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殖民事业的精神支柱 (2/2)
18小说网 www.18xs.com,第一日不落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教类似的简朴实用属性,在现实中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工作,具备和新教一样的先进性。
主管宣传和思想工作的赵守忠和李基合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佛教精神和大同主义精神》。
赵守忠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佛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生成关系。全书正文分上下两篇,共七章。李基力图使用分析统计数字确立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兴业兴趣和成功率与佛教背景存在着某种相互关系。李基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佛教徒。资本主义愈加放手,这一状况亦愈加明显。"对这种现象李基举了许多例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指出,从表面看似乎是由于其他教专修来世,汉传佛教着重现在的物质享乐,但同时却又存在既苦修来世又腰缠万贯、极度的虔诚和毫不逊色的经商手腕的惊人结合。
这种结合使人们可以推测:"在以苦修来世、禁欲主义、宗教虔诚为一方,以身体力行资本主义的获取为另一方的所谓冲突中,最终将表明,双方实际上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问题只能是:"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或不管将其称为什么精神)的觉醒中往往被归功于佛教,必须不要像流行的看法那样将其理解为对生活乐趣的享受。如果旧日的佛教精神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在所谓多少带点唯物主义色彩或至少反禁欲色彩的声色享乐中寻找,而应在其纯粹的宗教品性中寻找。"
李基引证了前宋的宗教学者、大高利贷者、大相国寺主持无上禅师的话,来分析资本主义精神。李基认为虽然很难说资本主义精神已全部包含在他所引证的无上禅师的话里,但这些话确实以近乎于典型的纯粹性保存着我们正在寻找的资本主义精神。这就是"个人有增加自己的本钱的责任,而增加本钱本身就是目的。违犯其本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这样一种观念、一种奇特的伦理、一种精神气质。就是说李基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李基说:"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李基所定义的理想大同主义(资本主义的另一种翻译)是有严格限制的,不是通过抢劫、掠夺等暴力手段获得原始积累,而是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为特征,这种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与佛教徒那种井井有条、系统安排的入世禁欲主义生活方式是完全相一致的。佛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理性资本主义与佛教伦理都只出现在东方文明中,而且,在李基看来,几乎所有与理性资本主义有关的种种因素也都是东方文明独有的。上自西周时代延续至今的乡老自治制度,下至体现理性化灵魂的股票、支票、债券等商业化手段,无不反映了理性主义的特点。东方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一般特征,就是理性主义。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整个东方文明传统。不同的文明形式产生各自独有的精神核心,宗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发生在东亚的佛教改革原本是出自宗教动机,但佛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佛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而印度教、天主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看待宗教就是工具论,这个玩意儿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打压。穿越众自然也不会和梁武帝一样昏聩,搞宗教改革势在必行,也是顺应时代需要。道教的凝聚力和神仙体系实在太差,在殖民时代和其他文明神灵的扩张、兼容性太差,不能成为帝国扩张所需的世界性宗教工具,只能作为国内本土宗教的部分补充。儒家耻于言利的虚伪又不太适合时代需求,只能作为教化民众道德伦理的辅助,作为避免帝国成为拜金主义的一个反制不良风气的反对党。
在古代亚洲,佛教从事经营产业和放贷(禅宗的教产土地用于出佃收租,大相国寺的高利贷可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日韩的寺院吃相更难看)的历史由来已久,人才济济更是众多后世管理学家推崇的无底薪团队,在经营水平上是唯一可以和一赐乐业人相媲美的人群了(其水平参见少林寺招生网站)。(未完待续)
教类似的简朴实用属性,在现实中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工作,具备和新教一样的先进性。
主管宣传和思想工作的赵守忠和李基合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佛教精神和大同主义精神》。
赵守忠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佛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生成关系。全书正文分上下两篇,共七章。李基力图使用分析统计数字确立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兴业兴趣和成功率与佛教背景存在着某种相互关系。李基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佛教徒。资本主义愈加放手,这一状况亦愈加明显。"对这种现象李基举了许多例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指出,从表面看似乎是由于其他教专修来世,汉传佛教着重现在的物质享乐,但同时却又存在既苦修来世又腰缠万贯、极度的虔诚和毫不逊色的经商手腕的惊人结合。
这种结合使人们可以推测:"在以苦修来世、禁欲主义、宗教虔诚为一方,以身体力行资本主义的获取为另一方的所谓冲突中,最终将表明,双方实际上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问题只能是:"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或不管将其称为什么精神)的觉醒中往往被归功于佛教,必须不要像流行的看法那样将其理解为对生活乐趣的享受。如果旧日的佛教精神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在所谓多少带点唯物主义色彩或至少反禁欲色彩的声色享乐中寻找,而应在其纯粹的宗教品性中寻找。"
李基引证了前宋的宗教学者、大高利贷者、大相国寺主持无上禅师的话,来分析资本主义精神。李基认为虽然很难说资本主义精神已全部包含在他所引证的无上禅师的话里,但这些话确实以近乎于典型的纯粹性保存着我们正在寻找的资本主义精神。这就是"个人有增加自己的本钱的责任,而增加本钱本身就是目的。违犯其本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这样一种观念、一种奇特的伦理、一种精神气质。就是说李基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李基说:"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李基所定义的理想大同主义(资本主义的另一种翻译)是有严格限制的,不是通过抢劫、掠夺等暴力手段获得原始积累,而是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为特征,这种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与佛教徒那种井井有条、系统安排的入世禁欲主义生活方式是完全相一致的。佛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理性资本主义与佛教伦理都只出现在东方文明中,而且,在李基看来,几乎所有与理性资本主义有关的种种因素也都是东方文明独有的。上自西周时代延续至今的乡老自治制度,下至体现理性化灵魂的股票、支票、债券等商业化手段,无不反映了理性主义的特点。东方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一般特征,就是理性主义。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整个东方文明传统。不同的文明形式产生各自独有的精神核心,宗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发生在东亚的佛教改革原本是出自宗教动机,但佛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佛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而印度教、天主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看待宗教就是工具论,这个玩意儿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打压。穿越众自然也不会和梁武帝一样昏聩,搞宗教改革势在必行,也是顺应时代需要。道教的凝聚力和神仙体系实在太差,在殖民时代和其他文明神灵的扩张、兼容性太差,不能成为帝国扩张所需的世界性宗教工具,只能作为国内本土宗教的部分补充。儒家耻于言利的虚伪又不太适合时代需求,只能作为教化民众道德伦理的辅助,作为避免帝国成为拜金主义的一个反制不良风气的反对党。
在古代亚洲,佛教从事经营产业和放贷(禅宗的教产土地用于出佃收租,大相国寺的高利贷可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日韩的寺院吃相更难看)的历史由来已久,人才济济更是众多后世管理学家推崇的无底薪团队,在经营水平上是唯一可以和一赐乐业人相媲美的人群了(其水平参见少林寺招生网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