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抗战惊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从挺进支队到三纵,再到新七军,每战必胜,奇迹般的崛起,却造就了他不太符实的名将声名。随着历史逐渐变样儿,越来越脱离他的熟知,杨天风如果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还不自知,那早晚要跌个大跟斗。
人贵有自知之明。杨天风因此而越来越倚重集体的智慧,也就是参谋部的集思广益。仗也打得越来越保守,非有优势兵力而不发动,非有充分准备而不妄动。
别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长久以来的英明所形成的崇拜和信任。杨天风却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被光环所掩盖的短处在哪。
计划很好,便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杨天风还有一个长处,便是心细,思虑周全。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在围歼小川所部时,天气突然转好,鬼子的飞机从徐州出动,影响到战局的可能性不大,但肯定会造成一定的麻烦和困难。
杨天风又给“空军”发了电报,询问准备情况,直等到满意的回电,才起身回房休息。
屋内亮着灯,佳人的等候,温暖的感觉,杨天风走进去,看见赵雨柔那甜美的笑容。
赵雨柔穿着睡衣,盖着被子,倚在床头,正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在写着东西。灯光下,恬静专心的样子使她在外形的柔美之外,更增加了心灵的魅力。
“打胜了?”赵雨柔把身子往旁边挪了挪,笑着问道。
杨天风点了点头,边换着睡衣,边微笑着说道:“差不多大局已定。消灭了五千日伪军,丰、单两县极为空虚,将很快光复了。还有沛县、鱼台、金乡,鬼子估计也守不住。”
“根据地这下就算安全了吧?”赵雨柔转着钢笔,说道:“能在沦陷区打下个不受干扰的大后方,可真是不容易。”
“不敢说稳如泰山,可也算是基本安定了。”杨天风说着走到床前,掀开被子想向里钻,却一下怔愣住了,被子下面赫然是个大枕头。
赵雨柔咯咯一笑,恶作剧得逞,她的脸也飞红一片。
杨天风也笑了起来,这个大枕头在他和赵雨柔同床的第一夜,曾经被赵雨柔当作阻挡的防线。而且,还说好的,两人只是睡觉,不干别的。但杨天风到底不是禽兽不如的人,到了第二天早上,枕头防线已经荡然无存。所以,一看到这个不堪一击的枕头,两人心旌摇荡,又想起了那夜的旖旎和缠绵。
“看,这些是我写的,跟你昨天晚上说的有出入没?”赵雨柔任男人搂着,把笔记本递过去。
杨天风所说的要写两本意义深远的书,却不是虚言欺骗,借此与赵雨柔夜谈亲近,而是真的早有这样的想法。
一种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勇于承担、是非分明的民族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但要使国家保持活力,使民族屹立不倒,这种性格又是必须的。
杨天风一直在以这种精神和行为方式,以及宣传手段教育并影响着人们,从举起抗日大旗开始,血火之中的搏杀,对汉奸、鬼子的毫不留情,发展经济,惠政百姓……他想用实际行动给人们树立一个榜样,建立一个模板。
但杨天风内心一直存在的隐忧却不在这里,而在于国家的将来,在于他,和追随他的团体的前途和命运。
如果只是杨天风个人,还有他的家人,他自然有办法趋利避害,但他还想着尽力为国家、民族,为他周围的人,找寻到更美好的将来。
中国适合怎样的发展之路,怎样能避免那几十年偏离的蹉跎岁月,这便是杨天风要写这本《国路》的真实想法。
国路,国家发展之路。主要是美国、德国、苏联、英国的,还有一两个新兴国家的。这本书更多的是想一种客观态度进行叙述和介绍,也有评论和比较,但其中所占篇幅不多,更多的则是对各国发展模式和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于各国将来发展的预测。
如果说美、德、英这三国的发展能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寻取总结的话,对苏联发展的历史的回顾和披露,则是令人惊诧的,但却是资料翔实,论据充分的。
从十月革命到二战之前,集体农庄、工业化发展、消灭私有制、大规模清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侵略波兰、芬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等史实清晰地浮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对憎恨苏联的国家和个人来说,举不出多少苏联可恶的例子,只能空洞用暴政独*裁来臭骂;而对信仰这个思潮的左翼来说,苏联人不敢说,而外界的人消息不灵通。
当然,这个世界性的大思潮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因此不但鲁迅会相信苏联没有大饥*荒的谎言,还要为之辩护;甚至亲自到苏联去过且看到一些苏联统治集团迫害异己的暴行的罗曼?罗兰,也是为了革命的利益而不愿透露真相,把当时的日记保密到五十年后(实际上已到苏联瓦解改制后)才发表。
然而,杨天风并不是一味地诋毁苏联,痛揭疮疤,而是力图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从更深的一层揭示其中蕴含的教训和经验。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农民自愿假如的意愿,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止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苏联农业集体化长期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的做法,几乎是苏联农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重要原因。斯达林把农业看成是国家工业化的手段和工具,农民则把集体农庄制称为‘第二次农奴制’。苏联政府在国内恢复身份证制度,没有身份证便不能迁徙,而农民却没有身份证,只能像他们的祖先那样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不愿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在绝望中屠宰牲畜,毁坏工具和焚烧谷物。一九三三年牲畜存栏数骤降1/2至2/3,粮食总产跌入低谷,直到1935年才开始复苏,但粮食总产依然低于一九一三年。而一直到今天,苏联的农业生产水平仍然低下,不得... -->>
但从挺进支队到三纵,再到新七军,每战必胜,奇迹般的崛起,却造就了他不太符实的名将声名。随着历史逐渐变样儿,越来越脱离他的熟知,杨天风如果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还不自知,那早晚要跌个大跟斗。
人贵有自知之明。杨天风因此而越来越倚重集体的智慧,也就是参谋部的集思广益。仗也打得越来越保守,非有优势兵力而不发动,非有充分准备而不妄动。
别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长久以来的英明所形成的崇拜和信任。杨天风却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被光环所掩盖的短处在哪。
计划很好,便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杨天风还有一个长处,便是心细,思虑周全。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在围歼小川所部时,天气突然转好,鬼子的飞机从徐州出动,影响到战局的可能性不大,但肯定会造成一定的麻烦和困难。
杨天风又给“空军”发了电报,询问准备情况,直等到满意的回电,才起身回房休息。
屋内亮着灯,佳人的等候,温暖的感觉,杨天风走进去,看见赵雨柔那甜美的笑容。
赵雨柔穿着睡衣,盖着被子,倚在床头,正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在写着东西。灯光下,恬静专心的样子使她在外形的柔美之外,更增加了心灵的魅力。
“打胜了?”赵雨柔把身子往旁边挪了挪,笑着问道。
杨天风点了点头,边换着睡衣,边微笑着说道:“差不多大局已定。消灭了五千日伪军,丰、单两县极为空虚,将很快光复了。还有沛县、鱼台、金乡,鬼子估计也守不住。”
“根据地这下就算安全了吧?”赵雨柔转着钢笔,说道:“能在沦陷区打下个不受干扰的大后方,可真是不容易。”
“不敢说稳如泰山,可也算是基本安定了。”杨天风说着走到床前,掀开被子想向里钻,却一下怔愣住了,被子下面赫然是个大枕头。
赵雨柔咯咯一笑,恶作剧得逞,她的脸也飞红一片。
杨天风也笑了起来,这个大枕头在他和赵雨柔同床的第一夜,曾经被赵雨柔当作阻挡的防线。而且,还说好的,两人只是睡觉,不干别的。但杨天风到底不是禽兽不如的人,到了第二天早上,枕头防线已经荡然无存。所以,一看到这个不堪一击的枕头,两人心旌摇荡,又想起了那夜的旖旎和缠绵。
“看,这些是我写的,跟你昨天晚上说的有出入没?”赵雨柔任男人搂着,把笔记本递过去。
杨天风所说的要写两本意义深远的书,却不是虚言欺骗,借此与赵雨柔夜谈亲近,而是真的早有这样的想法。
一种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勇于承担、是非分明的民族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但要使国家保持活力,使民族屹立不倒,这种性格又是必须的。
杨天风一直在以这种精神和行为方式,以及宣传手段教育并影响着人们,从举起抗日大旗开始,血火之中的搏杀,对汉奸、鬼子的毫不留情,发展经济,惠政百姓……他想用实际行动给人们树立一个榜样,建立一个模板。
但杨天风内心一直存在的隐忧却不在这里,而在于国家的将来,在于他,和追随他的团体的前途和命运。
如果只是杨天风个人,还有他的家人,他自然有办法趋利避害,但他还想着尽力为国家、民族,为他周围的人,找寻到更美好的将来。
中国适合怎样的发展之路,怎样能避免那几十年偏离的蹉跎岁月,这便是杨天风要写这本《国路》的真实想法。
国路,国家发展之路。主要是美国、德国、苏联、英国的,还有一两个新兴国家的。这本书更多的是想一种客观态度进行叙述和介绍,也有评论和比较,但其中所占篇幅不多,更多的则是对各国发展模式和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于各国将来发展的预测。
如果说美、德、英这三国的发展能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寻取总结的话,对苏联发展的历史的回顾和披露,则是令人惊诧的,但却是资料翔实,论据充分的。
从十月革命到二战之前,集体农庄、工业化发展、消灭私有制、大规模清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侵略波兰、芬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等史实清晰地浮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对憎恨苏联的国家和个人来说,举不出多少苏联可恶的例子,只能空洞用暴政独*裁来臭骂;而对信仰这个思潮的左翼来说,苏联人不敢说,而外界的人消息不灵通。
当然,这个世界性的大思潮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因此不但鲁迅会相信苏联没有大饥*荒的谎言,还要为之辩护;甚至亲自到苏联去过且看到一些苏联统治集团迫害异己的暴行的罗曼?罗兰,也是为了革命的利益而不愿透露真相,把当时的日记保密到五十年后(实际上已到苏联瓦解改制后)才发表。
然而,杨天风并不是一味地诋毁苏联,痛揭疮疤,而是力图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从更深的一层揭示其中蕴含的教训和经验。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农民自愿假如的意愿,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止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苏联农业集体化长期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的做法,几乎是苏联农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重要原因。斯达林把农业看成是国家工业化的手段和工具,农民则把集体农庄制称为‘第二次农奴制’。苏联政府在国内恢复身份证制度,没有身份证便不能迁徙,而农民却没有身份证,只能像他们的祖先那样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不愿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在绝望中屠宰牲畜,毁坏工具和焚烧谷物。一九三三年牲畜存栏数骤降1/2至2/3,粮食总产跌入低谷,直到1935年才开始复苏,但粮食总产依然低于一九一三年。而一直到今天,苏联的农业生产水平仍然低下,不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