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橡胶投机泡沫始末 (1/2)
18小说网 www.18xs.com,第一日不落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949年7月,新京股市期货市场因橡胶股票和期货狂泻而濒临毁灭。此次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帝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粗略统计,华商在新京股市和期货市场损失的资金在4亿至5亿龙元之间,而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0亿元左右。如此巨款的蒸发,让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随后陷入破产的众多保守派和辽国投机商人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1940年初,随着公路业的大发展,橡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橡胶也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新兴材料,十分热门。马车、三轮车、人力车都换上了橡胶轮胎,各个大都市人在布鞋、皮鞋外套一双胶鞋,称"套鞋",再穿上橡皮雨衣,暴雨天也可照常出门。橡胶医用手套、输液管、塞子、填充物、防漏涂层和粘合剂等等其它各种橡胶制品更是不计其数。1947年,帝国进口橡胶总额达1亿龙元,次年增加到1.8亿龙元。
受到生长周期、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制约,橡胶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无法扩大,注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橡胶价格将持续走高。期货市场上的橡胶价格,1941年每公斤元,194年底猛涨到每公斤10元,1947年4月达到最高峰,每公斤.5元。新京的橡胶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一家新成立的橡胶公司发行100万元的股票,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另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最初每股10元,发行不久后就涨到每股180元。
包括辽国、高丽、日本等国际金融资本纷纷在适合橡胶生长的南洋地区设立橡胶公司,而总部则设在新京,便于从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融资。据《吴淞江报》估计,从194年底到194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家,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新京。这些公司有些刚刚买地,有些已经把橡胶树苗种下去了,也有很多是皮包公司。
总部设立在新京的橡胶公司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大肆招徕资金。受到国际金融投机风潮的影响,新京的橡胶股票也大受欢迎。一家叫做"保和橡胶树公司"的股票,在新京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为每股5元,一个多月后涨至50元。
新京富有的国人和外国人,唯恐失去大好的发财机会,纷纷抢购橡胶股票。新京法院大法官说:"1944年,新京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橡皮股票,没多时,有钱人竞相购买,一些公馆太太小姐换首饰,卖钻戒,转买股票,如痴如狂。有了钱,还要四面八方托人,始能买到股票。我因做会审官多年,认得经纪人,费了许多力,才买到若干股。买进时0元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元。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签字。"
抢购狂潮让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投机欲望,以至于股票的实际价格超过票面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祥茂洋行的刀米仁股票发行价8元,市价66元。牌子老、名声大的公司随心所欲地哄抬股价。票面仅100元的汇通商行薛纳王股票涨到一千五六百元。
据新京商务总会估计,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国人大约买了80%,在新京的外国人抢购了0%。很多国人不满足于在新京抢购,还调集资金到新加坡。华商在新京投入的资金约.6亿至亿,在新加坡投入的资金约1.4亿。结果新京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已经无资可融,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尤其是钱庄、银行的流动资金,都被橡胶股票吸纳殆尽。
橡胶股票风潮是一场受国内金融形势影响,被某些冒险家恶意操控导致的悲剧。暴利让新京的投资者失去理智,中了圈套,银行和投机家则从中获利。
194年,日本人藤原拓殖在新京设立南洋拓植公司。藤原号称他的公司经营橡胶种植园,开挖石油、煤炭,采伐木材。折腾了好几年都不见起色,因为他的公司纯粹是一个皮包公司。橡胶价格上涨之后,藤原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这个家伙发动了广告攻势,花钱连篇累牍地请人在新京的报纸上大肆吹嘘"橡胶时代"的到来。这些文章极具煽动性,一个劲地向人们灌输,橡胶在今后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该公司的商标长时间地占据了很多有影响的中外大报的头版。他的宣传攻势收到奇效,公司的名气打出去了。为了进一步吸引新京的有钱人购买该公司股票,藤原人为地操纵股票的价格。他罗织同伙,抢购股票,等价格上涨之后,大笔抛出,再次以更高价格抢购,几个来回下来。该股票被越炒越高,一票难求。
这时藤原又像模像样地每周召开一次董事会,装模作样地拿出"从产地送来的信报",向董事们报告近期的橡胶产量。由于担心虚头太大,会被人识破,他又耍起了新花招,每个月,就给购买股票的"股东们"发一次红利,每股可拿到1.5元。这样的红利,让购买者顾不上冷静地思考。于是面值约60元的股票很快突破1000元一股的大关,藤原迅速聚敛了大笔钱财。
其余橡胶公司也如法炮制,汇通商行的总经理也照法每个季度给股东发放红利,一股7.5元。他们吹嘘的本领更高,声称自己经营的种植园公司出产的橡胶质量比藤原公司更好,吹到最后,竟然后来者居上,股价超过了藤原的。
高丽人权首尔父子开设的祥茂商行在股票发行前夕,先购买报纸版面,大肆吹嘘股票价廉利厚,开市当天,收买大批流氓到辰基银行门口冒充顾客,抢购股票,"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为了抢购股票,竟然还有人上演全武行,于是辰基银行被迫关门,叫来警察,暂停营业。"祥茂商行宣称,认股者意外踊跃,额定股本严重不足,只能酌情减少,认购不足百股者,可保留0%的股票,认购100至500股者,可保留10%的股票,余款退还。这样一来,他们的股票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1948年、4月间,新京橡胶股票的最高股价不断被刷新,不过现银交易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是空盘交易。藤原见股市泡沫即将破灭,就在7月间,卷起全部款项,人间蒸发了。
如果没有旧势力钱庄的介入,股票投机的失败,至多让部分新京富人破点财而已,不至于演化成一场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
1940年代的新京,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银号、票号(以下统一称为钱庄)在新京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数量众多,其中以源丰润和义善源实力最为雄厚。它们是新京银钱业的领袖,与辰基银行和帝国银行同为维持帝国东部金融稳定的擎天之柱。不过相对于财大气粗的辰基银行而言,起初两浙路本地钱庄的资本额相当有限,注册资本"无过50万,少则0万余"。本地钱庄主要是为太湖一带企业和商人提供汇兑业务,并发行庄票,接收存款,发放贷款。新京钱庄发展之快,主要表现在业务量的增大上。198年,新京只有8—10家规模稍大的钱庄,账面资金不过0万—50万辰基钱,可是到了1947年,单单福康钱庄吸纳的存款就有8170690元。
钱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情况比较普遍,钱庄向投机者提供贷款,除了信用贷款之外,他们还接受实物贷款,实际上是让投机者用已经购得的橡胶股票作抵押,获得新的贷款去购买新股票,只要橡胶股票价格不下滑,钱庄是... -->>
1949年7月,新京股市期货市场因橡胶股票和期货狂泻而濒临毁灭。此次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帝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粗略统计,华商在新京股市和期货市场损失的资金在4亿至5亿龙元之间,而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0亿元左右。如此巨款的蒸发,让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随后陷入破产的众多保守派和辽国投机商人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1940年初,随着公路业的大发展,橡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橡胶也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新兴材料,十分热门。马车、三轮车、人力车都换上了橡胶轮胎,各个大都市人在布鞋、皮鞋外套一双胶鞋,称"套鞋",再穿上橡皮雨衣,暴雨天也可照常出门。橡胶医用手套、输液管、塞子、填充物、防漏涂层和粘合剂等等其它各种橡胶制品更是不计其数。1947年,帝国进口橡胶总额达1亿龙元,次年增加到1.8亿龙元。
受到生长周期、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制约,橡胶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无法扩大,注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橡胶价格将持续走高。期货市场上的橡胶价格,1941年每公斤元,194年底猛涨到每公斤10元,1947年4月达到最高峰,每公斤.5元。新京的橡胶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一家新成立的橡胶公司发行100万元的股票,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另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最初每股10元,发行不久后就涨到每股180元。
包括辽国、高丽、日本等国际金融资本纷纷在适合橡胶生长的南洋地区设立橡胶公司,而总部则设在新京,便于从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融资。据《吴淞江报》估计,从194年底到194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家,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新京。这些公司有些刚刚买地,有些已经把橡胶树苗种下去了,也有很多是皮包公司。
总部设立在新京的橡胶公司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大肆招徕资金。受到国际金融投机风潮的影响,新京的橡胶股票也大受欢迎。一家叫做"保和橡胶树公司"的股票,在新京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为每股5元,一个多月后涨至50元。
新京富有的国人和外国人,唯恐失去大好的发财机会,纷纷抢购橡胶股票。新京法院大法官说:"1944年,新京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橡皮股票,没多时,有钱人竞相购买,一些公馆太太小姐换首饰,卖钻戒,转买股票,如痴如狂。有了钱,还要四面八方托人,始能买到股票。我因做会审官多年,认得经纪人,费了许多力,才买到若干股。买进时0元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元。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签字。"
抢购狂潮让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投机欲望,以至于股票的实际价格超过票面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祥茂洋行的刀米仁股票发行价8元,市价66元。牌子老、名声大的公司随心所欲地哄抬股价。票面仅100元的汇通商行薛纳王股票涨到一千五六百元。
据新京商务总会估计,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国人大约买了80%,在新京的外国人抢购了0%。很多国人不满足于在新京抢购,还调集资金到新加坡。华商在新京投入的资金约.6亿至亿,在新加坡投入的资金约1.4亿。结果新京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已经无资可融,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尤其是钱庄、银行的流动资金,都被橡胶股票吸纳殆尽。
橡胶股票风潮是一场受国内金融形势影响,被某些冒险家恶意操控导致的悲剧。暴利让新京的投资者失去理智,中了圈套,银行和投机家则从中获利。
194年,日本人藤原拓殖在新京设立南洋拓植公司。藤原号称他的公司经营橡胶种植园,开挖石油、煤炭,采伐木材。折腾了好几年都不见起色,因为他的公司纯粹是一个皮包公司。橡胶价格上涨之后,藤原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这个家伙发动了广告攻势,花钱连篇累牍地请人在新京的报纸上大肆吹嘘"橡胶时代"的到来。这些文章极具煽动性,一个劲地向人们灌输,橡胶在今后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该公司的商标长时间地占据了很多有影响的中外大报的头版。他的宣传攻势收到奇效,公司的名气打出去了。为了进一步吸引新京的有钱人购买该公司股票,藤原人为地操纵股票的价格。他罗织同伙,抢购股票,等价格上涨之后,大笔抛出,再次以更高价格抢购,几个来回下来。该股票被越炒越高,一票难求。
这时藤原又像模像样地每周召开一次董事会,装模作样地拿出"从产地送来的信报",向董事们报告近期的橡胶产量。由于担心虚头太大,会被人识破,他又耍起了新花招,每个月,就给购买股票的"股东们"发一次红利,每股可拿到1.5元。这样的红利,让购买者顾不上冷静地思考。于是面值约60元的股票很快突破1000元一股的大关,藤原迅速聚敛了大笔钱财。
其余橡胶公司也如法炮制,汇通商行的总经理也照法每个季度给股东发放红利,一股7.5元。他们吹嘘的本领更高,声称自己经营的种植园公司出产的橡胶质量比藤原公司更好,吹到最后,竟然后来者居上,股价超过了藤原的。
高丽人权首尔父子开设的祥茂商行在股票发行前夕,先购买报纸版面,大肆吹嘘股票价廉利厚,开市当天,收买大批流氓到辰基银行门口冒充顾客,抢购股票,"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为了抢购股票,竟然还有人上演全武行,于是辰基银行被迫关门,叫来警察,暂停营业。"祥茂商行宣称,认股者意外踊跃,额定股本严重不足,只能酌情减少,认购不足百股者,可保留0%的股票,认购100至500股者,可保留10%的股票,余款退还。这样一来,他们的股票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1948年、4月间,新京橡胶股票的最高股价不断被刷新,不过现银交易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是空盘交易。藤原见股市泡沫即将破灭,就在7月间,卷起全部款项,人间蒸发了。
如果没有旧势力钱庄的介入,股票投机的失败,至多让部分新京富人破点财而已,不至于演化成一场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
1940年代的新京,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银号、票号(以下统一称为钱庄)在新京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数量众多,其中以源丰润和义善源实力最为雄厚。它们是新京银钱业的领袖,与辰基银行和帝国银行同为维持帝国东部金融稳定的擎天之柱。不过相对于财大气粗的辰基银行而言,起初两浙路本地钱庄的资本额相当有限,注册资本"无过50万,少则0万余"。本地钱庄主要是为太湖一带企业和商人提供汇兑业务,并发行庄票,接收存款,发放贷款。新京钱庄发展之快,主要表现在业务量的增大上。198年,新京只有8—10家规模稍大的钱庄,账面资金不过0万—50万辰基钱,可是到了1947年,单单福康钱庄吸纳的存款就有8170690元。
钱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情况比较普遍,钱庄向投机者提供贷款,除了信用贷款之外,他们还接受实物贷款,实际上是让投机者用已经购得的橡胶股票作抵押,获得新的贷款去购买新股票,只要橡胶股票价格不下滑,钱庄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