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都市野夫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这个泛散文时代,散文写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品数量众多,令人咋舌,也不乏精品之作。置于其中的张国领,创作量没到居多的地步,作品质量也非上乘,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作品的重量。数量反应作家的勤奋指数,质量与作家的实力相等,而重量则为作品最为本真的特质。当作品失去其重,只能漂浮于我们的眼前,却无法进入我们的心灵,阅读也只能无奈地堕至雨过无痕的境地。张国领以他无功利的写作理想,沉入日常生活,但又不为其所困,以心灵的体验和文化的投射,从而使作品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紧紧地扣住一个特定时代的脉搏,真实地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心愿,给作品注入了特有的重量。他一路坚定地走来,从男兵女兵到如今的和平的守望。
张国领的写作原则是,想写就写,不想写时就不动笔。这种随心所致,有感才发的写作状态,其实来自于他的写作姿势,这就是从“为普通人写作”转化为“以普通人身份写作”在生活中,他兼有三重身份。他是一名入伍二十多年的军人,从一名小兵到如今的上校。张国领时常会说,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因为他自入伍以来,没带过兵,没打过仗,在训练场上的时间也极为有限,只是在案前与文字、词语打交道。在极为严格的意义上,我认同张国领这一自我定位。的确,张国领之肉身一直游荡在营区上空,少有与纯粹的营区大地作坚实的拥抱。然而,张国领的灵魂却无时不在营区,在兵们身边心间行走。从兵龄到级别,他与兵们有着巨大的外在区别,但他的心总是和兵们在一起。这种身离心连的亲和,得益于他以纯正军人的情感、理想以及文化,注视、体验和读解当下军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灵指向。
我们不难看到,张国领一直存有警惕心理,恐自己不知营区之事,不解兵们之心,还自以为一切明察秋毫。因而,他总尽可能全身心地进入营区走近兵们,以空灵之心去感受,以谦虚之势去沟通。即使是远望和近观,他也采取平视的角度,选好一个平等的支点。他真诚而朴实地丢弃外在的身份和地位,以普通一兵返回营区,和兵们无位分地相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心灵一刻也不敢离开营区和兵们,执着而老实地寻找沟通和体察的心灵暗合之道。如此一来,他有关回忆从军之事的和诉说营区故事及人物的作品中,张国领回忆者的身份已销声匿迹,不是一个写作者,更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潜回到写作的营区或兵们中间,写作只作为让我们回到往日或生活的引领者。这些作品,没出现时光和生命的历程过滤或美化某些细节和情绪,没有自以为是的猜测,而是处处闪现现场感的质地。我们的感觉就是,张国领把我们带到了他的过去,指着某一个场面或片断对我们说,看吧!而他,则悄无声息地走开,任由我们零距离地亲近感知。
所以,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是个阅读者,因为纸上文字已变为现实生活。这种审美感觉带来的结果是,不知兵事兵心兵情的阅读者,畅然进入了一个新鲜而真实的世界,能够与营区和兵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他们感知了兵们最日常化的生活,明白了营区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但同时也是他们熟悉的空间。遥远的笛声中的洪老兵,浑身的兵味和过硬的军事素质,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军人的形象。然而,他到部队的目的,就是为能讨个媳妇。部队的条令条例,不能让他任意放飞爱情,他只能以笛声进行着他苦涩又美好的爱情故事。人性的温暖,使得洪老兵最终如愿以偿。两个士兵的故事里,一个士兵因为自己无偿地捐献了骨髓,而感到无比的荣光和自豪,战友们也报以热情的支持和浓浓的羡慕,病方转送来的酬金被这个兵谢绝了。而另一个士兵因患白血病需要骨髓,但好不容易找到的捐献方却提出高额的补偿费。这一个士兵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康复机会,可他和战友没有埋怨任何人,有的只是惋惜。
军人有其特殊的一面,但也不失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在他们的心中,营区的形象有平面成为立体,外在生活丰富多彩内心世界充盈多味,褪去了原有的呆板甚至是铁板一块的偏见。对营区和兵们有了全方位的真正了解,会使他们更能体会营区的魅力和军人的可贵。而之于兵们或者曾经为兵的读者,其心灵受到原生态喜怒哀乐的撞击。他们目睹了自己真实的生活或情感,或者引发了他们的心灵共鸣。他们不在乎语言的颜色,叙述的策略,以及作品是否经典,看重的是感觉的通融,情绪的默契,心弦的震颤。也许,他们有许多的说不清,可能有快乐激昂,也可能伤感痛楚,但他们发现有某种坚硬或柔软的东西压在心灵,甚至在灵魂上留了胎记般的印迹。
作为写作者,张国领总是积极地从情感返回理性,从现象返回精神。他与兵们在一起闲谈玩耍,同时,又在不停地追问。那些营区风景兵们小事,在他的笔下变得十分的有意味。在养猪的记忆、窝囊事儿、打背包和哨所这样的作品中,他理智地阻止记忆的变形和叙述的陷阱,以抱朴还素之心作最大限度的还原。我们看不到回望者的自喜得意,看不到注视者的隔靴搔痒,更没有经历者无端的说三道四。他把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或尴尬或蒙羞或失意,不加修饰地一一道来和盘托出。他的这种率真,常常让我们的阅读挥不去紧张感,一种因山抹微云般的丝忧淡愁和内心的不安所造成的紧张感。他将生活当有的意味带进字里行间,作品凝成的重量,让我们无法轻松起来。营区在张国领的笔下,常常似乎少了营区的个性,没有我们期待的军营文化的身影。他以及兵们的生活,也时常是与军事无关的生活。不可否认,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我们还是窥探到个中的隐秘所在。比如养猪的记忆,通篇是在讲述他当兵时养猪的故事,生动而有趣。养猪,尤其是在营区外养猪,表面上看,已与他在乡村的生活没什么两样。可就是这样一个穿着军装的养猪人,却写下了数十篇枪杆味浓的诗歌。正所谓“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心灵忠实的伙伴,写诗可理解为一种爱好,但作什么的诗,则来自于心灵最为激越的跳动。养猪和写枪杆味诗,因为张国领的某种渴望而成为合情合理的建立起联系。踟躅于远离真正军人的生活,关注军人非军事化的生存方式,是现实给予张国领以及许多军人的无奈。张国领常常地体味这种无奈。因而,他有关军营和军人的文字,鲜活灵动的生活表层下,是军人难以压抑的骚动汇聚的经年不息的暗流。军人在追问军人应有的生存方式,以及真正的价值所在。就像养猪的兵,心中涌动的却是对战场,对血与火,对军人荣誉的向往。立于一个对立面,或者尽可能地拉开距离,那么这样的守望总是更加的浓烈和强劲。这是张国领建立的一种守望方式,不是惟一的,也未必是最好的,但至少是可让我们参详的。
应当说,和平的守望压在我们心头最重的是,当下军人“平和中的焦虑”军人是为战争而存在的,和平,是军人的最高理想,为了和平,军人可以牺牲一切。然而,面对和平,少去了战争的洗礼,远离了枪林弹雨,军人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守望战争。朱苏进以虚构的叙述,言说军人在绝望中诞生的精神,使得军人的处境和心境走向两个极端——过度的压抑和完美的理想化。张国领则不然,他剥离了个性化的想象,不坠入绝对对立的任何一极,才得以触摸到现今军人真实的心理情绪——平和中的焦虑。战争成为营区生活的背景,不管是近还是远,依然还只是背景。军人特有的价值观、荣誉观等角色文化心理,蜗居于心灵深处的一隅,时而处于潜伏状态,时而跃起舞蹈。焦虑的情绪,始终存在,但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天边的战争,是焦虑情绪爆发的文本。在不闻现实的枪炮声,不见现实的硝烟,... -->>
在这个泛散文时代,散文写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品数量众多,令人咋舌,也不乏精品之作。置于其中的张国领,创作量没到居多的地步,作品质量也非上乘,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作品的重量。数量反应作家的勤奋指数,质量与作家的实力相等,而重量则为作品最为本真的特质。当作品失去其重,只能漂浮于我们的眼前,却无法进入我们的心灵,阅读也只能无奈地堕至雨过无痕的境地。张国领以他无功利的写作理想,沉入日常生活,但又不为其所困,以心灵的体验和文化的投射,从而使作品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紧紧地扣住一个特定时代的脉搏,真实地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心愿,给作品注入了特有的重量。他一路坚定地走来,从男兵女兵到如今的和平的守望。
张国领的写作原则是,想写就写,不想写时就不动笔。这种随心所致,有感才发的写作状态,其实来自于他的写作姿势,这就是从“为普通人写作”转化为“以普通人身份写作”在生活中,他兼有三重身份。他是一名入伍二十多年的军人,从一名小兵到如今的上校。张国领时常会说,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因为他自入伍以来,没带过兵,没打过仗,在训练场上的时间也极为有限,只是在案前与文字、词语打交道。在极为严格的意义上,我认同张国领这一自我定位。的确,张国领之肉身一直游荡在营区上空,少有与纯粹的营区大地作坚实的拥抱。然而,张国领的灵魂却无时不在营区,在兵们身边心间行走。从兵龄到级别,他与兵们有着巨大的外在区别,但他的心总是和兵们在一起。这种身离心连的亲和,得益于他以纯正军人的情感、理想以及文化,注视、体验和读解当下军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灵指向。
我们不难看到,张国领一直存有警惕心理,恐自己不知营区之事,不解兵们之心,还自以为一切明察秋毫。因而,他总尽可能全身心地进入营区走近兵们,以空灵之心去感受,以谦虚之势去沟通。即使是远望和近观,他也采取平视的角度,选好一个平等的支点。他真诚而朴实地丢弃外在的身份和地位,以普通一兵返回营区,和兵们无位分地相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心灵一刻也不敢离开营区和兵们,执着而老实地寻找沟通和体察的心灵暗合之道。如此一来,他有关回忆从军之事的和诉说营区故事及人物的作品中,张国领回忆者的身份已销声匿迹,不是一个写作者,更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潜回到写作的营区或兵们中间,写作只作为让我们回到往日或生活的引领者。这些作品,没出现时光和生命的历程过滤或美化某些细节和情绪,没有自以为是的猜测,而是处处闪现现场感的质地。我们的感觉就是,张国领把我们带到了他的过去,指着某一个场面或片断对我们说,看吧!而他,则悄无声息地走开,任由我们零距离地亲近感知。
所以,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是个阅读者,因为纸上文字已变为现实生活。这种审美感觉带来的结果是,不知兵事兵心兵情的阅读者,畅然进入了一个新鲜而真实的世界,能够与营区和兵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他们感知了兵们最日常化的生活,明白了营区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但同时也是他们熟悉的空间。遥远的笛声中的洪老兵,浑身的兵味和过硬的军事素质,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军人的形象。然而,他到部队的目的,就是为能讨个媳妇。部队的条令条例,不能让他任意放飞爱情,他只能以笛声进行着他苦涩又美好的爱情故事。人性的温暖,使得洪老兵最终如愿以偿。两个士兵的故事里,一个士兵因为自己无偿地捐献了骨髓,而感到无比的荣光和自豪,战友们也报以热情的支持和浓浓的羡慕,病方转送来的酬金被这个兵谢绝了。而另一个士兵因患白血病需要骨髓,但好不容易找到的捐献方却提出高额的补偿费。这一个士兵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康复机会,可他和战友没有埋怨任何人,有的只是惋惜。
军人有其特殊的一面,但也不失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在他们的心中,营区的形象有平面成为立体,外在生活丰富多彩内心世界充盈多味,褪去了原有的呆板甚至是铁板一块的偏见。对营区和兵们有了全方位的真正了解,会使他们更能体会营区的魅力和军人的可贵。而之于兵们或者曾经为兵的读者,其心灵受到原生态喜怒哀乐的撞击。他们目睹了自己真实的生活或情感,或者引发了他们的心灵共鸣。他们不在乎语言的颜色,叙述的策略,以及作品是否经典,看重的是感觉的通融,情绪的默契,心弦的震颤。也许,他们有许多的说不清,可能有快乐激昂,也可能伤感痛楚,但他们发现有某种坚硬或柔软的东西压在心灵,甚至在灵魂上留了胎记般的印迹。
作为写作者,张国领总是积极地从情感返回理性,从现象返回精神。他与兵们在一起闲谈玩耍,同时,又在不停地追问。那些营区风景兵们小事,在他的笔下变得十分的有意味。在养猪的记忆、窝囊事儿、打背包和哨所这样的作品中,他理智地阻止记忆的变形和叙述的陷阱,以抱朴还素之心作最大限度的还原。我们看不到回望者的自喜得意,看不到注视者的隔靴搔痒,更没有经历者无端的说三道四。他把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或尴尬或蒙羞或失意,不加修饰地一一道来和盘托出。他的这种率真,常常让我们的阅读挥不去紧张感,一种因山抹微云般的丝忧淡愁和内心的不安所造成的紧张感。他将生活当有的意味带进字里行间,作品凝成的重量,让我们无法轻松起来。营区在张国领的笔下,常常似乎少了营区的个性,没有我们期待的军营文化的身影。他以及兵们的生活,也时常是与军事无关的生活。不可否认,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我们还是窥探到个中的隐秘所在。比如养猪的记忆,通篇是在讲述他当兵时养猪的故事,生动而有趣。养猪,尤其是在营区外养猪,表面上看,已与他在乡村的生活没什么两样。可就是这样一个穿着军装的养猪人,却写下了数十篇枪杆味浓的诗歌。正所谓“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心灵忠实的伙伴,写诗可理解为一种爱好,但作什么的诗,则来自于心灵最为激越的跳动。养猪和写枪杆味诗,因为张国领的某种渴望而成为合情合理的建立起联系。踟躅于远离真正军人的生活,关注军人非军事化的生存方式,是现实给予张国领以及许多军人的无奈。张国领常常地体味这种无奈。因而,他有关军营和军人的文字,鲜活灵动的生活表层下,是军人难以压抑的骚动汇聚的经年不息的暗流。军人在追问军人应有的生存方式,以及真正的价值所在。就像养猪的兵,心中涌动的却是对战场,对血与火,对军人荣誉的向往。立于一个对立面,或者尽可能地拉开距离,那么这样的守望总是更加的浓烈和强劲。这是张国领建立的一种守望方式,不是惟一的,也未必是最好的,但至少是可让我们参详的。
应当说,和平的守望压在我们心头最重的是,当下军人“平和中的焦虑”军人是为战争而存在的,和平,是军人的最高理想,为了和平,军人可以牺牲一切。然而,面对和平,少去了战争的洗礼,远离了枪林弹雨,军人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守望战争。朱苏进以虚构的叙述,言说军人在绝望中诞生的精神,使得军人的处境和心境走向两个极端——过度的压抑和完美的理想化。张国领则不然,他剥离了个性化的想象,不坠入绝对对立的任何一极,才得以触摸到现今军人真实的心理情绪——平和中的焦虑。战争成为营区生活的背景,不管是近还是远,依然还只是背景。军人特有的价值观、荣誉观等角色文化心理,蜗居于心灵深处的一隅,时而处于潜伏状态,时而跃起舞蹈。焦虑的情绪,始终存在,但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天边的战争,是焦虑情绪爆发的文本。在不闻现实的枪炮声,不见现实的硝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