇锦绣文章,蒙古人的所有罪行肯定都在上面。要汉人俘虏背会了再放人,这事一传出去,他们回到北方还不给蒙古人收拾?即使他们不说,李隽已经打主意了,肯定会派人把这事捅给蒙古朝庭,到那时,北方还不炸锅?还不上演一幕波澜壮阔的大起义?
俘虏中汉人的数目最多,接近三十万之众,一旦在北方闹起来,再给朝庭一推波助澜,其中的好处有多少,李庭芝这个才思敏捷的政治家自然是想得到,大喜道:“皇上,臣马上就办,马上就办。”这种大事,自然是越快办妥越是好。
李庭芝今天的问题也真多,这也难怪,一场大战下来本身就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再加上李隽推行的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事务就更多了,李庭芝本人就给弄得一个头两个大,根本就没有理会李隽双眉紧锁,问道:“皇上,伤残的将士们需要安置,他们的生活朝庭要保证,需要的银子很多,现在还没有着落,请问皇上如何处理?”
“真怀念朝庭先前的处理方式,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我就不用伤脑筋了。你的问题也太多,没看见我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吗?”李隽拍拍脑门,很是懊恼地想,突然,愁眉舒展开了,一脸的喜悦,好象发象金矿似的开心,对李庭芝道:“祥甫,这事你怎么不早说呢?你可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我是给你找问题,还给你解决问题了?这是什么事啊?”李庭芝有点弄不明白李隽话里的意思,不住在心里嘀咕,问道:“皇上的意思是……”
李隽高兴地打断他的话头,道:“祥甫,我给你说,我一直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一直在想这事,却没有想到好办法。不是朝庭没有银子,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来教授知识,这下好了,朝庭一下子有好几万人可以派上用场了。夫子有了,弟子自然是大大的有喽!”
李庭芝素知李隽机灵过人,神通广大,闻言之下也是来了精神,忙问道:“皇上,我们的夫子从哪里来?”李庭芝喜欢提携人,喜欢教书育人,对于办教育一事也是热心之极,自然是忍不住要问个明白。
“祥甫,你不是说过了吗?我们有好几万伤残将士需要安置。”李隽高兴地给李庭芝解释道:“他们都是接受过文化培训,能识文断字,有了一定的基础,朝庭再拨出一批银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