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大汉天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评前言
1、
很有趣的开头,作者对佛教起源作了一番探究,并且引经据典,而且以传说作暗示。“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沉浸于无限法喜的感动之后,他考虑到现实问题:如此全然超越世间的真理,有谁能信解奉行呢?于是他曾打算立即入灭。”然后运用心理推导佛祖的意愿,以此对读者洗脑。得出一个让读者在佛祖威名下被震摄住思想而缺失了怀疑精神后的结论“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但它们全都属于世间,不能超越世间。即使将它们全部加在一块,也不值得释迦牟尼感动得直欲入灭。”此结论仅用以去推翻传说的故事中有关佛祖打算入灭的心理推导!
我们写成简单的逻辑推式:传说佛祖得证后因为考虑到可能再也没有人得证了的(原因是真理太超越世间)于是打算入灭——论据是
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
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于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那么它并没有超越慈善救济!
倘若佛法在于解释宇宙万法的生灭,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科学!
倘若佛法在于五戒十善的劝导,那么它并没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于禅境的修练,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瑜伽冥想!
倘若佛法在于阿毗达磨及自性空、有的论议,那么它并没有超越哲学!
——最后结论“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但它们全都属于世间,不能超越世间。即使将它们全部加在一块,也不值得释迦牟尼感动得直欲入灭。”(此结论的意思是佛祖得证的佛法实在是太超越了,佛祖被感动得入灭的佛法是不能用上面论据的那些“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语句去完全表述的)
所以从一开始写作,这本书就在打着一笔糊涂帐。言语不清,思维逻辑表述混乱。
在此我仅得出一个疑问:写佛祖证道后想立即入灭的传说究竟用意何在?
问题一:佛祖当真有过这种自私的想法么?
问题二:佛祖真的考虑得那么现实么?
问题三:最终促使佛祖没有马上入灭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作者结论应该是要推导出上面三个问题的解释的,但是却推导出了佛祖所证的佛法是超越世间的。有点莫名其妙。
2、“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为了将佛法传布于世间,历代祖师们各自发挥丰富的思想创意及宗教体验,自由地诠释佛法,虽然佛教思想史因而硕果累累,几乎囊括世间所有美善之法,可是却也使得佛陀所正觉、超乎世俗知识及想像的正法,就此隐没不显。”
作者由此提出了正法的重要性,并且运用了一种隐秘式逻辑去推导出了强盗式的结论
正法(也即是指如来初得证时竟然想立即入灭的那个佛法)因为太超越了(超越程度就到了佛祖竟也担心不能流传,只有自己能得证)所以后来宗师自由诠释佛法走上了的是一条错路——因为它们反而隐没了开始的正法。
第一个逻辑在证明如来大法才是正法时隐秘地加入了另外一个逻辑:这个正法是如来都担心不能流传的太超越的大法——然后这个逻辑再隐秘着最后一个逻辑:凡是以后修炼如来大法的人都不能得到和如来得证时一样的大法——由此而可以强行霸道地得出结论:后来宗师理应一代不如一代!因为越是解释下去越是地偏离如来正法。——在此又暗藏着了一个逻辑:(后代宗师都是在自由诠释如来大法)——再由这个罪名推导出后代宗师的错误是离正法越远了。
评论:我为历代宗师叫冤!因为我也可以用作者运用的那个逻辑推导——请问作者算不算是一个后代的宗师呢?是,那就证明你也是在离正法越远了。
所以这本书作者一开始就呈现出的野心实在让我恐惧,以研究正法为名去抹黑了前人宗师的努力和修为,我开始怀疑他的用心。
三、作者为了确立自己前面的逻辑推导的正确,在二与三后开始探讨佛教的传教历史,为了说明如来正法并没有因为如来不在世后就断了,调查出了一个叫阿罗汉的人物。“佛陀说法教授四十五年,未曾留下任何著作,因此要了解佛陀的知见,唯有经过声闻弟子的转述,他们接受佛陀完整的指导,特别是阿罗汉弟子。凡夫与有学比丘听闻佛陀的教示,尚有误解、错漏,但阿罗汉却是正法活生生的示现。”
作者调查出了这个人物后,也就可以为自己写作的这本书作论据了!因为他要证明自己宣传的就是如来的正法,而又要解释如来正法没有因为如来不在世了而没有了,所以就从这个佛教的传教史的源头上去剖析。
我在百度百科上搜了一下对阿罗汉的解释: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
根据原始佛教的定义,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离贪断爱,名色识三者不再相依相缘,再有再生之因缘灭尽,无因缘可记说
所以我不知道作者书中所指的阿罗汉是那个阿罗汉?而他这个有关阿罗汉传了正法的历史档案又是从那里得来的?有没有注释和详细的真实记载?
四、佛陀是人。这个重要的结论其实在开头探讨如来正法时的心理的传说故事中已经有了的。作者随后在这一段里开始以这一重要结论作人类心理学上的研究。并且自始至终以揣测佛陀心态作论据。佛陀是人,他在人间生活,面对日常琐事,与各阶层的人作各种对话。自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直接晓以正法、不是所有的话题都深入正法的核心,在适当的情况,佛陀也会为未见法的比丘作些道心的鼓舞、警策,或为世人导以世间良善端正之法,甚至曾指导太过肥胖的国王减肥。这类的言论阿罗汉比丘是不会将它们纳入契经之中的,因为它们并不顺趣涅槃,既非佛陀证悟的珍贵内涵,也无关于真理的发扬,若将因应个人特殊需要而随机开示的法纳入修多罗,只会混淆正法的重点。
如今看来这个考量是相当正确的,可惜一般人寻求情感寄托的渴切远超过理性的正思惟。修多罗的正义虽有阿罗汉们苦心维护,但防线还是很快被冲破,佛弟子的宗教情感在很短的时间内... -->>
评前言
1、
很有趣的开头,作者对佛教起源作了一番探究,并且引经据典,而且以传说作暗示。“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沉浸于无限法喜的感动之后,他考虑到现实问题:如此全然超越世间的真理,有谁能信解奉行呢?于是他曾打算立即入灭。”然后运用心理推导佛祖的意愿,以此对读者洗脑。得出一个让读者在佛祖威名下被震摄住思想而缺失了怀疑精神后的结论“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但它们全都属于世间,不能超越世间。即使将它们全部加在一块,也不值得释迦牟尼感动得直欲入灭。”此结论仅用以去推翻传说的故事中有关佛祖打算入灭的心理推导!
我们写成简单的逻辑推式:传说佛祖得证后因为考虑到可能再也没有人得证了的(原因是真理太超越世间)于是打算入灭——论据是
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
倘若佛法在于昭示佛菩萨和上师的感应加持,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于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那么它并没有超越慈善救济!
倘若佛法在于解释宇宙万法的生灭,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科学!
倘若佛法在于五戒十善的劝导,那么它并没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于禅境的修练,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瑜伽冥想!
倘若佛法在于阿毗达磨及自性空、有的论议,那么它并没有超越哲学!
——最后结论“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但它们全都属于世间,不能超越世间。即使将它们全部加在一块,也不值得释迦牟尼感动得直欲入灭。”(此结论的意思是佛祖得证的佛法实在是太超越了,佛祖被感动得入灭的佛法是不能用上面论据的那些“虽然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赞赏的”语句去完全表述的)
所以从一开始写作,这本书就在打着一笔糊涂帐。言语不清,思维逻辑表述混乱。
在此我仅得出一个疑问:写佛祖证道后想立即入灭的传说究竟用意何在?
问题一:佛祖当真有过这种自私的想法么?
问题二:佛祖真的考虑得那么现实么?
问题三:最终促使佛祖没有马上入灭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作者结论应该是要推导出上面三个问题的解释的,但是却推导出了佛祖所证的佛法是超越世间的。有点莫名其妙。
2、“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为了将佛法传布于世间,历代祖师们各自发挥丰富的思想创意及宗教体验,自由地诠释佛法,虽然佛教思想史因而硕果累累,几乎囊括世间所有美善之法,可是却也使得佛陀所正觉、超乎世俗知识及想像的正法,就此隐没不显。”
作者由此提出了正法的重要性,并且运用了一种隐秘式逻辑去推导出了强盗式的结论
正法(也即是指如来初得证时竟然想立即入灭的那个佛法)因为太超越了(超越程度就到了佛祖竟也担心不能流传,只有自己能得证)所以后来宗师自由诠释佛法走上了的是一条错路——因为它们反而隐没了开始的正法。
第一个逻辑在证明如来大法才是正法时隐秘地加入了另外一个逻辑:这个正法是如来都担心不能流传的太超越的大法——然后这个逻辑再隐秘着最后一个逻辑:凡是以后修炼如来大法的人都不能得到和如来得证时一样的大法——由此而可以强行霸道地得出结论:后来宗师理应一代不如一代!因为越是解释下去越是地偏离如来正法。——在此又暗藏着了一个逻辑:(后代宗师都是在自由诠释如来大法)——再由这个罪名推导出后代宗师的错误是离正法越远了。
评论:我为历代宗师叫冤!因为我也可以用作者运用的那个逻辑推导——请问作者算不算是一个后代的宗师呢?是,那就证明你也是在离正法越远了。
所以这本书作者一开始就呈现出的野心实在让我恐惧,以研究正法为名去抹黑了前人宗师的努力和修为,我开始怀疑他的用心。
三、作者为了确立自己前面的逻辑推导的正确,在二与三后开始探讨佛教的传教历史,为了说明如来正法并没有因为如来不在世后就断了,调查出了一个叫阿罗汉的人物。“佛陀说法教授四十五年,未曾留下任何著作,因此要了解佛陀的知见,唯有经过声闻弟子的转述,他们接受佛陀完整的指导,特别是阿罗汉弟子。凡夫与有学比丘听闻佛陀的教示,尚有误解、错漏,但阿罗汉却是正法活生生的示现。”
作者调查出了这个人物后,也就可以为自己写作的这本书作论据了!因为他要证明自己宣传的就是如来的正法,而又要解释如来正法没有因为如来不在世了而没有了,所以就从这个佛教的传教史的源头上去剖析。
我在百度百科上搜了一下对阿罗汉的解释: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
根据原始佛教的定义,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离贪断爱,名色识三者不再相依相缘,再有再生之因缘灭尽,无因缘可记说
所以我不知道作者书中所指的阿罗汉是那个阿罗汉?而他这个有关阿罗汉传了正法的历史档案又是从那里得来的?有没有注释和详细的真实记载?
四、佛陀是人。这个重要的结论其实在开头探讨如来正法时的心理的传说故事中已经有了的。作者随后在这一段里开始以这一重要结论作人类心理学上的研究。并且自始至终以揣测佛陀心态作论据。佛陀是人,他在人间生活,面对日常琐事,与各阶层的人作各种对话。自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直接晓以正法、不是所有的话题都深入正法的核心,在适当的情况,佛陀也会为未见法的比丘作些道心的鼓舞、警策,或为世人导以世间良善端正之法,甚至曾指导太过肥胖的国王减肥。这类的言论阿罗汉比丘是不会将它们纳入契经之中的,因为它们并不顺趣涅槃,既非佛陀证悟的珍贵内涵,也无关于真理的发扬,若将因应个人特殊需要而随机开示的法纳入修多罗,只会混淆正法的重点。
如今看来这个考量是相当正确的,可惜一般人寻求情感寄托的渴切远超过理性的正思惟。修多罗的正义虽有阿罗汉们苦心维护,但防线还是很快被冲破,佛弟子的宗教情感在很短的时间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