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战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东征会失败?李密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种假设。
十几年前先帝曾命令卫府军远征高句丽,未战先败,其中原因很多,当时的军事政治外交上都存有失败因素,并不仅仅是粮草运输困难。
今上登基后,迫于国内政治矛盾越来越激烈,高句丽称霸远东的野心对中土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便早早定下了东征之计。修长城、开运河、西征吐谷浑、拓疆西域等等众多重大决策,实际上都是为远征高句丽做万全准备。东征是倾尽国力的一战,是关系到中土命运的一战,皇帝和改革派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朝堂上的中立派也给予了坚决支持,虽然保守派想方设法从中掣肘,但并不怀疑东征必胜之结局,无奈之下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政局上,试图以国内局势的混乱来打击皇帝和中央,所以此次东征,中土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财力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当然了,自古以来就无必胜之战,阴沟里翻船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举,谁敢说此次东征就一定凯旋而归?但李密对此次东征抱有信心,这一战绝无可能失败,最多也就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但即便是无功而返,中土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国力和对敌人无情打击的决心,还是可以给北虏以镇慑,完全能够实现此次劳师远征的战略目的。
双方至此都摆明了各自的观点,都认为中土和平统一面临严重危机,但对造成危机的原因却看法不一,李密认为危机是激进变革策略造成的,所以要摧毁变革,要先“安内”,而李风云则认为危机源自北虏的威胁,要先“攘外”。双方的终极目标实际上都一样,都是要维持中土的和平统一,但手段却迥然不同,一个先安内后攘外,一个则恰恰相反。
李风云和李密都陷入了深思之中,帐内一片沉寂。
在李风云看来,李密的“安内”之策无非就两个,一个是政治上的,一个是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就是更替皇统,就是皇统之争,这是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当年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贵族集团纷纷支持太子杨勇,试图以皇统的更替来改变国策,对先帝所推行的改革造成了严重威胁,结果父子相残,兄弟阋墙,上演了一幕人伦悲剧。
史书把太子杨勇的废黜,归结为生活奢靡,不听从先帝和先帝后的教诲,另外就是杨广和一帮佞臣们的阴谋诬陷,这纯粹是欲盖弥彰。
统治者和普通家长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统治者不但要顾及家族、集团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锅里有了,碗里才有,道理很浅显。
对于先帝和先帝后这些最高统治者来说,国祚的稳定、发展、强大和代代延续最为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国策,必须有忠实执行这一国策的人。由此不难推断,太子杨勇被废黜,与他生活奢靡没有关系,与杨广和佞臣的陷害更没有关系。先帝和先帝后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德才兼备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政治理念和执政思路的一致性。你不能继承我的政治理念,不能按照我的执政思路坚持改革,那理所当然也就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如果杨勇在执政理念上始终与先帝和先帝后保持一致,赢得了先帝和先帝后的信任和支持,在政治上给他保驾护航,储君的地位必然牢不可破,那么他在生活上奢靡一点算得了什么?有哪个臣僚敢诬陷他?即便有人阴谋算计他,以先帝和先帝后丰富的政治经验,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杨勇的废黜,杨广的上位,就是先帝、先帝后以及他们忠实的追随者们,一手所策划,目的就是要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执政思路继承和延续下去
今上吸取了教训丨于脆在元德太子薨亡后,无限期地拖延设立新储君。国无储君,是一个清晰可见的随时都会爆发的巨大风险,但今上为了改革,为了一家人的平安,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局动荡,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如今,杨玄感和李密等保守势力就在利用“国无储君”这个致命要害,试图引爆这一巨大风险,在政治上给今上和支持他的激进改革势力以致命一击。而要引爆这一巨大风险,就必须辅以军事手段。
今上登基之初,先帝最小的儿子汉王杨谅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军事政变,当时内有关陇保守势力的支持,外有山东贵族集团的帮助,大军由北而南,呼啸而下,势如破竹。关键时刻,关陇人看到了危机,一旦汉王杨谅赢得了皇统,山东贵族集团必然东山再起,这严重威胁到关陇贵族集团的整体利益,于是关陇人空前团结起来。而以崔氏为首的山东五大豪门迫于形势变化不得不迅速改变立场,结果汉王杨谅败北,支持他的关陇和山东贵族惨遭杀戮,两败俱伤。
这个教训丨很血腥,很残酷,军事政变不论成败,所带来的杀戮都触目惊心,对国祚和统治集团的伤害都无以复加,但... -->>
东征会失败?李密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种假设。
十几年前先帝曾命令卫府军远征高句丽,未战先败,其中原因很多,当时的军事政治外交上都存有失败因素,并不仅仅是粮草运输困难。
今上登基后,迫于国内政治矛盾越来越激烈,高句丽称霸远东的野心对中土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便早早定下了东征之计。修长城、开运河、西征吐谷浑、拓疆西域等等众多重大决策,实际上都是为远征高句丽做万全准备。东征是倾尽国力的一战,是关系到中土命运的一战,皇帝和改革派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朝堂上的中立派也给予了坚决支持,虽然保守派想方设法从中掣肘,但并不怀疑东征必胜之结局,无奈之下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政局上,试图以国内局势的混乱来打击皇帝和中央,所以此次东征,中土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财力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当然了,自古以来就无必胜之战,阴沟里翻船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举,谁敢说此次东征就一定凯旋而归?但李密对此次东征抱有信心,这一战绝无可能失败,最多也就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但即便是无功而返,中土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国力和对敌人无情打击的决心,还是可以给北虏以镇慑,完全能够实现此次劳师远征的战略目的。
双方至此都摆明了各自的观点,都认为中土和平统一面临严重危机,但对造成危机的原因却看法不一,李密认为危机是激进变革策略造成的,所以要摧毁变革,要先“安内”,而李风云则认为危机源自北虏的威胁,要先“攘外”。双方的终极目标实际上都一样,都是要维持中土的和平统一,但手段却迥然不同,一个先安内后攘外,一个则恰恰相反。
李风云和李密都陷入了深思之中,帐内一片沉寂。
在李风云看来,李密的“安内”之策无非就两个,一个是政治上的,一个是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就是更替皇统,就是皇统之争,这是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当年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贵族集团纷纷支持太子杨勇,试图以皇统的更替来改变国策,对先帝所推行的改革造成了严重威胁,结果父子相残,兄弟阋墙,上演了一幕人伦悲剧。
史书把太子杨勇的废黜,归结为生活奢靡,不听从先帝和先帝后的教诲,另外就是杨广和一帮佞臣们的阴谋诬陷,这纯粹是欲盖弥彰。
统治者和普通家长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统治者不但要顾及家族、集团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锅里有了,碗里才有,道理很浅显。
对于先帝和先帝后这些最高统治者来说,国祚的稳定、发展、强大和代代延续最为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国策,必须有忠实执行这一国策的人。由此不难推断,太子杨勇被废黜,与他生活奢靡没有关系,与杨广和佞臣的陷害更没有关系。先帝和先帝后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德才兼备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政治理念和执政思路的一致性。你不能继承我的政治理念,不能按照我的执政思路坚持改革,那理所当然也就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如果杨勇在执政理念上始终与先帝和先帝后保持一致,赢得了先帝和先帝后的信任和支持,在政治上给他保驾护航,储君的地位必然牢不可破,那么他在生活上奢靡一点算得了什么?有哪个臣僚敢诬陷他?即便有人阴谋算计他,以先帝和先帝后丰富的政治经验,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杨勇的废黜,杨广的上位,就是先帝、先帝后以及他们忠实的追随者们,一手所策划,目的就是要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执政思路继承和延续下去
今上吸取了教训丨于脆在元德太子薨亡后,无限期地拖延设立新储君。国无储君,是一个清晰可见的随时都会爆发的巨大风险,但今上为了改革,为了一家人的平安,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局动荡,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如今,杨玄感和李密等保守势力就在利用“国无储君”这个致命要害,试图引爆这一巨大风险,在政治上给今上和支持他的激进改革势力以致命一击。而要引爆这一巨大风险,就必须辅以军事手段。
今上登基之初,先帝最小的儿子汉王杨谅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军事政变,当时内有关陇保守势力的支持,外有山东贵族集团的帮助,大军由北而南,呼啸而下,势如破竹。关键时刻,关陇人看到了危机,一旦汉王杨谅赢得了皇统,山东贵族集团必然东山再起,这严重威胁到关陇贵族集团的整体利益,于是关陇人空前团结起来。而以崔氏为首的山东五大豪门迫于形势变化不得不迅速改变立场,结果汉王杨谅败北,支持他的关陇和山东贵族惨遭杀戮,两败俱伤。
这个教训丨很血腥,很残酷,军事政变不论成败,所带来的杀戮都触目惊心,对国祚和统治集团的伤害都无以复加,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