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隋末逐鹿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年,八月五日。
高畅在乐寿登坛称王,立国为夏,时逢天现异像,天下震动。
一个国家的建立,并非简单的祭告了苍天就万事大吉的,它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随随便便就能成功。
建立一个国家,需要政体,制度,典章,礼乐,法律,以及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整整一个八月,高畅都在忙这些事情,解决内部问题,没有余力大肆向外扩展。
首先,当然是大封百官,让那些跟随他一起的人分享胜利果实,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更具信心,更加坚定地跟随高畅走下去,要不鱼跃成龙,要不就粉身碎骨。
大业十三年,天下具有高畅一般势力的各路豪强还有不少,这些势力集团,基本上都沿用了隋王朝的法律和制度,自称大将军的李渊集团也是如此,还有瓦刚的翟让和李密集团,至于像魏刀儿,朱粲这样的流民集团,却是连基本的政治制度都没有。
和所有的这些豪强不同的是,高畅的夏国所建立的官制沿袭了大隋的一部分官制,却也和大隋有着许多不同。
杨坚窃取北周的政权建立大隋之后,立即采纳了大臣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模仿周礼在中央设立的“六官”制度“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
皇帝是最高的主宰。握有军政地绝对大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主要有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隋代的尚书省地位很高,管理全国政务。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开皇三年改刑部)、度支(开皇三年改民部)、工部等六部。六部长官是尚书,与尚书令、左右仆射合称“八座。”
门下省在隋初是侍奉谏议机关,掌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其长官有纳言二人(正三品),它本是侍奉内廷。以备皇帝之顾问。
隋初,门下省还掌皇帝衣食供奉等日常生活事务,统城门、尚食、尚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并且,有谏官数名,只因杨广不喜欢纳谏。故而将谏官一职废除。
与尚书省、门下省鼎足而立的是内史省。内史省后来改为内书省,为中枢的制令机关,专司起草皇帝诏令。
内书令,本称中书令,在汉代本是掌禁中书记的,所以称“中书”杨广继位之后,内书令已不常置,往往以其次官内书侍郎行其职。
高畅的夏国将尚书省改为政事堂,在政事堂之下。再分吏,礼。兵,工。刑,民六部,宋正本,崔无伤,秋长天,顾旦,管平,还有慕名前来投靠高畅地会籍人孔德绍等人皆是政事堂学士。孔德绍为孔子三十四代孙,在没有多少士子投奔的高畅部。一来就登上了高位。
这六人辅佐高畅掌管夏国政事,不仅如此,他们还兼管六部,其中,孔德绍为礼部尚书,顾旦为刑部尚书,崔无伤为吏部尚书,管平为民部尚书,宋正本为工部尚书,秋长天为兵部尚书。
除了政事堂,高畅又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执掌军事,与执掌政事的政事堂出于同一位置,徐胜治,凌敬这两人为军机处大臣,与宋正本等人同为学士,地位相当。
高畅废弃了门下省和内史省,而以内务部将其功能所代替。
至于向君王进谏的机关,高畅则设立了专门的御史台,他们专门向君王进谏,以及监督百官,不过,现在的御史台并没有合适地人选主持,还是虚位以待贤才。
这只是明面上的监督机关而已,高畅真正用来监督百官和那些武将的乃是他设立的秘密机构监察司,监察司的头目乃是白斯文,他只向高畅一个人负责,直接向高畅汇报百官的情况,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在监察司探子的监视之中。
不过,监察司并没有随便逮捕官员的权力,他们查明了官员的罪责之后,形成文书交给高畅,再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去执行逮捕任务,对武将执行逮捕命令地是军法司的人,对文官执行逮捕任务地则是大理寺的人,大理寺是专门审查官员地渎职和犯罪的机构,在这个时代,也只有高畅的集团才有这个机构。
除了百官谈虎色变的监察司之外,高畅还有另外的秘密机关,那就是专门针对敌对势力的敌情司,其负责人是崔安澜,敌情司不仅要向高畅负责,他们探取的情报还必须分一份交给徐胜治主持的军机处。
高畅每天都要和政事堂地几位学士开会,决定平原,河间,清河,信都四郡之地的民生经济,以及制定法令,发布诏书。
其中,有影响力地诏书有那么几道。
首先,是法令的施行,高畅沿袭了杨广制订的一些大隋律,毕竟,杨广制订的法令比起他的父亲文帝杨坚来要宽仁了许多,隋王朝之所以变成如今这个残破的局面,和大隋律的关系不大。
比如说连坐的法令,杨广断然废除了谋反就要诛其九族的连坐法令,并且,将其父杨坚晚年制订的一些酷刑也废除了,高畅在这个基础上只是略微做了一些改变,就将杨广制订的大隋律沿袭了下来。
他之所以没有制订新的法令,比如,照抄像他在后世的人生经历中见识过的那些法令,推行民主,自由什么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是一个蠢蛋。
在什么土壤上,就该种适合该土壤特性的庄稼,就算是将别的土壤上亩产万斤的粮食移植到这块土地上来,也不见得能够丰收,这和江南的桔子移植到江北来种植是一个道理。
后世的那些法令只适合于后世,是由其经济,政治,科技,民生,环境所决定的,将其照搬来这个时空,只能得不偿失。
最好的东西不见得就是最适合的,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就像杨广一样,当初他还不是胸有壮志,想打造一个大大的帝... -->>
三年,八月五日。
高畅在乐寿登坛称王,立国为夏,时逢天现异像,天下震动。
一个国家的建立,并非简单的祭告了苍天就万事大吉的,它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随随便便就能成功。
建立一个国家,需要政体,制度,典章,礼乐,法律,以及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整整一个八月,高畅都在忙这些事情,解决内部问题,没有余力大肆向外扩展。
首先,当然是大封百官,让那些跟随他一起的人分享胜利果实,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更具信心,更加坚定地跟随高畅走下去,要不鱼跃成龙,要不就粉身碎骨。
大业十三年,天下具有高畅一般势力的各路豪强还有不少,这些势力集团,基本上都沿用了隋王朝的法律和制度,自称大将军的李渊集团也是如此,还有瓦刚的翟让和李密集团,至于像魏刀儿,朱粲这样的流民集团,却是连基本的政治制度都没有。
和所有的这些豪强不同的是,高畅的夏国所建立的官制沿袭了大隋的一部分官制,却也和大隋有着许多不同。
杨坚窃取北周的政权建立大隋之后,立即采纳了大臣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模仿周礼在中央设立的“六官”制度“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
皇帝是最高的主宰。握有军政地绝对大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主要有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隋代的尚书省地位很高,管理全国政务。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开皇三年改刑部)、度支(开皇三年改民部)、工部等六部。六部长官是尚书,与尚书令、左右仆射合称“八座。”
门下省在隋初是侍奉谏议机关,掌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其长官有纳言二人(正三品),它本是侍奉内廷。以备皇帝之顾问。
隋初,门下省还掌皇帝衣食供奉等日常生活事务,统城门、尚食、尚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并且,有谏官数名,只因杨广不喜欢纳谏。故而将谏官一职废除。
与尚书省、门下省鼎足而立的是内史省。内史省后来改为内书省,为中枢的制令机关,专司起草皇帝诏令。
内书令,本称中书令,在汉代本是掌禁中书记的,所以称“中书”杨广继位之后,内书令已不常置,往往以其次官内书侍郎行其职。
高畅的夏国将尚书省改为政事堂,在政事堂之下。再分吏,礼。兵,工。刑,民六部,宋正本,崔无伤,秋长天,顾旦,管平,还有慕名前来投靠高畅地会籍人孔德绍等人皆是政事堂学士。孔德绍为孔子三十四代孙,在没有多少士子投奔的高畅部。一来就登上了高位。
这六人辅佐高畅掌管夏国政事,不仅如此,他们还兼管六部,其中,孔德绍为礼部尚书,顾旦为刑部尚书,崔无伤为吏部尚书,管平为民部尚书,宋正本为工部尚书,秋长天为兵部尚书。
除了政事堂,高畅又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执掌军事,与执掌政事的政事堂出于同一位置,徐胜治,凌敬这两人为军机处大臣,与宋正本等人同为学士,地位相当。
高畅废弃了门下省和内史省,而以内务部将其功能所代替。
至于向君王进谏的机关,高畅则设立了专门的御史台,他们专门向君王进谏,以及监督百官,不过,现在的御史台并没有合适地人选主持,还是虚位以待贤才。
这只是明面上的监督机关而已,高畅真正用来监督百官和那些武将的乃是他设立的秘密机构监察司,监察司的头目乃是白斯文,他只向高畅一个人负责,直接向高畅汇报百官的情况,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在监察司探子的监视之中。
不过,监察司并没有随便逮捕官员的权力,他们查明了官员的罪责之后,形成文书交给高畅,再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去执行逮捕任务,对武将执行逮捕命令地是军法司的人,对文官执行逮捕任务地则是大理寺的人,大理寺是专门审查官员地渎职和犯罪的机构,在这个时代,也只有高畅的集团才有这个机构。
除了百官谈虎色变的监察司之外,高畅还有另外的秘密机关,那就是专门针对敌对势力的敌情司,其负责人是崔安澜,敌情司不仅要向高畅负责,他们探取的情报还必须分一份交给徐胜治主持的军机处。
高畅每天都要和政事堂地几位学士开会,决定平原,河间,清河,信都四郡之地的民生经济,以及制定法令,发布诏书。
其中,有影响力地诏书有那么几道。
首先,是法令的施行,高畅沿袭了杨广制订的一些大隋律,毕竟,杨广制订的法令比起他的父亲文帝杨坚来要宽仁了许多,隋王朝之所以变成如今这个残破的局面,和大隋律的关系不大。
比如说连坐的法令,杨广断然废除了谋反就要诛其九族的连坐法令,并且,将其父杨坚晚年制订的一些酷刑也废除了,高畅在这个基础上只是略微做了一些改变,就将杨广制订的大隋律沿袭了下来。
他之所以没有制订新的法令,比如,照抄像他在后世的人生经历中见识过的那些法令,推行民主,自由什么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是一个蠢蛋。
在什么土壤上,就该种适合该土壤特性的庄稼,就算是将别的土壤上亩产万斤的粮食移植到这块土地上来,也不见得能够丰收,这和江南的桔子移植到江北来种植是一个道理。
后世的那些法令只适合于后世,是由其经济,政治,科技,民生,环境所决定的,将其照搬来这个时空,只能得不偿失。
最好的东西不见得就是最适合的,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就像杨广一样,当初他还不是胸有壮志,想打造一个大大的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