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重生之神级备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叫做大权独揽。而且架空皇帝。这在中国古代也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因此历史学家对此要作出自己的解释,就觉得非常为难,解释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刘禅弱智,但是看过《非常君臣》一集的观众朋友们应该认同我的一个观点,刘禅并不弱智。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贪权,但是事实证明他也并不贪权,他没有象曹操一样把自己的相位又传给自己的儿子,怎么解释呢?只能解释为他太负责任,他是不放心,他不放心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这是一个能力强的人常常会有的心理,一个能力太强了以后,他就不放心别人,所以他到了事必躬亲的程度,他在北伐军中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司马懿问蜀国的人说你们丞相最近怎么样啊?蜀的人说我们丞相每天吃东西吃得很少,但是工作做得很多,但凡是打二十军棍以上的都要亲自主持。司马懿说他快死了,这个事情也是有争议的,首先是有人不同意,说这不可能,一个做丞相的,做总司令的人下面打二十棍子他去数,那不等于一个做总经理的发工资的时候到财务科去数钞票吗?那可能吗?还有一种说法,说那如果是可能的话,说明他管理能力不行,完全不符合管理学的这个法则嘛,你管成这个样子,难怪你后继无人吗,什么事都你一个人做了,别人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成长嘛,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这个事是可能的,但不是每个二十军棍都去数,每打二十军棍都去数,那是数不过来的,是什么呢?偶然去一下,为什么要偶然去一下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他的法制,因为法制的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执法,你立了法你不能执法或者执法不公平,或者执法不严明,你的法制都会流产,你知道他那二十军棍怎么打,全在打人的那个人,他要恨这个人,两棍子就能打死,他想包庇这个人打二百棍他都不疼,这种事情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但是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想当然那个时候可能也有一点,偶然去看一下,就象微服私访一样,而且自己作为丞相为下面作出一个表率来,一个领导如果是这样子来抓工作的话,下面一般工作就会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呢,这个事情表现出他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八个字见于《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学术界有争议,我也不参加这个讨论,但是我的观点是即便《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八个字仍然足以代表他的精神,他确实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实实在在地讲是累死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不要在他身上再增加负担,让老人家再累死第二回。
画外音: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这当然归功于诸葛亮。在内政上诸葛亮厉行法治,使得吏治清明、官吏廉洁。在经济上诸葛亮关心农业生产,重视手工业,促进了坚持四项基本盐、铁、锦业的发展,蜀国的秩序在诸葛亮的手上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然而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又是最短命的,仅仅四十多年,蜀汉政权就拱手让给了司马氏,这多少对不起九泉之下的诸葛亮。但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一手治理起来的蜀汉会如此短命呢?在蜀国井然有序的环境背后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四个谜就是治蜀之谜。诸葛亮的治蜀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很多了,总起来说就是四个字依法治国,因此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的情况是最好的。陈寿的《三国志》是这样描述的,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不容*,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是一个描述,而且陈寿作为良史。我觉得这个描述是靠得住的,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后代很多人纪念他的原因。因为我们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环境,谁都不愿意社会是乱的。所谓“吏不容*”主是官吏当中没有贪官污吏,“人怀自厉”就是每个人都奋发向上,“道不拾遗”这个不要解释了,治安好,“强不侵弱”这个也不要解释,没有人仗着自己的势力大欺负弱小的,估计在他的治理下没有黑社会,“风化肃然”非常干净。那么这个是应该肯定的,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诸葛亮本人以身作则。在依法治国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种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却又是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这个原因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这里要补充的是什么呢?说是我还想推敲一下这样一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背后有没有问题?我的结论是有问题。是什么样的条件下出现的这样的局面呢?不是和平环境,而是战争环境,诸葛亮的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军政府,他对蜀国的管理除依法治国以外,还长期使蜀国处于战争状态,这个可以联系到他的连年北伐,那个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的北伐,也不可能成功的那个北伐。他的北伐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国内的反对派,那就是益州本土集团,所以他的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治安很好,赋税很重,因为你战争要花钱啊,钱从哪里来,天上掉不下来,地上挖不出来,只能从人民那里去拿,最后蜀国的经济靠什么?靠蜀锦的出口来维持,所以这样一个军政府领导下的处于战争状态而做到的风化肃然,而做到的“吏不容*,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大家可以讨论,至少我个人表示不向往,我还是喜欢和平环境,但是不意味着我不尊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我的看法是我们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一方面要有历史之同情,想到他当时做这些事情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一些原因,去充分地理解他,另外一方面还是要站在现代的立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来判断,而不要一味地盲目崇拜或者盲目批判。实际上诸葛亮这种依法治国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等号的,所以因此我对于他的精神,我们只能抽象的继承,就是继承他的什么呢?公开、公正、公平,廉洁、以身作则,因为他带头清廉啊。但是结果是他带头过苦日子,全国人民也过苦日子,我自己想想,还是全国人民都过好日子好,宁肯你也过好日子,他这样的一个依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待号的,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法家的那个“法”是王法,是自上而下的,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法,尽管它公平、它公开、它公正,它也是统治,而我们现代国家的法是约法,是人民的约法,是保护人民的,是保障人民幸福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所以这两个法是不同的,虽然这个执法精神是相同的,但是具体的法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依法治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古代的法家路线,这个路线可以追溯到商鞅,而诸葛亮是欣赏商鞅的,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全国人民一起很纪律严明地过苦日子,没有个人的自由,所以这一种法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而且由于诸葛亮厉行法治,厉行法家路线,因此他在政治上象极了另一个人,谁?曹操,此言一出,马上就会有人跳起来,诸葛亮象曹操,你敢这么说吗?
......(未完待续)
,这叫做大权独揽。而且架空皇帝。这在中国古代也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因此历史学家对此要作出自己的解释,就觉得非常为难,解释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刘禅弱智,但是看过《非常君臣》一集的观众朋友们应该认同我的一个观点,刘禅并不弱智。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贪权,但是事实证明他也并不贪权,他没有象曹操一样把自己的相位又传给自己的儿子,怎么解释呢?只能解释为他太负责任,他是不放心,他不放心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这是一个能力强的人常常会有的心理,一个能力太强了以后,他就不放心别人,所以他到了事必躬亲的程度,他在北伐军中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司马懿问蜀国的人说你们丞相最近怎么样啊?蜀的人说我们丞相每天吃东西吃得很少,但是工作做得很多,但凡是打二十军棍以上的都要亲自主持。司马懿说他快死了,这个事情也是有争议的,首先是有人不同意,说这不可能,一个做丞相的,做总司令的人下面打二十棍子他去数,那不等于一个做总经理的发工资的时候到财务科去数钞票吗?那可能吗?还有一种说法,说那如果是可能的话,说明他管理能力不行,完全不符合管理学的这个法则嘛,你管成这个样子,难怪你后继无人吗,什么事都你一个人做了,别人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成长嘛,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这个事是可能的,但不是每个二十军棍都去数,每打二十军棍都去数,那是数不过来的,是什么呢?偶然去一下,为什么要偶然去一下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他的法制,因为法制的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执法,你立了法你不能执法或者执法不公平,或者执法不严明,你的法制都会流产,你知道他那二十军棍怎么打,全在打人的那个人,他要恨这个人,两棍子就能打死,他想包庇这个人打二百棍他都不疼,这种事情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但是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想当然那个时候可能也有一点,偶然去看一下,就象微服私访一样,而且自己作为丞相为下面作出一个表率来,一个领导如果是这样子来抓工作的话,下面一般工作就会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呢,这个事情表现出他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八个字见于《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学术界有争议,我也不参加这个讨论,但是我的观点是即便《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八个字仍然足以代表他的精神,他确实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实实在在地讲是累死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不要在他身上再增加负担,让老人家再累死第二回。
画外音: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这当然归功于诸葛亮。在内政上诸葛亮厉行法治,使得吏治清明、官吏廉洁。在经济上诸葛亮关心农业生产,重视手工业,促进了坚持四项基本盐、铁、锦业的发展,蜀国的秩序在诸葛亮的手上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然而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又是最短命的,仅仅四十多年,蜀汉政权就拱手让给了司马氏,这多少对不起九泉之下的诸葛亮。但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一手治理起来的蜀汉会如此短命呢?在蜀国井然有序的环境背后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四个谜就是治蜀之谜。诸葛亮的治蜀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很多了,总起来说就是四个字依法治国,因此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的情况是最好的。陈寿的《三国志》是这样描述的,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不容*,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是一个描述,而且陈寿作为良史。我觉得这个描述是靠得住的,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后代很多人纪念他的原因。因为我们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环境,谁都不愿意社会是乱的。所谓“吏不容*”主是官吏当中没有贪官污吏,“人怀自厉”就是每个人都奋发向上,“道不拾遗”这个不要解释了,治安好,“强不侵弱”这个也不要解释,没有人仗着自己的势力大欺负弱小的,估计在他的治理下没有黑社会,“风化肃然”非常干净。那么这个是应该肯定的,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诸葛亮本人以身作则。在依法治国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种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却又是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这个原因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这里要补充的是什么呢?说是我还想推敲一下这样一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背后有没有问题?我的结论是有问题。是什么样的条件下出现的这样的局面呢?不是和平环境,而是战争环境,诸葛亮的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军政府,他对蜀国的管理除依法治国以外,还长期使蜀国处于战争状态,这个可以联系到他的连年北伐,那个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的北伐,也不可能成功的那个北伐。他的北伐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国内的反对派,那就是益州本土集团,所以他的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治安很好,赋税很重,因为你战争要花钱啊,钱从哪里来,天上掉不下来,地上挖不出来,只能从人民那里去拿,最后蜀国的经济靠什么?靠蜀锦的出口来维持,所以这样一个军政府领导下的处于战争状态而做到的风化肃然,而做到的“吏不容*,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大家可以讨论,至少我个人表示不向往,我还是喜欢和平环境,但是不意味着我不尊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我的看法是我们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一方面要有历史之同情,想到他当时做这些事情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一些原因,去充分地理解他,另外一方面还是要站在现代的立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来判断,而不要一味地盲目崇拜或者盲目批判。实际上诸葛亮这种依法治国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等号的,所以因此我对于他的精神,我们只能抽象的继承,就是继承他的什么呢?公开、公正、公平,廉洁、以身作则,因为他带头清廉啊。但是结果是他带头过苦日子,全国人民也过苦日子,我自己想想,还是全国人民都过好日子好,宁肯你也过好日子,他这样的一个依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待号的,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法家的那个“法”是王法,是自上而下的,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法,尽管它公平、它公开、它公正,它也是统治,而我们现代国家的法是约法,是人民的约法,是保护人民的,是保障人民幸福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所以这两个法是不同的,虽然这个执法精神是相同的,但是具体的法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依法治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古代的法家路线,这个路线可以追溯到商鞅,而诸葛亮是欣赏商鞅的,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全国人民一起很纪律严明地过苦日子,没有个人的自由,所以这一种法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而且由于诸葛亮厉行法治,厉行法家路线,因此他在政治上象极了另一个人,谁?曹操,此言一出,马上就会有人跳起来,诸葛亮象曹操,你敢这么说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