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董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部色,戒,众生喧嚣。有激烈反对者,有高声赞美者。它搅动得人心惶惶又茫茫。在这个平庸的年代,当浮躁作为最深刻的存在时,无所适从的不仅是我们的艺术眼光和口味,还有我们的评价准则和规范。
其实,色,戒已然不仅是李安的色,戒,也是张爱玲的色,戒;不仅是王佳芝的色,戒,也是郑苹如的色,戒。它融合了多人不同的体验与想象,从这个角度讲,色,戒这部影片注定是复杂深刻的。色,戒的本事之一是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中统女特工郑苹如刺杀汉奸丁默村的事件。色,戒的本事之二,是原著者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倾城之恋。一个是旷世才女,一位是朝秦暮楚的荡子、声名狼藉的文化汉奸。这段特殊的情感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在创作色,戒时的情感投射。导演李安则在原作的冷漠里加入了悲悯,让人心凉:易先生说出了或表现了自己的恐惧与脆弱的一面,王佳芝的身世更加具体,邝裕民的痛苦的爱与痛苦的革命也可感知。我们看到的每个人都是可怜的。李安化的色,戒,使人物与情节更复杂丰富,从而更具有阐释的价值。
首先看李安本人的解读。他说,色,戒有反父权主义的颠覆性,尤其是影片中王佳芝说“走,走吧”的时候,五千年长久的父权制度一刹那就崩溃了。李安认为:我们的社会是夫权结构。当女人不合作的时候,就像一个音符一掉,整个结构瓦解了,真有摧枯拉朽之势。这是女人性心理学里面最幽微的地方。同时崩颓掉的是最强大的集体意识,是社会的集体历史记忆。(参看南方周末,2007/12/27)影片里革命青年将使命寄托在一个女子身上,当然,更是对父权、夫权的反讽。其次,反讽革命的主题。张爱玲和李安都说不上是在反思革命,他们都是在反讽。革命需要牺牲,色,戒里是王佳芝牺牲色相,邝裕民牺牲爱情。革命目的表面上是崇高的,实际上却含着私仇;手段又荒诞无稽,结果与目的背道而驰。革命无非像一场闹剧。主题之三,是关乎女性的悲剧。在一个父权社会,女性,特别是美丽的女子,常会成为政治与性的牺牲品。王佳芝对美色和爱情、生命的牺牲,正是一出辛酸的悲剧。
当然,以上解读过多注重了电影的政治内涵,而忽略了故事本身对人性挣扎的探讨,特别是在张爱玲的原作里,影射本非目的,不过借刺杀一事贯之张自己在小说里对荒凉与悖谬人世间的复杂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这实际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母题)。她在写色,戒时,站在一个更远远的、高高的立场,更冷漠地看着主人公王佳芝坠入黑暗的陷阱。张爱玲在小说里一直在直视那些人世与人性的残忍,对王佳芝的甘于牺牲与自作多情,对易默成的玩弄手段与心狠手辣,对王的同学的惺惺作态与卑劣用心,她都在一旁冷眼观之,既不动声色,又入木三分。我们说,张爱玲一贯刻薄,但这一次,如李安所说,她是撕破脸了(南方周末,2007/12/27),她让我们看到一群无耻(或似有耻却无耻)的人,和一个无情(或似有情偏无情)的世界。色,戒本事之一里本身就包含有革命、性、刺杀、背叛等晦暗暴烈的元素,而张爱玲独具深意地名之色,戒,可见她的用意不在这些元素本身,而在于用“色”与“戒”之间的张力来凸显乱世下的种种荒诞的无可奈何。
李安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阴沉、灰暗的背景,很少有激烈、明亮的色调,人们仿佛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拖住,他们都是被动的。邝裕民的刺杀行动,他同学的相助,王佳芝去色诱,易先生作汉奸,都显得无奈又无助。荒凉的人世,自会产生悖谬的荒诞:为了爱却要牺牲爱,革命为了福祉却要牺牲福祉,色诱反成爱,爱的人是自己要杀的人也是杀掉自己的人。命运是糊涂的,不讲逻辑的,结果是每个人都走上了绝路,包括易,他的狠心造就了王等人的末路,也将自己的心灵逼上死胡同:他的眼泪不是他的忏悔,而是他的爱的枯竭,短暂苏醒的灵魂的又一次死亡。从这个角度讲,张爱玲和李安根本就没有(也无心)美化汉奸,易默成的阴狠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汉奸。
王佳芝们在当初演进步剧本、唱革命歌曲时,激动人心,能让自己找到一种鼓舞的自足;一旦从演员的角色变成实在的刺杀者,投入到实际的行动里,听起来轰轰烈烈的行动,竟然如此沉闷,无趣,充满血腥。只有在色诱名义下放开身心的做ài,才是真正的轰轰烈烈,水火交融。作为汉奸的易,天天绷着身体的他,也只有在偷情的施虐中获得安全感。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最深刻的悖谬:刺杀者和刺杀目标都将彼此当成了性的欢爱的猎物,而忘记对对方身份的戒备。本来要戒色,如今却尝色而不戒。追问这悖谬的原由,无非是在人人自危的乱世阴影下,用一分无须戒备的、人类最原始的性爱来慰藉空虚,用激烈的做ài来洗澡般地宣泄恐惧,用狠心紧张的施虐来回应人间的动荡与杀伐。
在张爱玲和她最好的阐释者李安不动声色的叙述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出乱世传奇:刺杀背叛者的人,最终让身体背叛了使命,成了另一个背叛者。这传奇,其实无关间谍,无关忠奸,更无关戒指,它用一对男女仓皇性爱的悖谬来述说一段彻骨的悲凉,恍若三十年前那轮黄月亮。
2007-12-29,2008-3-ghtqjf
一部色,戒,众生喧嚣。有激烈反对者,有高声赞美者。它搅动得人心惶惶又茫茫。在这个平庸的年代,当浮躁作为最深刻的存在时,无所适从的不仅是我们的艺术眼光和口味,还有我们的评价准则和规范。
其实,色,戒已然不仅是李安的色,戒,也是张爱玲的色,戒;不仅是王佳芝的色,戒,也是郑苹如的色,戒。它融合了多人不同的体验与想象,从这个角度讲,色,戒这部影片注定是复杂深刻的。色,戒的本事之一是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中统女特工郑苹如刺杀汉奸丁默村的事件。色,戒的本事之二,是原著者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倾城之恋。一个是旷世才女,一位是朝秦暮楚的荡子、声名狼藉的文化汉奸。这段特殊的情感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在创作色,戒时的情感投射。导演李安则在原作的冷漠里加入了悲悯,让人心凉:易先生说出了或表现了自己的恐惧与脆弱的一面,王佳芝的身世更加具体,邝裕民的痛苦的爱与痛苦的革命也可感知。我们看到的每个人都是可怜的。李安化的色,戒,使人物与情节更复杂丰富,从而更具有阐释的价值。
首先看李安本人的解读。他说,色,戒有反父权主义的颠覆性,尤其是影片中王佳芝说“走,走吧”的时候,五千年长久的父权制度一刹那就崩溃了。李安认为:我们的社会是夫权结构。当女人不合作的时候,就像一个音符一掉,整个结构瓦解了,真有摧枯拉朽之势。这是女人性心理学里面最幽微的地方。同时崩颓掉的是最强大的集体意识,是社会的集体历史记忆。(参看南方周末,2007/12/27)影片里革命青年将使命寄托在一个女子身上,当然,更是对父权、夫权的反讽。其次,反讽革命的主题。张爱玲和李安都说不上是在反思革命,他们都是在反讽。革命需要牺牲,色,戒里是王佳芝牺牲色相,邝裕民牺牲爱情。革命目的表面上是崇高的,实际上却含着私仇;手段又荒诞无稽,结果与目的背道而驰。革命无非像一场闹剧。主题之三,是关乎女性的悲剧。在一个父权社会,女性,特别是美丽的女子,常会成为政治与性的牺牲品。王佳芝对美色和爱情、生命的牺牲,正是一出辛酸的悲剧。
当然,以上解读过多注重了电影的政治内涵,而忽略了故事本身对人性挣扎的探讨,特别是在张爱玲的原作里,影射本非目的,不过借刺杀一事贯之张自己在小说里对荒凉与悖谬人世间的复杂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这实际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母题)。她在写色,戒时,站在一个更远远的、高高的立场,更冷漠地看着主人公王佳芝坠入黑暗的陷阱。张爱玲在小说里一直在直视那些人世与人性的残忍,对王佳芝的甘于牺牲与自作多情,对易默成的玩弄手段与心狠手辣,对王的同学的惺惺作态与卑劣用心,她都在一旁冷眼观之,既不动声色,又入木三分。我们说,张爱玲一贯刻薄,但这一次,如李安所说,她是撕破脸了(南方周末,2007/12/27),她让我们看到一群无耻(或似有耻却无耻)的人,和一个无情(或似有情偏无情)的世界。色,戒本事之一里本身就包含有革命、性、刺杀、背叛等晦暗暴烈的元素,而张爱玲独具深意地名之色,戒,可见她的用意不在这些元素本身,而在于用“色”与“戒”之间的张力来凸显乱世下的种种荒诞的无可奈何。
李安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阴沉、灰暗的背景,很少有激烈、明亮的色调,人们仿佛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拖住,他们都是被动的。邝裕民的刺杀行动,他同学的相助,王佳芝去色诱,易先生作汉奸,都显得无奈又无助。荒凉的人世,自会产生悖谬的荒诞:为了爱却要牺牲爱,革命为了福祉却要牺牲福祉,色诱反成爱,爱的人是自己要杀的人也是杀掉自己的人。命运是糊涂的,不讲逻辑的,结果是每个人都走上了绝路,包括易,他的狠心造就了王等人的末路,也将自己的心灵逼上死胡同:他的眼泪不是他的忏悔,而是他的爱的枯竭,短暂苏醒的灵魂的又一次死亡。从这个角度讲,张爱玲和李安根本就没有(也无心)美化汉奸,易默成的阴狠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汉奸。
王佳芝们在当初演进步剧本、唱革命歌曲时,激动人心,能让自己找到一种鼓舞的自足;一旦从演员的角色变成实在的刺杀者,投入到实际的行动里,听起来轰轰烈烈的行动,竟然如此沉闷,无趣,充满血腥。只有在色诱名义下放开身心的做ài,才是真正的轰轰烈烈,水火交融。作为汉奸的易,天天绷着身体的他,也只有在偷情的施虐中获得安全感。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最深刻的悖谬:刺杀者和刺杀目标都将彼此当成了性的欢爱的猎物,而忘记对对方身份的戒备。本来要戒色,如今却尝色而不戒。追问这悖谬的原由,无非是在人人自危的乱世阴影下,用一分无须戒备的、人类最原始的性爱来慰藉空虚,用激烈的做ài来洗澡般地宣泄恐惧,用狠心紧张的施虐来回应人间的动荡与杀伐。
在张爱玲和她最好的阐释者李安不动声色的叙述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出乱世传奇:刺杀背叛者的人,最终让身体背叛了使命,成了另一个背叛者。这传奇,其实无关间谍,无关忠奸,更无关戒指,它用一对男女仓皇性爱的悖谬来述说一段彻骨的悲凉,恍若三十年前那轮黄月亮。
2007-12-29,2008-3-ghtq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