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所谓新政 (2/2)
18小说网 www.18xs.com,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得承认朱允炆修改大明律确实让黎民百姓得利,当然仅仅是一点。】
【如果用一石来形容,那文官得了九斗,百姓只有一斗。】
【就这一斗文官还要分九升走。】
【到百姓手里只有一升。】
【这里面最重要的修改一项是把贪官贪污的刑罚直接减轻。】
【呵呵,很多人说南方百姓都夸朱允炆好。】
【强调一下,并不是百姓夸,是地主文人,士绅阶级夸。】
【在古代,百姓的发言通常是被无视的。】
【地主文人发言才是代表百姓,他们说百姓觉得好,并不是百姓觉得好,是他们觉得好。】
————
大明 应天府
一声脆响,又是一杯茶杯应声而碎。
这次朱元璋不是被惊到了,而是愤怒。
群臣惶恐不安,等着老朱训话。
数息过去……
老朱仍然没有开口说话。
文官不停磕头请罪,希望老朱能骂他们两句。
能骂就不是很严重还能活下去,不骂可就要数数家里有几个口人了……
————
【第七:减税。】
【减税好吗?】
【那可太好了,当然前提你得是南方地主士绅阶级。】
【建文帝即位同年下诏“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对江浙地主进行减赋, 规定“亩毋逾一斗,苏、松人仍得官户部。”】
【江西、江苏、浙江、福建这些明朝文官的主产地,明初朱元璋定的税率是比较低的,比宋元两朝都低,宋元期间几经战乱经济未恢复的北方地区照常收税。】
【减税的地方是明初财政的重要支撑点。
减了税卫所怎么办?
藩王的俸禄怎么办?】
【宁王的大宁卫位于今天的辽宁赤峰,几乎不怎么产粮,全靠内地供应粮食,而且必须走路上消耗很大的海运,一百一十四万石粮食只够供应两年的。】
【而一个亲王在洪武九年至洪武二十八一年俸禄就是五万石粮食,这还不加其他的赏赐。】
【而在洪武二十八年二次更改:降为一万石。
可除了亲王还有亲王的儿孙,还有公主。】
【朱允炆表示:这才多大点事,我有一计,裁卫所,废藩王。】
【好家伙,果然是天才,脑回路是不一样。】
【第八:这一条让我一度怀疑朱允炆是南宋皇帝转世。】
【北方不重要,只要南方就好。】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去世前一年,发生了很着名的南北榜案。】
【负责录取的官员声称北方士子的考卷都有问题,一个北方人都不录取全部录取南方人,公然搞南北对立,在明朝中央搞地区抱团,导致北方士子对大明中央失望,造成严重的南北对立,惹得朱元璋又大开杀戒。】
【此案最开始老朱并没有大开杀戒。】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书,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老朱这才大开杀戒。】
【并且朱允炆还撤掉了北方的官办学堂。】
【只能用两个字评论:呵呵。】
————
大明 应天府
八十四岁的刘三吾泪流不止。
晚节不保,这天幕人人皆可看。
此刻天下皆知……
凭自己年龄是不会被赐死的,但流放肯定是跑不掉的……
可我的名声啊……就这么毁了。
我活这么长干嘛……
早点死了必是一代大儒……
————
【第九:就是我们之前详细说过的改地名……】
【改地名最受折磨的还是官吏。】
【有的地方甚至改了好几次,导致官吏们记不住,朝廷发公文的时候都不得不在各州府现在的名字后面标注原来名字以防止官吏们记错。】
【王莽当初好像也是这样……】
【而在此同时省并州县,四年间撤销的县有39个、州9个、巡检司73个、河伯所49个、递运所15个、水马驿48个税课局109个、税课司41个】
【精简了一些地方上的茶课司、僧会司、僧纲道纪司、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道会所、盐课局、盐课司、批验盐引所和闸关等大批的税务机关,裁去了府州县学训导104个及其他一些官吏。】
【发现一些共同处没有?】
【大多是收税的。】
【现在请把自己代入一个普通百姓,种地的。】
【是你交的税多还是地主交的多?】
【减税是减地主的还是减你的?】
【再好的政策也是需要人来执行的,现在在回过头看看朝廷负责的官员是什么人?】
【是南方地主士绅阶级。】
【相信他们会割自己的肉还不如相信秦始皇还活着。】
【毕竟始皇刚才还在给我发消息,说需要五百块钱置办装备,等他一统全球我就是宇宙大将军。】
————
大秦 咸阳
“扶苏,如此低级的骗术应该骗不到后辈们吧?”
扶苏也有些不敢确定。
“应该……吧。”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万一真有人信也不是不可能。
【第十就是我们讲方孝孺时候说过的讨论井田制的可行性……】
【啧啧啧,他们两个也不是没读过书的啊?】
【这政策王莽不是已经帮他们试验过了吗?】
【记吃不记打?】
【或许这是儒家的终极追求,毕竟孔子说了井田制好。】
【那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孔子说好那就一定好,一定要用井田制……】
【额,孔子应该不想认这群人是自己的后世弟子。】
————
东周 秦国
孔子正在思索要不要给儒家改个名字。
起码在这方天地,儒家的名声算是被后世弟子拉到粪坑了。
应该……可能……大概……也许不会还有比这些事更挑战人智商的了吧?
————
【方孝孺的《逊志斋集》记载:“皇上嗣大宝位,清心恭己,喜怒不形,轻徭减赋,赏罚以类,举措得宜,行之期年,万姓悦服,群生欣豫, 薄海内外,薰为太和。”】
【啧啧啧,简直是圣王在世。】
【我要是南方士绅阶级,我也会夸。】
【建文二年春,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
【使其职责发生了转变,原本都察院是专门用于审查刑事案件的机构】
【现在改为专门宣传教化贤良之风,反对腐败的纠察机构,以期达到教化百姓、宽刑省狱的目的。】
【宣传以德服人,以至于在建文一朝“罪至死者多全活之”。】
【啧啧啧,以德服人?】
【这在我们现代都办不到,除非某一天我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
【否则,法律一定要有,不管法律严不严苛,一定要有并且要执行下去。】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线。】
【文官集团对于建文新政的总结是: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
【毕竟是文官的善政。】
【我们地主士绅也是民,对吧?】
【至于那群种地的?
呵呵,他们顶多是一群草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还会再生的,我们地主要是受苦那可就真的受苦了。】
【而建文重文轻武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满建文帝更定官制的武官们以及“武臣犯法失职者悉奔燕,燕尽复其官”。】
【诚然建文帝的改革或许减轻了那么一点点百姓负担,但我看到更多的反而是一群吃的肚满肥肠的地主文官。】
【他们是一群吃人的野兽。】
【而我们是被吃的人。】
————
大明 应天府
看着后辈说出的种种政策,老朱只道自己是瞎了眼。
“二虎,送她们母子二人去凤阳守祖陵。”
“即刻上路吧。”
“记得坐船走鄱阳湖过。”
“一定要好好检查船。”
“别又像小明王一样淹死了。”
“懂了吗?”
二虎行礼称是,准备上路。
不过陛下怎么突然还搞起暗示这一套,就直说淹死在鄱阳湖呗。
还生怕我听不懂如此提醒……
我二虎虽是个武将,却也像关羽一样读春秋的。
啧啧啧,不过淹死她们之后还是搞快告老还乡。
。】
【得承认朱允炆修改大明律确实让黎民百姓得利,当然仅仅是一点。】
【如果用一石来形容,那文官得了九斗,百姓只有一斗。】
【就这一斗文官还要分九升走。】
【到百姓手里只有一升。】
【这里面最重要的修改一项是把贪官贪污的刑罚直接减轻。】
【呵呵,很多人说南方百姓都夸朱允炆好。】
【强调一下,并不是百姓夸,是地主文人,士绅阶级夸。】
【在古代,百姓的发言通常是被无视的。】
【地主文人发言才是代表百姓,他们说百姓觉得好,并不是百姓觉得好,是他们觉得好。】
————
大明 应天府
一声脆响,又是一杯茶杯应声而碎。
这次朱元璋不是被惊到了,而是愤怒。
群臣惶恐不安,等着老朱训话。
数息过去……
老朱仍然没有开口说话。
文官不停磕头请罪,希望老朱能骂他们两句。
能骂就不是很严重还能活下去,不骂可就要数数家里有几个口人了……
————
【第七:减税。】
【减税好吗?】
【那可太好了,当然前提你得是南方地主士绅阶级。】
【建文帝即位同年下诏“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对江浙地主进行减赋, 规定“亩毋逾一斗,苏、松人仍得官户部。”】
【江西、江苏、浙江、福建这些明朝文官的主产地,明初朱元璋定的税率是比较低的,比宋元两朝都低,宋元期间几经战乱经济未恢复的北方地区照常收税。】
【减税的地方是明初财政的重要支撑点。
减了税卫所怎么办?
藩王的俸禄怎么办?】
【宁王的大宁卫位于今天的辽宁赤峰,几乎不怎么产粮,全靠内地供应粮食,而且必须走路上消耗很大的海运,一百一十四万石粮食只够供应两年的。】
【而一个亲王在洪武九年至洪武二十八一年俸禄就是五万石粮食,这还不加其他的赏赐。】
【而在洪武二十八年二次更改:降为一万石。
可除了亲王还有亲王的儿孙,还有公主。】
【朱允炆表示:这才多大点事,我有一计,裁卫所,废藩王。】
【好家伙,果然是天才,脑回路是不一样。】
【第八:这一条让我一度怀疑朱允炆是南宋皇帝转世。】
【北方不重要,只要南方就好。】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去世前一年,发生了很着名的南北榜案。】
【负责录取的官员声称北方士子的考卷都有问题,一个北方人都不录取全部录取南方人,公然搞南北对立,在明朝中央搞地区抱团,导致北方士子对大明中央失望,造成严重的南北对立,惹得朱元璋又大开杀戒。】
【此案最开始老朱并没有大开杀戒。】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书,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老朱这才大开杀戒。】
【并且朱允炆还撤掉了北方的官办学堂。】
【只能用两个字评论:呵呵。】
————
大明 应天府
八十四岁的刘三吾泪流不止。
晚节不保,这天幕人人皆可看。
此刻天下皆知……
凭自己年龄是不会被赐死的,但流放肯定是跑不掉的……
可我的名声啊……就这么毁了。
我活这么长干嘛……
早点死了必是一代大儒……
————
【第九:就是我们之前详细说过的改地名……】
【改地名最受折磨的还是官吏。】
【有的地方甚至改了好几次,导致官吏们记不住,朝廷发公文的时候都不得不在各州府现在的名字后面标注原来名字以防止官吏们记错。】
【王莽当初好像也是这样……】
【而在此同时省并州县,四年间撤销的县有39个、州9个、巡检司73个、河伯所49个、递运所15个、水马驿48个税课局109个、税课司41个】
【精简了一些地方上的茶课司、僧会司、僧纲道纪司、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道会所、盐课局、盐课司、批验盐引所和闸关等大批的税务机关,裁去了府州县学训导104个及其他一些官吏。】
【发现一些共同处没有?】
【大多是收税的。】
【现在请把自己代入一个普通百姓,种地的。】
【是你交的税多还是地主交的多?】
【减税是减地主的还是减你的?】
【再好的政策也是需要人来执行的,现在在回过头看看朝廷负责的官员是什么人?】
【是南方地主士绅阶级。】
【相信他们会割自己的肉还不如相信秦始皇还活着。】
【毕竟始皇刚才还在给我发消息,说需要五百块钱置办装备,等他一统全球我就是宇宙大将军。】
————
大秦 咸阳
“扶苏,如此低级的骗术应该骗不到后辈们吧?”
扶苏也有些不敢确定。
“应该……吧。”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万一真有人信也不是不可能。
【第十就是我们讲方孝孺时候说过的讨论井田制的可行性……】
【啧啧啧,他们两个也不是没读过书的啊?】
【这政策王莽不是已经帮他们试验过了吗?】
【记吃不记打?】
【或许这是儒家的终极追求,毕竟孔子说了井田制好。】
【那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孔子说好那就一定好,一定要用井田制……】
【额,孔子应该不想认这群人是自己的后世弟子。】
————
东周 秦国
孔子正在思索要不要给儒家改个名字。
起码在这方天地,儒家的名声算是被后世弟子拉到粪坑了。
应该……可能……大概……也许不会还有比这些事更挑战人智商的了吧?
————
【方孝孺的《逊志斋集》记载:“皇上嗣大宝位,清心恭己,喜怒不形,轻徭减赋,赏罚以类,举措得宜,行之期年,万姓悦服,群生欣豫, 薄海内外,薰为太和。”】
【啧啧啧,简直是圣王在世。】
【我要是南方士绅阶级,我也会夸。】
【建文二年春,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
【使其职责发生了转变,原本都察院是专门用于审查刑事案件的机构】
【现在改为专门宣传教化贤良之风,反对腐败的纠察机构,以期达到教化百姓、宽刑省狱的目的。】
【宣传以德服人,以至于在建文一朝“罪至死者多全活之”。】
【啧啧啧,以德服人?】
【这在我们现代都办不到,除非某一天我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
【否则,法律一定要有,不管法律严不严苛,一定要有并且要执行下去。】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线。】
【文官集团对于建文新政的总结是: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
【毕竟是文官的善政。】
【我们地主士绅也是民,对吧?】
【至于那群种地的?
呵呵,他们顶多是一群草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还会再生的,我们地主要是受苦那可就真的受苦了。】
【而建文重文轻武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满建文帝更定官制的武官们以及“武臣犯法失职者悉奔燕,燕尽复其官”。】
【诚然建文帝的改革或许减轻了那么一点点百姓负担,但我看到更多的反而是一群吃的肚满肥肠的地主文官。】
【他们是一群吃人的野兽。】
【而我们是被吃的人。】
————
大明 应天府
看着后辈说出的种种政策,老朱只道自己是瞎了眼。
“二虎,送她们母子二人去凤阳守祖陵。”
“即刻上路吧。”
“记得坐船走鄱阳湖过。”
“一定要好好检查船。”
“别又像小明王一样淹死了。”
“懂了吗?”
二虎行礼称是,准备上路。
不过陛下怎么突然还搞起暗示这一套,就直说淹死在鄱阳湖呗。
还生怕我听不懂如此提醒……
我二虎虽是个武将,却也像关羽一样读春秋的。
啧啧啧,不过淹死她们之后还是搞快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