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东东一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世界地图上看,越南的地形呈s状,南北长,东西窄,宛似桑蚕,又象海马。一次偶有的机遇,我们顶着六月火辣辣的骄阳,有幸跨入了这片美丽、陌生而又不太富裕的土地。能够到达曾经与我们兵戎相见却又是“同志加兄弟”的国度,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兴奋和好奇滋味。短短的四五天,我们一行浮光掠影般地过芒街,游下龙,抵海防,所到之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访问了这个农业型国家的首都——河内。
我们是当日下午3点多钟光景抵达的。凭直观印象可以断定地说,河内市的主要商业街上,几乎找不到一家由国家或集体经办的商场,也没有看到过一家超过三四百平米的大商店。而私人开设的各式各样的小生意店铺却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由越文描绘的花花绿绿商业招牌也煞是好看,诱起不少人的购买欲。店铺大都是迎街的前部分为店堂,后部分为居家,不过也罢,虽然身处这样熙熙攘攘的闹市,但你尽可以从容地一家一家地悠哉游哉地逛,大可不必有任何拮据的感觉。因为在这里中国的人民币与越盾兑率约为一比一千五百,而且与美元一样很受众多商家的欢迎。
如果不是街面上那些写着越语文字的广告牌与宣传画,如果不是随处可见楼房上的金星国旗,我们起初几乎感觉不到身处异国他乡。因为,这里不仅人种与中国南方相似,而且在路的两旁,时不时地会出现标着古汉字的亭廊、埤坊、寺院、庙观,这些汉字有楷有隶有篆等各种字体。车窗闪过一处古代建筑,正门墙壁上竟有数个楷书的硕大的“福”字,听随车侨胞告知这是河内鼎鼎有名的祭祀中国孔夫子的文庙。中越两国历史源远流长,越南过去曾大量采用汉字,形成特有的汉越文字,至今越南保存的历史文献古籍均用这种文字写成。然而,十七世纪一位法国天主教教士又创造了越南拼音文字,1910年法国殖民者就将它定为国字,沿用至今,原来的汉越字被废除了,现在的年青人已经很少用汉字了。河内旧城中的不少街道名称,都与商业活动及商品名称有关,如珠宝街、龙虾巷、木船街、米糕坊及烤鱼巷等等。据说好几世纪以前,河内的居民就以贩卖的商品来做为街道的名称,至今某些街道仍沿用旧名,不仅保持了传统,也凭添了一份思古悠情。的确,时光已悄悄飞逝了,河内却似乎仍恋留着遥远的过去。
令人感慨之处,就是这个城市的平朴、简洁,绝少看到高层建筑,一眼望去,街道两旁大都是二、三层住户式楼房,稍有派头的也就四、五层。沿街楼房大都为法式风格,老式的建筑,而外观却显得都不太陈旧,因为越南人都有经常粉刷房屋的习惯,墙体一般刷白或黄颜色,而门前则大都为淡绿色,于是我们这些“老外”们都产生这样的奇论:这么些年来,难道这个城市市政建设上所做的工作,就是主要粉刷这些旧房子吗?感触较深的还是,整个城市的所有街道宛若一道又一道摩托车的“河流”只有为数不多的汽车与自行车夹杂其中穿行。更有趣的是,三轮车载人的车斗是前置式的,客人端坐在前,车夫脚蹬在后,宛若一辆辆放大了的“婴儿车”马路上没有隔离栏,根本不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道,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以及任何车均可同道依伴而行。据说全市近四百万人口中,平均三四人就有一部摩托车,上班族几乎是每人一辆。伴着阵阵振耳欲聩的噪声,驾驶各式进口摩托的男女骑士在不宽的街道上,呼啸而来,如鲫而过,有时简直是横冲直撞,旁若无人,令我等避之不及。不过细细观之,倒也觉得是该城市颇具特色的一大景观。
应邀看了河内的西湖。据说早先天上仙女打破一面镜子,一半落在中国杭州,一半就掉在河内。其实,异国的西湖并不比杭州西湖小了多少。湖的四周虽然无山,但林木茂盛,绕湖有众多的异国情调的法式建筑,倒也很漂亮,加之泛着蓝色的湖水十分洁静,衬映之下也异常美丽。湖中有一小岛,岛上有一寺庙,唤称“镇国寺”有一条窄窄的小径与堤岸相通。不大的山门两边有一楹联,乃用繁体汉字写成,我们在异国见了却格外亲切,上联为“镇北古名蓝荡漾西湖光慧日”下联是“越南今胜绩芳迹东土振禅关”看来这是一座有年头的古庙,建筑风格与中国相似,飞檐挑角,外貌森严。寺中正殿不高也不大,似乎座南朝北向,迎面所供的大小佛像挤在一起林林总总大约有三四十尊,呈三四纵列,绝不像我国大佛寺中通常有的一尊大佛或一字横排的三世佛。原来越南人供奉的是佛像群体,佛像的面前,香火也特别旺盛。镇国寺庙的南边,有着二三十座高高的塔林,一律红砖砌成,为亡故的高僧所设,倒有点类似少林寺的“塔林”
河内主要街道遍布数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和古木,有稀有的铁树、橡树、红木,也有巨大的榕树、无花果,以及众多高大修直的椰树、槟榔、桉叶树等。这些原始自然、古朴庄重的树木和独有特色的法式建筑浑然一体地柔和在... -->>
从世界地图上看,越南的地形呈s状,南北长,东西窄,宛似桑蚕,又象海马。一次偶有的机遇,我们顶着六月火辣辣的骄阳,有幸跨入了这片美丽、陌生而又不太富裕的土地。能够到达曾经与我们兵戎相见却又是“同志加兄弟”的国度,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兴奋和好奇滋味。短短的四五天,我们一行浮光掠影般地过芒街,游下龙,抵海防,所到之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访问了这个农业型国家的首都——河内。
我们是当日下午3点多钟光景抵达的。凭直观印象可以断定地说,河内市的主要商业街上,几乎找不到一家由国家或集体经办的商场,也没有看到过一家超过三四百平米的大商店。而私人开设的各式各样的小生意店铺却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由越文描绘的花花绿绿商业招牌也煞是好看,诱起不少人的购买欲。店铺大都是迎街的前部分为店堂,后部分为居家,不过也罢,虽然身处这样熙熙攘攘的闹市,但你尽可以从容地一家一家地悠哉游哉地逛,大可不必有任何拮据的感觉。因为在这里中国的人民币与越盾兑率约为一比一千五百,而且与美元一样很受众多商家的欢迎。
如果不是街面上那些写着越语文字的广告牌与宣传画,如果不是随处可见楼房上的金星国旗,我们起初几乎感觉不到身处异国他乡。因为,这里不仅人种与中国南方相似,而且在路的两旁,时不时地会出现标着古汉字的亭廊、埤坊、寺院、庙观,这些汉字有楷有隶有篆等各种字体。车窗闪过一处古代建筑,正门墙壁上竟有数个楷书的硕大的“福”字,听随车侨胞告知这是河内鼎鼎有名的祭祀中国孔夫子的文庙。中越两国历史源远流长,越南过去曾大量采用汉字,形成特有的汉越文字,至今越南保存的历史文献古籍均用这种文字写成。然而,十七世纪一位法国天主教教士又创造了越南拼音文字,1910年法国殖民者就将它定为国字,沿用至今,原来的汉越字被废除了,现在的年青人已经很少用汉字了。河内旧城中的不少街道名称,都与商业活动及商品名称有关,如珠宝街、龙虾巷、木船街、米糕坊及烤鱼巷等等。据说好几世纪以前,河内的居民就以贩卖的商品来做为街道的名称,至今某些街道仍沿用旧名,不仅保持了传统,也凭添了一份思古悠情。的确,时光已悄悄飞逝了,河内却似乎仍恋留着遥远的过去。
令人感慨之处,就是这个城市的平朴、简洁,绝少看到高层建筑,一眼望去,街道两旁大都是二、三层住户式楼房,稍有派头的也就四、五层。沿街楼房大都为法式风格,老式的建筑,而外观却显得都不太陈旧,因为越南人都有经常粉刷房屋的习惯,墙体一般刷白或黄颜色,而门前则大都为淡绿色,于是我们这些“老外”们都产生这样的奇论:这么些年来,难道这个城市市政建设上所做的工作,就是主要粉刷这些旧房子吗?感触较深的还是,整个城市的所有街道宛若一道又一道摩托车的“河流”只有为数不多的汽车与自行车夹杂其中穿行。更有趣的是,三轮车载人的车斗是前置式的,客人端坐在前,车夫脚蹬在后,宛若一辆辆放大了的“婴儿车”马路上没有隔离栏,根本不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道,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以及任何车均可同道依伴而行。据说全市近四百万人口中,平均三四人就有一部摩托车,上班族几乎是每人一辆。伴着阵阵振耳欲聩的噪声,驾驶各式进口摩托的男女骑士在不宽的街道上,呼啸而来,如鲫而过,有时简直是横冲直撞,旁若无人,令我等避之不及。不过细细观之,倒也觉得是该城市颇具特色的一大景观。
应邀看了河内的西湖。据说早先天上仙女打破一面镜子,一半落在中国杭州,一半就掉在河内。其实,异国的西湖并不比杭州西湖小了多少。湖的四周虽然无山,但林木茂盛,绕湖有众多的异国情调的法式建筑,倒也很漂亮,加之泛着蓝色的湖水十分洁静,衬映之下也异常美丽。湖中有一小岛,岛上有一寺庙,唤称“镇国寺”有一条窄窄的小径与堤岸相通。不大的山门两边有一楹联,乃用繁体汉字写成,我们在异国见了却格外亲切,上联为“镇北古名蓝荡漾西湖光慧日”下联是“越南今胜绩芳迹东土振禅关”看来这是一座有年头的古庙,建筑风格与中国相似,飞檐挑角,外貌森严。寺中正殿不高也不大,似乎座南朝北向,迎面所供的大小佛像挤在一起林林总总大约有三四十尊,呈三四纵列,绝不像我国大佛寺中通常有的一尊大佛或一字横排的三世佛。原来越南人供奉的是佛像群体,佛像的面前,香火也特别旺盛。镇国寺庙的南边,有着二三十座高高的塔林,一律红砖砌成,为亡故的高僧所设,倒有点类似少林寺的“塔林”
河内主要街道遍布数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和古木,有稀有的铁树、橡树、红木,也有巨大的榕树、无花果,以及众多高大修直的椰树、槟榔、桉叶树等。这些原始自然、古朴庄重的树木和独有特色的法式建筑浑然一体地柔和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