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我手写我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喜欢这首诗的色调优美明快,风格温厚清醇。这首诗,努力描画了一个和谐、和睦的状态,在诗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让人读后心里很安静,诗中刻画的场景,让人心有所依,有所指引。
每个人都是向往和谐共存的世界,即《伐木》中所指的“终和且平”,“和”是和谐,“平”是公平,主张一种很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中的世界,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理想境界。
这首诗的开首几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解释下来就是,林中伐木丁丁,鸟在嘤嘤鸣叫,从幽谷的山谷间飞出,到葱茏的乔木上做巢,鸟儿唱的多么的动听,是为了招引友伴的和鸣,你看那林中小鸟,还懂得寻找友朋,和况我们是人呢,怎能不格外珍视友情?上苍在倾听我们的吁告,保佑我们幸福和平。
人为什么喜欢鸟,是因为鸟的美丽,还是因为他的歌声婉转动人。
是的,也似乎不是,我觉得,是因为那鸟鸣的声音,让人产生的联想很美,让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安静,如此的和谐,如此的美丽!即诗中所言“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让我们有一种和谐,没有压力的感受。
记得,《礼记》中有一篇文章叫《苛政猛于虎》,说孔子过泰山之侧,见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伤心,派子路去问,妇人说是公公、丈夫、儿子都死于虎口,孔子问她何以不离开这虎患严重的地方,妇人说是这里没有苛政。《礼记》的作者借这个故事喷射了自己对仁政不施的现实社会的愤怒之情。
古代的君王为了自己国库的丰盈,有更多的钱财用来个人的挥霍,就巧立税目,横征暴敛,据史载,一代词人李煜也是如此,在李煜统治的方圆不过三千里的南唐,就连鸡生了个双黄蛋都要交税,其恶劣程度,到了不堪的地步,于是李煜的臣子就和李煜看玩笑说,连天边的云都不敢飘过来,怕李煜收税,这里面包涵了多少基层劳动人民的心酸,这样的人当皇帝,不亡国,那才真是个笑话。
这种苛政带来的痛苦,是劳动者的哀伤,也是诗人的任务,于是,诗经就诞生了,那是劳动人民的呼吁,是诗人的责任,可惜诗经一直被庸人扭曲,昏君李煜对这种呼吁也是爱闻不听的样子!表面上点头,实际上还是我行我素的做一套,所以他导致了亡国!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和平和谐的向往,这首诗在本质上和《礼记》的这篇《苛政猛于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这首诗是,黎民的生存挣扎,不幸者,向统治者自白的歌,他告诉统治者,我们喜欢和平、和谐的社会。
这首诗很鲜明的强调了,诗经中所有诗的一贯主题,对爱,对自由,对正义的崇奉,即“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为什么,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很高,曾一度提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就是看到了诗经的本质!看到了他所提倡的仁政,看到了诗经实际上是,人民的心里对美,对自由向往的自白书。
管窥见豹,略见一斑,我们从这首诗中也看到了,诗经何以称谓“经”,即诗经,他为我们学习诗的人,解决了两大难题“诗是什么?诗人何为?”
总而言之,诗经其中的文学艺术对后人的借鉴价值是巨大的,而他立意的高度,歌唱咏怀的思想而言,更是可贵的,对无论是诗人还是不是诗人,在思想上都有启迪的作用,有方向的倡导性,他说出一个观点,强调写诗不是个人行为,他应该是韩愈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他说出了一个应该如何去写诗的本质秘密,就是应该写对爱和自由的崇奉的主题。诗经提倡的是一种民族文学,值得我们永远的学习。(未完待续)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喜欢这首诗的色调优美明快,风格温厚清醇。这首诗,努力描画了一个和谐、和睦的状态,在诗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让人读后心里很安静,诗中刻画的场景,让人心有所依,有所指引。
每个人都是向往和谐共存的世界,即《伐木》中所指的“终和且平”,“和”是和谐,“平”是公平,主张一种很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中的世界,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理想境界。
这首诗的开首几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解释下来就是,林中伐木丁丁,鸟在嘤嘤鸣叫,从幽谷的山谷间飞出,到葱茏的乔木上做巢,鸟儿唱的多么的动听,是为了招引友伴的和鸣,你看那林中小鸟,还懂得寻找友朋,和况我们是人呢,怎能不格外珍视友情?上苍在倾听我们的吁告,保佑我们幸福和平。
人为什么喜欢鸟,是因为鸟的美丽,还是因为他的歌声婉转动人。
是的,也似乎不是,我觉得,是因为那鸟鸣的声音,让人产生的联想很美,让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安静,如此的和谐,如此的美丽!即诗中所言“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让我们有一种和谐,没有压力的感受。
记得,《礼记》中有一篇文章叫《苛政猛于虎》,说孔子过泰山之侧,见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伤心,派子路去问,妇人说是公公、丈夫、儿子都死于虎口,孔子问她何以不离开这虎患严重的地方,妇人说是这里没有苛政。《礼记》的作者借这个故事喷射了自己对仁政不施的现实社会的愤怒之情。
古代的君王为了自己国库的丰盈,有更多的钱财用来个人的挥霍,就巧立税目,横征暴敛,据史载,一代词人李煜也是如此,在李煜统治的方圆不过三千里的南唐,就连鸡生了个双黄蛋都要交税,其恶劣程度,到了不堪的地步,于是李煜的臣子就和李煜看玩笑说,连天边的云都不敢飘过来,怕李煜收税,这里面包涵了多少基层劳动人民的心酸,这样的人当皇帝,不亡国,那才真是个笑话。
这种苛政带来的痛苦,是劳动者的哀伤,也是诗人的任务,于是,诗经就诞生了,那是劳动人民的呼吁,是诗人的责任,可惜诗经一直被庸人扭曲,昏君李煜对这种呼吁也是爱闻不听的样子!表面上点头,实际上还是我行我素的做一套,所以他导致了亡国!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和平和谐的向往,这首诗在本质上和《礼记》的这篇《苛政猛于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这首诗是,黎民的生存挣扎,不幸者,向统治者自白的歌,他告诉统治者,我们喜欢和平、和谐的社会。
这首诗很鲜明的强调了,诗经中所有诗的一贯主题,对爱,对自由,对正义的崇奉,即“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为什么,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很高,曾一度提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就是看到了诗经的本质!看到了他所提倡的仁政,看到了诗经实际上是,人民的心里对美,对自由向往的自白书。
管窥见豹,略见一斑,我们从这首诗中也看到了,诗经何以称谓“经”,即诗经,他为我们学习诗的人,解决了两大难题“诗是什么?诗人何为?”
总而言之,诗经其中的文学艺术对后人的借鉴价值是巨大的,而他立意的高度,歌唱咏怀的思想而言,更是可贵的,对无论是诗人还是不是诗人,在思想上都有启迪的作用,有方向的倡导性,他说出一个观点,强调写诗不是个人行为,他应该是韩愈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他说出了一个应该如何去写诗的本质秘密,就是应该写对爱和自由的崇奉的主题。诗经提倡的是一种民族文学,值得我们永远的学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