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从万历到永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执意要置张献忠于死地,然而经过崇祯十二年秋到崇祯十四年初这一年多的较量,结果恰恰相反,张献忠笑到了最后,杨嗣昌闹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虽然官方说他是病死,但是我认为他多半是自杀,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向崇祯交待,以死谢罪,是唯一的选择。
杨嗣昌死后,崇祯感到无限的惋惜与眷恋,令以辅臣之礼归葬,而且还亲自写了一篇祭文,表彰了杨嗣昌的忠心和辛劳,留恋与哀怜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杨嗣昌闯下的大祸,崇祯没有私毫责怪和埋怨,反而对其进行开脱,认为他“功虽不成、尽瘁堪悯”。
但是感情代替不了法律,为了维护法理的权威,警戒群臣,以示公平,崇祯也不得不按照常理,令有关部门对杨嗣昌的功过进行评定(下所司会勘以闻)。有关部门深知崇祯对杨嗣昌的偏袒,以将功抵过的方式,免除了杨嗣昌的罪状。
然而个别言官并不买账,他们上疏弹劾杨嗣昌,要求处罚杨嗣昌,有的人甚至要求将其“断棺戮尸”。崇祯为此专门召集群臣,进行训斥,他将杨嗣昌的过错全部揽下,表明杨嗣昌是他提拔任用的,即使有错,也是他的责任(杨嗣昌系朕特简,用兵不效,朕自鉴裁)。最终杨嗣昌不仅无罪,反而被追赠为太子太傅。
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崇祯,推崇治乱世以重典,败一方则戮一将,失一城则杀一吏,唯独对杨嗣昌格外开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然而部分言官“断棺戮尸”的要求最终还是被张献忠实现了。明亡前夕,张献忠攻陷了杨嗣昌的老家湖北武陵,他心恨嗣昌,令人发掘了杨嗣昌的七世祖墓,焚烧了杨嗣昌夫妇的灵柩,并将杨嗣昌的尸体斩为两断,当时尸体尚未腐烂,竟然流出了鲜血(断其尸见血),事后他的子孙捡获半具尸体,将其改葬他处。
虽然杨嗣昌的下场很可悲,但是我们也不宜过于贬低他,他有许多可取之处。
他忠君爱国,勇于任事,积极出谋划策,竭力维护朱明王朝的统治,确实有鞠躬尽瘁的一面。
他的文才和理论修养高人一等,与当时的许多大臣相比,他更为深谋远虑,更加务实,尤其是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他在四川军事上的失败,对大局并没有太大影响,只是由于中央决策失误,给明朝造成了根本性的伤害,使形势急转直下,难以挽回,况且在四川的军事失误,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杨嗣昌在四川的战事,并不是造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而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杨嗣昌离开中央以后,中央没有按照他的主张,不合时宜地与清军开战。如果杨嗣昌还在中央,他一定会及时劝止崇祯,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失误。
杨嗣昌死后,崇祯犯了一连串的重大失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够进行匡正,如果杨嗣昌不死,以崇祯对他的信任,他一定能够及时劝谏,纠正崇祯的错误,形势就不会如此糜烂。
综之,我对杨嗣昌的看法是:他是一个能臣干将,他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用,他的失误在于长期在四川和张献忠缠斗,忽似了对大局的掌控。他的死使崇祯失去了智囊,对明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未完待续)
本执意要置张献忠于死地,然而经过崇祯十二年秋到崇祯十四年初这一年多的较量,结果恰恰相反,张献忠笑到了最后,杨嗣昌闹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虽然官方说他是病死,但是我认为他多半是自杀,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向崇祯交待,以死谢罪,是唯一的选择。
杨嗣昌死后,崇祯感到无限的惋惜与眷恋,令以辅臣之礼归葬,而且还亲自写了一篇祭文,表彰了杨嗣昌的忠心和辛劳,留恋与哀怜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杨嗣昌闯下的大祸,崇祯没有私毫责怪和埋怨,反而对其进行开脱,认为他“功虽不成、尽瘁堪悯”。
但是感情代替不了法律,为了维护法理的权威,警戒群臣,以示公平,崇祯也不得不按照常理,令有关部门对杨嗣昌的功过进行评定(下所司会勘以闻)。有关部门深知崇祯对杨嗣昌的偏袒,以将功抵过的方式,免除了杨嗣昌的罪状。
然而个别言官并不买账,他们上疏弹劾杨嗣昌,要求处罚杨嗣昌,有的人甚至要求将其“断棺戮尸”。崇祯为此专门召集群臣,进行训斥,他将杨嗣昌的过错全部揽下,表明杨嗣昌是他提拔任用的,即使有错,也是他的责任(杨嗣昌系朕特简,用兵不效,朕自鉴裁)。最终杨嗣昌不仅无罪,反而被追赠为太子太傅。
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崇祯,推崇治乱世以重典,败一方则戮一将,失一城则杀一吏,唯独对杨嗣昌格外开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然而部分言官“断棺戮尸”的要求最终还是被张献忠实现了。明亡前夕,张献忠攻陷了杨嗣昌的老家湖北武陵,他心恨嗣昌,令人发掘了杨嗣昌的七世祖墓,焚烧了杨嗣昌夫妇的灵柩,并将杨嗣昌的尸体斩为两断,当时尸体尚未腐烂,竟然流出了鲜血(断其尸见血),事后他的子孙捡获半具尸体,将其改葬他处。
虽然杨嗣昌的下场很可悲,但是我们也不宜过于贬低他,他有许多可取之处。
他忠君爱国,勇于任事,积极出谋划策,竭力维护朱明王朝的统治,确实有鞠躬尽瘁的一面。
他的文才和理论修养高人一等,与当时的许多大臣相比,他更为深谋远虑,更加务实,尤其是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他在四川军事上的失败,对大局并没有太大影响,只是由于中央决策失误,给明朝造成了根本性的伤害,使形势急转直下,难以挽回,况且在四川的军事失误,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杨嗣昌在四川的战事,并不是造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而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杨嗣昌离开中央以后,中央没有按照他的主张,不合时宜地与清军开战。如果杨嗣昌还在中央,他一定会及时劝止崇祯,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失误。
杨嗣昌死后,崇祯犯了一连串的重大失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够进行匡正,如果杨嗣昌不死,以崇祯对他的信任,他一定能够及时劝谏,纠正崇祯的错误,形势就不会如此糜烂。
综之,我对杨嗣昌的看法是:他是一个能臣干将,他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用,他的失误在于长期在四川和张献忠缠斗,忽似了对大局的掌控。他的死使崇祯失去了智囊,对明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