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核武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流域西侧,同北方集团军群一起负责保障对整个前苏联西部及东欧的占领,以及对中国西北联军的防范。
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127万人的总兵力,该集团军群属于纳粹德军的三大陆军集团军群之首,军事装备和人员素质最为精锐,加上仆从国部队,博克元帅在伏尔加河西岸拥有超过两百万的兵力。
中德两国陆军的编制体系截然不同,纳粹德军是集团军群-集团军-军-师编制,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为例,中央集团军群下辖最为精锐的第2装甲集群、第3装甲集群,以及第4军团和第9军团,两个装甲集群、军团都相当于是集团军,下设两到三个军,每个军又下辖4-5个师,而帝国集团军直接管辖5-10个师,中间省掉了军一级的指挥单位。
准确的说,帝国的集团军编制就是一种规模更庞大的军,并且拥有更为综合的作战编制。
博克元帅在二战史上可能是一个不太显著的军事统帅,同赫赫有名的隆美尔元帅似乎是不能比拟,甚至不如他的部下古德里安上将,但他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军事统帅。
在1941年的中期,也就是5月份至10月份的这个阶段,中德两军在伏尔加流域两侧的军事部署实际上已经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化,因为双方的对峙期太长,从苏联灭亡开始,双方在伏尔加两畔的对峙已经长达20个月,兵力的部署和弹药的囤积都已经达到了某种极限。
博克元帅估计西北联军的主攻方向会是在北方的萨马拉地区和喀山地区,西北联军在伏尔加河的东岸是分开三个点沿河布防,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则分成两个点布防,在乌里扬诺夫地区对峙着敌军在萨马拉和喀山地区的驻军,在伏尔加格勒两岸,双方又形成对峙区域。
中间是辽阔的伏尔加河,纳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西岸保持上下两条防线,中国西北联军在东岸保持上中下三条防线,兵力上差别不大,德军主力不如对手,但是有大量的仆从国兵力补充,总兵力比对手高出40万的规模,双方的坦克数量差不多,西北联军的火炮和飞机数量占据较大的优势。
因为西北联军的作战意图已经很明显,博克元帅同德军总参谋部拟定的作战方案就极具针对性,德军的计划是以伏尔加格勒为主攻点,也是类似于旋转门的进攻战术。
简而言之,中德两军都试图用一攻一守的作战部署,争取守住对手主力部队,派遣精锐主力消灭对手的一部分部队,最终实现两路主力的前后夹击。
双方之所以有如此雷同的战术策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伏尔加河确实是非常宽阔,抢攻渡河的资源必须有效的集中才能保障有效的进攻,如果将有限的渡江部队、船只和装备分散开,采取同时的多点强渡策略,那就很可能被完全击溃。因为沿江防御要比强渡容易的多。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出身于一个传统的德国新教贵族家庭,源流甚至可以追溯到条顿骑士时期,其父亲在普法战争时期晋升为德意志帝国的陆军少将,今年六十岁的他在德军中有着很普遍的那种严肃、严格的精神特质。
在他的军事原则和艺术中,军事就是没有任何错误。
在他所指挥的这个中央集团军群中,出类拔萃和最为优秀的军事将领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最终的军事行动计划一切都取决于德军参谋部,他和古德里安将军等人只负责最好的执行每一个命令,以及参谋部的军事作战计划。
黑暗降临。
在黑暗的世界里。伟大的军事将领总是如星辰一般璀璨夺目。他们的光芒就将在地狱般的战场上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并被世界所牢牢记住。
战争就是这样,有可能胜利,也有可能失败。费多尔。冯。博克元帅确信自己可以坦然的接受任何一种结果。因为他所面临的对手确实拥有击败他的可能。
他严肃而自信。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做到最好。
同往常一样,他还是会将很多的时间用于在前线各集群和军团巡视,该他做的事情。他都已经做到了,剩下来的更多的就只能看各个部队能否有效的执行,以及战争阶段的各种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理。
这就是他所面临的情况,每个军事统帅都会面临这样的时刻,你所能做到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大部分的命运都只能交给上帝来抉择。
即便是费多尔。冯。博克元帅这样身经百战,以及在纳粹德军中拥有很高地位的军事统帅,战争对他来说,更多的结果还是未知数。
你不能确定的事情太多。
你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是唯一的选择。
至于纳粹德军在军事装备上相对于中华帝国国防军所可能存在的那些差距,费多尔。冯。博克也是无能为力的,他更多的期望对手并不能有效的使用那些武器,或者相对于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和德国士兵们,仍然缺乏战胜一切敌人所必需的技能、信心和尊严,或者对手的武器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厉害。
武器倒不是能够决定一切的。
费多尔。冯。博克对此深有体会。
在伏尔加河的东侧,辽阔的平原世界总是那样的一览无遗,费多尔。冯。博克元帅乘坐一辆敞篷的越野车在战地公路上疾驰而过,伏尔加格勒被分割成两部分,德国在西岸城市驻防,同驻防在东岸城市的中华帝国国防军的第二集团军、新编第十四集团军对峙,负责保卫整个高加索地区和德国赖以生存的石油补给线。
双方的焦点似乎就在这点,只是对手可能采取绕道进攻的策略让整个局势又变得不是那么明朗。
即使是在战争时期,战场上的大多数时刻也是那种充满了残忍的等待和煎熬的“宁静期”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驻扎在伏尔加格勒的东岸地区,并且秘密筹备着大规模的跨江作战,而在他的对面是薛岳中将的第二集团军,两军分庭抗礼的无声对峙着。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正是要到古德里安的部队视察,并且同古德里安会晤,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也堪称是纳粹德军最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正是他主导了德国历次的闪电战进程,也是他为德国闪电战理论奠定了军事基础。
两位著名的军事统帅和将领已经有着多年的合作,双方都视对方为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们无论是在军事理论和个性上,以及对政治和纳粹主义的态度上,几乎都保持一致,而这种一致性在德国陆军中几乎是完全雷同的。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纳粹主义,而是德国陆军的荣誉。
军人的荣誉高于一切。
在伏尔加河的西岸,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一起通过望远镜近距离的观察对岸的敌军,意军在北非的进攻很可能会导致中华帝国正式向意大利宣战,实质上也等同要对德军宣战。这是他们都清楚的事实。
对岸一片宁静,看不出有太明显的变化。
江岸上的防御工事密密麻麻而森严,但很奇怪的是那些轮船并没有因此停工,和往常一样繁忙的来回穿梭于辽阔的江面。
中国人很奇怪。
真的。
镇守在伏尔加格勒西岸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有很多机会同对岸的中**人,以及其他中国人打交道,他甚至同对岸的指挥官薛岳中将有过几次会晤,并且邀请过薛岳中将在他的指挥部用餐。
关于中国人的奇怪之处,古德里安上将曾经带着某种轻蔑和好奇的意味询问过薛岳中将,而薛岳的回答是“中国人赚起钱来是不惜命的”这话要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的。
虽然战争仿佛总是一触即发。每天来往于伏尔加河两岸的商人却大多数都是华商。而且数量是越来越多,只要有利润,他们愿意收购一切东西,甚至连战争时期留下的废品也有人收购。同样。只要有足够的利润。他们也愿意出售一切东西,华商即使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奔赴德国人控制的前苏联地区。甚至是遥远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购买当地的商品,销售他们运过来的商品。
古德里安上将甚至购买了一只中国沈阳兵工厂原厂制造的汉阳步枪和早期型号的本溪军刀,在他看来,这些倒是很有收藏价值,酒、香烟、打火机、面包、黄油、奶酪、面条、纺织品、呢绒、牙膏、香皂、收音机军队想要的一切日常生活补给都可以从华商那里购买到,质优价廉,比从德国、捷克、波兰运过来的更便宜。
只要愿意付钱,德军的军官们甚至可以买到一些珍稀的奢侈品,比如镶嵌宝石的上海手表,比如来自云南的咖啡、雪茄,来自新疆的葡萄酒,还有一些热带风味的水果罐头,以至于很多德国士兵会错误的认为中国是一个热带国家。
香蕉、菠萝这样的新鲜水果也能通过空运抵达伏尔加格勒,但只是到东岸,要通过商人的贩卖进入西岸,价格高昂,至于其他各种玲琅满目的商品让古德里安上将觉得中国确实是一个奇怪的帝国。
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国家,即便是对伟大的纳粹德国来说,中国也是一个异常繁荣和美妙的国家,仿佛什么都不缺乏,很难想象生活在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感觉。
古德里安上将认为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华帝国的庞大辽阔,资源丰富,以及接近5亿的庞大人口,这使得他们拥有制造一切商品的能力。
他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帝国,而德国要想达到这种水准的话,似乎还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那可能不是再打几次大规模的胜仗就能决定的。
古德里安上将真正最担心的地方正是对方的工业人口,那庞大的人口所能产生的工业制造能力有点过于离谱,德军的情报工作一直存在很多误差,迟迟不能确定薛岳军团的火炮数量,有时确认是1。7万门火炮,有时却高估出3万门火炮,几乎是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2倍。
自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动以来,德国人民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德国的战无不胜,哪怕是曾经强大的法国和前苏联也不堪一击,所以,即便是面对中华帝国这样的准世界霸主,德国人也并不是过分的担心。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正是这样的心情,他们知道对手是很难对付的,德国很有可能在伏尔加河流域遭受重创,但是最终的胜利肯定还将属于德意志民族。
在同薛岳将军的几次会晤中,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曾经询问过于两军可能爆发战争的问题,用薛岳中将的话说——“如果一定要爆发战争,那总是有原因的,而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也是类似的判断,打一仗总是再所难免,不管这一仗结果如何,双方都不会无限制的长期打下去,因为那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如果他输了,德国会继续承诺不威胁中国人在欧洲的利益,并且将原本就属于中国各财团的那一部分法国利益归还给中国。如果他赢了,德国在法国所占领的一切都将永远属于德国。
德国无意真正的威胁,也不会进攻西班牙、瑞典和瑞士。
元首对军方保证过这一点。
西班牙和瑞典超过7成的外资来自于中国,而瑞士有一半的金融资本也来自于中国,这三个地方才是中华帝国在欧洲的利益中心,只要暂时不威胁到这三个地方,中德之间就没有过于激烈的矛盾。
世界很广阔,完全能够容纳德国和中国两个世界帝国。
至于纳粹主义的那种反有色人种的誓言和各种各样的行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觉得那些暂时还不是太严重的威胁,德国需要先强大起来。再解决一些负面因素。那样,德意志民族就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族群。
出于种种因素的考量,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并不认为中德战争会像苏德战争那么激烈,因为双方的实力都太强。都不可能彻底的消灭对手。通过战争证明真正的强者一方。最终就会顺理成章的达成新的和平。
此外,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真的认为他有把握打赢这一战。
伏尔加河两岸布满了坚固而繁琐的防御工事,比起前苏联。德国和中国的防御工事都有着更为严格的体系化,伏尔加河虽然宽阔,但是河流并不湍急,只要有足够的准备,并且能用炮火压制住对手,强行渡河和架桥的难度并不是特别大,这也使得双方都积极的致力于用防御工事来强化防守。
密集的机关枪和水泥堡垒将两岸武装成两个马奇诺防线,这就是拦在中德两军之间的天堑,也是双方最为头疼的问题,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其实更愿意绕过伏尔加河,从喀山共和国的方向发起全面进攻,那样更有利于装甲集群发挥闪电战的优势。
元首并不是这么认为的,高加索地区对德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德军必须优先保护好这一侧的安全,中央集团军群的主要兵力也只能是部署在这一侧。
对德军来说,他们的一个优势是控制着伏尔加格勒南方的地区,以及下游的两个铁桥,这使得他们可以快速绕过伏尔加格勒的正面和伏尔加河,从南方发起进攻,虽然在南线,中德占领区之间还是以伏尔加河的东侧河道为分界,德军仍然要采取渡河进攻。
面对中华帝国国防军这样的对手,不管怎么进攻都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困难。
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但愿对手还和几十年前的满清时期一样,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强大而已,在中国的传统军事哲学中,两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德国没有这样的谚语,但在德国的军事教条中,坚强的战斗意志和民族荣耀是最为强悍的战斗力。
仔细的观察了片刻后,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强调道:“战争距离我们很近,但是胜利离我们似乎变得远了很多。”
说着这番话,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将望远镜收了起来,准备离开前线,他心里很清楚对手的实力比苏联要强大很多,也许,他觉得中**队的战斗精神不会比斯拉夫人厉害,毕竟是有着种族和文明上的差异,但是对手的数量和军事装备的先进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因素。
关于文明的定性,欧美世界在这些年中一直有着较多的变化,过去,他们强调文明的因素就是工业化,而今天,当中华帝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超过欧美等国时,他们开始更多的强调文明的软特性,比如民族的素质、现代精神、宗教等等,总之,欧美国家依然在文明的发展水平上领先于中国,领先于东方和有色人种。
这是必须的。
这种推论主要源自于英法,即便和英法严重对峙的德国,以及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国也很快的采取同种观点去考虑东西方的文明发展,其实背后还是根生蒂固的白人优越论。
这种事情根本不值得关注。
谁强谁弱,战争结束之后自然就会有定论。
流域西侧,同北方集团军群一起负责保障对整个前苏联西部及东欧的占领,以及对中国西北联军的防范。
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127万人的总兵力,该集团军群属于纳粹德军的三大陆军集团军群之首,军事装备和人员素质最为精锐,加上仆从国部队,博克元帅在伏尔加河西岸拥有超过两百万的兵力。
中德两国陆军的编制体系截然不同,纳粹德军是集团军群-集团军-军-师编制,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为例,中央集团军群下辖最为精锐的第2装甲集群、第3装甲集群,以及第4军团和第9军团,两个装甲集群、军团都相当于是集团军,下设两到三个军,每个军又下辖4-5个师,而帝国集团军直接管辖5-10个师,中间省掉了军一级的指挥单位。
准确的说,帝国的集团军编制就是一种规模更庞大的军,并且拥有更为综合的作战编制。
博克元帅在二战史上可能是一个不太显著的军事统帅,同赫赫有名的隆美尔元帅似乎是不能比拟,甚至不如他的部下古德里安上将,但他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军事统帅。
在1941年的中期,也就是5月份至10月份的这个阶段,中德两军在伏尔加流域两侧的军事部署实际上已经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化,因为双方的对峙期太长,从苏联灭亡开始,双方在伏尔加两畔的对峙已经长达20个月,兵力的部署和弹药的囤积都已经达到了某种极限。
博克元帅估计西北联军的主攻方向会是在北方的萨马拉地区和喀山地区,西北联军在伏尔加河的东岸是分开三个点沿河布防,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则分成两个点布防,在乌里扬诺夫地区对峙着敌军在萨马拉和喀山地区的驻军,在伏尔加格勒两岸,双方又形成对峙区域。
中间是辽阔的伏尔加河,纳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西岸保持上下两条防线,中国西北联军在东岸保持上中下三条防线,兵力上差别不大,德军主力不如对手,但是有大量的仆从国兵力补充,总兵力比对手高出40万的规模,双方的坦克数量差不多,西北联军的火炮和飞机数量占据较大的优势。
因为西北联军的作战意图已经很明显,博克元帅同德军总参谋部拟定的作战方案就极具针对性,德军的计划是以伏尔加格勒为主攻点,也是类似于旋转门的进攻战术。
简而言之,中德两军都试图用一攻一守的作战部署,争取守住对手主力部队,派遣精锐主力消灭对手的一部分部队,最终实现两路主力的前后夹击。
双方之所以有如此雷同的战术策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伏尔加河确实是非常宽阔,抢攻渡河的资源必须有效的集中才能保障有效的进攻,如果将有限的渡江部队、船只和装备分散开,采取同时的多点强渡策略,那就很可能被完全击溃。因为沿江防御要比强渡容易的多。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出身于一个传统的德国新教贵族家庭,源流甚至可以追溯到条顿骑士时期,其父亲在普法战争时期晋升为德意志帝国的陆军少将,今年六十岁的他在德军中有着很普遍的那种严肃、严格的精神特质。
在他的军事原则和艺术中,军事就是没有任何错误。
在他所指挥的这个中央集团军群中,出类拔萃和最为优秀的军事将领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最终的军事行动计划一切都取决于德军参谋部,他和古德里安将军等人只负责最好的执行每一个命令,以及参谋部的军事作战计划。
黑暗降临。
在黑暗的世界里。伟大的军事将领总是如星辰一般璀璨夺目。他们的光芒就将在地狱般的战场上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并被世界所牢牢记住。
战争就是这样,有可能胜利,也有可能失败。费多尔。冯。博克元帅确信自己可以坦然的接受任何一种结果。因为他所面临的对手确实拥有击败他的可能。
他严肃而自信。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做到最好。
同往常一样,他还是会将很多的时间用于在前线各集群和军团巡视,该他做的事情。他都已经做到了,剩下来的更多的就只能看各个部队能否有效的执行,以及战争阶段的各种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理。
这就是他所面临的情况,每个军事统帅都会面临这样的时刻,你所能做到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大部分的命运都只能交给上帝来抉择。
即便是费多尔。冯。博克元帅这样身经百战,以及在纳粹德军中拥有很高地位的军事统帅,战争对他来说,更多的结果还是未知数。
你不能确定的事情太多。
你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是唯一的选择。
至于纳粹德军在军事装备上相对于中华帝国国防军所可能存在的那些差距,费多尔。冯。博克也是无能为力的,他更多的期望对手并不能有效的使用那些武器,或者相对于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和德国士兵们,仍然缺乏战胜一切敌人所必需的技能、信心和尊严,或者对手的武器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厉害。
武器倒不是能够决定一切的。
费多尔。冯。博克对此深有体会。
在伏尔加河的东侧,辽阔的平原世界总是那样的一览无遗,费多尔。冯。博克元帅乘坐一辆敞篷的越野车在战地公路上疾驰而过,伏尔加格勒被分割成两部分,德国在西岸城市驻防,同驻防在东岸城市的中华帝国国防军的第二集团军、新编第十四集团军对峙,负责保卫整个高加索地区和德国赖以生存的石油补给线。
双方的焦点似乎就在这点,只是对手可能采取绕道进攻的策略让整个局势又变得不是那么明朗。
即使是在战争时期,战场上的大多数时刻也是那种充满了残忍的等待和煎熬的“宁静期”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驻扎在伏尔加格勒的东岸地区,并且秘密筹备着大规模的跨江作战,而在他的对面是薛岳中将的第二集团军,两军分庭抗礼的无声对峙着。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正是要到古德里安的部队视察,并且同古德里安会晤,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也堪称是纳粹德军最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正是他主导了德国历次的闪电战进程,也是他为德国闪电战理论奠定了军事基础。
两位著名的军事统帅和将领已经有着多年的合作,双方都视对方为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们无论是在军事理论和个性上,以及对政治和纳粹主义的态度上,几乎都保持一致,而这种一致性在德国陆军中几乎是完全雷同的。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纳粹主义,而是德国陆军的荣誉。
军人的荣誉高于一切。
在伏尔加河的西岸,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一起通过望远镜近距离的观察对岸的敌军,意军在北非的进攻很可能会导致中华帝国正式向意大利宣战,实质上也等同要对德军宣战。这是他们都清楚的事实。
对岸一片宁静,看不出有太明显的变化。
江岸上的防御工事密密麻麻而森严,但很奇怪的是那些轮船并没有因此停工,和往常一样繁忙的来回穿梭于辽阔的江面。
中国人很奇怪。
真的。
镇守在伏尔加格勒西岸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有很多机会同对岸的中**人,以及其他中国人打交道,他甚至同对岸的指挥官薛岳中将有过几次会晤,并且邀请过薛岳中将在他的指挥部用餐。
关于中国人的奇怪之处,古德里安上将曾经带着某种轻蔑和好奇的意味询问过薛岳中将,而薛岳的回答是“中国人赚起钱来是不惜命的”这话要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的。
虽然战争仿佛总是一触即发。每天来往于伏尔加河两岸的商人却大多数都是华商。而且数量是越来越多,只要有利润,他们愿意收购一切东西,甚至连战争时期留下的废品也有人收购。同样。只要有足够的利润。他们也愿意出售一切东西,华商即使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奔赴德国人控制的前苏联地区。甚至是遥远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购买当地的商品,销售他们运过来的商品。
古德里安上将甚至购买了一只中国沈阳兵工厂原厂制造的汉阳步枪和早期型号的本溪军刀,在他看来,这些倒是很有收藏价值,酒、香烟、打火机、面包、黄油、奶酪、面条、纺织品、呢绒、牙膏、香皂、收音机军队想要的一切日常生活补给都可以从华商那里购买到,质优价廉,比从德国、捷克、波兰运过来的更便宜。
只要愿意付钱,德军的军官们甚至可以买到一些珍稀的奢侈品,比如镶嵌宝石的上海手表,比如来自云南的咖啡、雪茄,来自新疆的葡萄酒,还有一些热带风味的水果罐头,以至于很多德国士兵会错误的认为中国是一个热带国家。
香蕉、菠萝这样的新鲜水果也能通过空运抵达伏尔加格勒,但只是到东岸,要通过商人的贩卖进入西岸,价格高昂,至于其他各种玲琅满目的商品让古德里安上将觉得中国确实是一个奇怪的帝国。
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国家,即便是对伟大的纳粹德国来说,中国也是一个异常繁荣和美妙的国家,仿佛什么都不缺乏,很难想象生活在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感觉。
古德里安上将认为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华帝国的庞大辽阔,资源丰富,以及接近5亿的庞大人口,这使得他们拥有制造一切商品的能力。
他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帝国,而德国要想达到这种水准的话,似乎还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那可能不是再打几次大规模的胜仗就能决定的。
古德里安上将真正最担心的地方正是对方的工业人口,那庞大的人口所能产生的工业制造能力有点过于离谱,德军的情报工作一直存在很多误差,迟迟不能确定薛岳军团的火炮数量,有时确认是1。7万门火炮,有时却高估出3万门火炮,几乎是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2倍。
自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动以来,德国人民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德国的战无不胜,哪怕是曾经强大的法国和前苏联也不堪一击,所以,即便是面对中华帝国这样的准世界霸主,德国人也并不是过分的担心。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正是这样的心情,他们知道对手是很难对付的,德国很有可能在伏尔加河流域遭受重创,但是最终的胜利肯定还将属于德意志民族。
在同薛岳将军的几次会晤中,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曾经询问过于两军可能爆发战争的问题,用薛岳中将的话说——“如果一定要爆发战争,那总是有原因的,而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也是类似的判断,打一仗总是再所难免,不管这一仗结果如何,双方都不会无限制的长期打下去,因为那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如果他输了,德国会继续承诺不威胁中国人在欧洲的利益,并且将原本就属于中国各财团的那一部分法国利益归还给中国。如果他赢了,德国在法国所占领的一切都将永远属于德国。
德国无意真正的威胁,也不会进攻西班牙、瑞典和瑞士。
元首对军方保证过这一点。
西班牙和瑞典超过7成的外资来自于中国,而瑞士有一半的金融资本也来自于中国,这三个地方才是中华帝国在欧洲的利益中心,只要暂时不威胁到这三个地方,中德之间就没有过于激烈的矛盾。
世界很广阔,完全能够容纳德国和中国两个世界帝国。
至于纳粹主义的那种反有色人种的誓言和各种各样的行径,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觉得那些暂时还不是太严重的威胁,德国需要先强大起来。再解决一些负面因素。那样,德意志民族就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族群。
出于种种因素的考量,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并不认为中德战争会像苏德战争那么激烈,因为双方的实力都太强。都不可能彻底的消灭对手。通过战争证明真正的强者一方。最终就会顺理成章的达成新的和平。
此外,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真的认为他有把握打赢这一战。
伏尔加河两岸布满了坚固而繁琐的防御工事,比起前苏联。德国和中国的防御工事都有着更为严格的体系化,伏尔加河虽然宽阔,但是河流并不湍急,只要有足够的准备,并且能用炮火压制住对手,强行渡河和架桥的难度并不是特别大,这也使得双方都积极的致力于用防御工事来强化防守。
密集的机关枪和水泥堡垒将两岸武装成两个马奇诺防线,这就是拦在中德两军之间的天堑,也是双方最为头疼的问题,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其实更愿意绕过伏尔加河,从喀山共和国的方向发起全面进攻,那样更有利于装甲集群发挥闪电战的优势。
元首并不是这么认为的,高加索地区对德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德军必须优先保护好这一侧的安全,中央集团军群的主要兵力也只能是部署在这一侧。
对德军来说,他们的一个优势是控制着伏尔加格勒南方的地区,以及下游的两个铁桥,这使得他们可以快速绕过伏尔加格勒的正面和伏尔加河,从南方发起进攻,虽然在南线,中德占领区之间还是以伏尔加河的东侧河道为分界,德军仍然要采取渡河进攻。
面对中华帝国国防军这样的对手,不管怎么进攻都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困难。
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但愿对手还和几十年前的满清时期一样,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强大而已,在中国的传统军事哲学中,两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德国没有这样的谚语,但在德国的军事教条中,坚强的战斗意志和民族荣耀是最为强悍的战斗力。
仔细的观察了片刻后,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同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强调道:“战争距离我们很近,但是胜利离我们似乎变得远了很多。”
说着这番话,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将望远镜收了起来,准备离开前线,他心里很清楚对手的实力比苏联要强大很多,也许,他觉得中**队的战斗精神不会比斯拉夫人厉害,毕竟是有着种族和文明上的差异,但是对手的数量和军事装备的先进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因素。
关于文明的定性,欧美世界在这些年中一直有着较多的变化,过去,他们强调文明的因素就是工业化,而今天,当中华帝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超过欧美等国时,他们开始更多的强调文明的软特性,比如民族的素质、现代精神、宗教等等,总之,欧美国家依然在文明的发展水平上领先于中国,领先于东方和有色人种。
这是必须的。
这种推论主要源自于英法,即便和英法严重对峙的德国,以及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国也很快的采取同种观点去考虑东西方的文明发展,其实背后还是根生蒂固的白人优越论。
这种事情根本不值得关注。
谁强谁弱,战争结束之后自然就会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