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大秦命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03章 人心得失
井田制的具体做法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地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分别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同耕种,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但实际上并不是每块井田都是900亩,还存在诸如800亩,1000亩这样的特殊情况。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第一种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就是说被分成九块的井田里,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周边的八块为私田,耕种者先耕种好公田,再管理私田。第二种是,九块地全是私田而无公田,不过这时后期的事了。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按质量的好坏分为三类。他们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分给和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这部分人因为住在“国”(即城市)里,叫“国人”。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
国人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这部分人是普通平民。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过当时战争十分频繁,他们经常被征调去打仗,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归统治者所有,若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隶的危险。
而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田地,则分给住在野外的庶人。庶人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也管他们叫“氓”。庶人没有任何权利,只有给领主耕种井田和服杂役的义务。他们每年要先在领主的大田上劳作,然后才准许去耕种自己作为维持最低生活的那一小块土地。
春秋晚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导致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便逐渐瓦解了。
铁器始用于商代,大概到西周末年,铁器开始变多。在春秋初期,已有比较正规的铁农具。《管子·海王篇》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一针一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牛耕也起源于商代,到春秋时得到发展。比如孔子弟子中的72贤人之一的司马耕,就又名“犁”,字子牛。晋国也有个大力士叫牛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了牛耕方法在春秋时期已得到普遍推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山林,兴修水利带来了方便。这样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了可能。这样,以井田制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
,而分散的、个体的劳动形式开始兴起。
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私田急剧增加。诸侯、大夫们开始富起来,一有财富,腰杆便直了,周王便不能再轻看他们了,不能任意侵夺他们的田地了。而且各诸侯之间为田地的争斗、诉讼也开始出现。
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当然需要大批劳动力。而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于是,一些顺应新形势的贵族为了招徕劳动人手,就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如齐国田氏向庶民征赋税使用小斗,把粮食贷给庶民时则用大斗;晋国韩氏、魏氏、赵氏采取扩大地亩,而不增税额的办法,收买民心。这样,奴隶们纷纷从公田逃往私田。奴隶的逃亡,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唯美桀桀”变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为何礼乐崩坏最先出现在孔子的故乡鲁国呢?
按说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是周公,而周公后人的封国正是鲁国,鲁国有周公这个先祖做后盾,所以历来被称为“姬姓宗邦”,是诸侯国中最有名望和号召力的国家。鲁国对于礼乐的尊崇也是最突出的,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成为最典型的礼仪之邦,却为何最先礼乐崩坏了呢?
一方面,由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鲁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鲁国的“民间”势力变得强大。另一方面,对于鲁国朝廷来说,日渐膨胀的贵族消费和频繁的... -->>
第103章 人心得失
井田制的具体做法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地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分别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同耕种,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但实际上并不是每块井田都是900亩,还存在诸如800亩,1000亩这样的特殊情况。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第一种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就是说被分成九块的井田里,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周边的八块为私田,耕种者先耕种好公田,再管理私田。第二种是,九块地全是私田而无公田,不过这时后期的事了。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按质量的好坏分为三类。他们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分给和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这部分人因为住在“国”(即城市)里,叫“国人”。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
国人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这部分人是普通平民。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过当时战争十分频繁,他们经常被征调去打仗,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归统治者所有,若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隶的危险。
而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田地,则分给住在野外的庶人。庶人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也管他们叫“氓”。庶人没有任何权利,只有给领主耕种井田和服杂役的义务。他们每年要先在领主的大田上劳作,然后才准许去耕种自己作为维持最低生活的那一小块土地。
春秋晚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导致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便逐渐瓦解了。
铁器始用于商代,大概到西周末年,铁器开始变多。在春秋初期,已有比较正规的铁农具。《管子·海王篇》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一针一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牛耕也起源于商代,到春秋时得到发展。比如孔子弟子中的72贤人之一的司马耕,就又名“犁”,字子牛。晋国也有个大力士叫牛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了牛耕方法在春秋时期已得到普遍推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山林,兴修水利带来了方便。这样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了可能。这样,以井田制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
,而分散的、个体的劳动形式开始兴起。
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私田急剧增加。诸侯、大夫们开始富起来,一有财富,腰杆便直了,周王便不能再轻看他们了,不能任意侵夺他们的田地了。而且各诸侯之间为田地的争斗、诉讼也开始出现。
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当然需要大批劳动力。而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于是,一些顺应新形势的贵族为了招徕劳动人手,就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如齐国田氏向庶民征赋税使用小斗,把粮食贷给庶民时则用大斗;晋国韩氏、魏氏、赵氏采取扩大地亩,而不增税额的办法,收买民心。这样,奴隶们纷纷从公田逃往私田。奴隶的逃亡,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唯美桀桀”变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为何礼乐崩坏最先出现在孔子的故乡鲁国呢?
按说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是周公,而周公后人的封国正是鲁国,鲁国有周公这个先祖做后盾,所以历来被称为“姬姓宗邦”,是诸侯国中最有名望和号召力的国家。鲁国对于礼乐的尊崇也是最突出的,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成为最典型的礼仪之邦,却为何最先礼乐崩坏了呢?
一方面,由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鲁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鲁国的“民间”势力变得强大。另一方面,对于鲁国朝廷来说,日渐膨胀的贵族消费和频繁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