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白氏、孔氏等韩魏巨贾无助的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列席此次议事的有蓼园巨贾,还有南阳的张氏、邓氏、猗顿氏、卞氏等巨贾,这些人也是心惊胆战,忐忑不安。
假如武烈侯未能说服咸阳取消打击韩魏巨贾的命令,那么也就意味着咸阳开始实施“抑商”之策,包括秦国本土巨贾在内的所有商贾和他们的财富都将逐渐被咸阳所吞噬,这不但令人愤怒,更让人绝望。
中土如今剩下五个诸侯国,秦国疆域最大,实力最强,也是商机最多之地,一旦秦国决定“抑商”那么暂时没有受到波及的商贾们只好向齐楚两国转移财富。赵国灾难重重噩运当头,当然不合适迁居了。至于燕国,位于中土东北边地,远远不及齐楚繁华,更不在商贾们的考虑之列。只是如此匆忙迁移,秦国不会置若罔闻,一旦激怒咸阳,后果不堪设想。留又留不得,走有走不掉,当真是走投无路,前途一片黑暗了。
唐仰和司马昌最先露面,宣读了秦王的令书。
巨贾们欣喜若狂,一个个振臂欢呼,尤其白氏、孔氏等中原巨贾,就像从鬼门关上走了一趟回来,狂欢之后,更是喜极而泣。
等到巨贾们心情平静下来,唐仰又宣读了护军府的几道命令,解除对白氏等巨贾的禁锢,解封他们的财产,督促他们安心经营,尤其各类手工作坊,年底前一定要投入生产。
司马昌又拿出了一些护军府急待解决的事情,比如向代北运送粮食布帛和药物,拆除中原境内的长城和关隘,制造独轮车、翻车、直辕犁、水碓磨等农具,乘着冬闲期疏浚和修缮沟渠城池,按照咸阳的要求拓宽中原主要交通要道为驰道,在舞阳、叶城一带修建大型冶炼作坊,在大梁建造中原第一兵器作坊,另外还在这个冬天全力扩建新郑和大梁两地的各类作坊,以实现手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为接下来的统一大战储备足够的战争物资。
用司马昌最后总结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统一大战”
如此大规模的进行中原恢复建设,制造和普及新农具以及手工业作坊的扩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秦国刚刚拿下中原,稳定是第一要务,当然不能肆无忌惮地挥霍钱财和征调徭役,所以武烈侯就想了这个办法,积极调动巨商富贾,让他们把所有的力量投入到恢复建设和扩军备战之中,如此既安抚了他们,又给了他们合作和赚钱的机会,而官府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方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巩固中原,一举多得。
巨贾们更加兴奋了。在武烈侯的努力下,大秦的国策并没有走向“抑商”这让巨贾们高悬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接着武烈侯又给他们创造了赚钱的途径,利用这些途径把整个中原的巨贾都拉上了蓼园这驾马车,在利益密切相关的情况下,巨贾们将因此得到武烈侯的庇护,而武烈侯则需要巨贾们在钱财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以便让蓼园的整体利益因为中原的巩固和发展而得到迅速提高。
大家的情绪高涨,那么在合作谈判中自然不会计较太多的得失,于是经过一天一夜的磋商,巨贾们终于在各个方面达成了约定。
大秦本土巨贾、南阳巨贾和中土巨贾经过这次整合,极大地拓展了蓼园的经济实力,这股庞大的经济实力与武烈侯的权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吞噬中原财富。
蓼园巨贾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贾集团,这个集团控制了钱财和技术。在武烈侯的安排下,他们与中原五郡郡府在城池道路、农耕水利、山泽园林、作坊市榷、运输贸易、钱币借贷等一系列中原恢复和建设事项上达成了一揽子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蓼园巨贾集团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承担起巩固和发展中原的主要任务,这将给蓼园巨贾集团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中原五郡将因此获得巨大成绩,大秦将因此牢牢控制和占据中原,并从中原获得大量的赋税收入。
这是一个多方互利互惠之策,但在这个看似完美的计策背后,却是武烈侯实力的膨胀和蓼园利益集团的崛起。
咸阳能否设置障碍予以阻止?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根本没有想到武烈侯会拿出这样一个多方互赢之策,他们陷入了被动。如果人为设置障碍,致使中原无法迅速稳定,那么中原一旦出现叛乱和灾祸,中原之地得而复失,其责任就在咸阳,咸阳因此不但未能打击武烈侯,反而给了武烈侯反扑的借口。
咸阳中枢一筹莫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武烈侯实力膨胀。武烈侯用的是光明正大的阳谋,他没有向国库要钱,也没有穷凶极恶地压榨庶民,而是利用掳掠所得和巨贾手里的财富恢复和发展中原,然后用未来的中原财富偿还欠债,就此把自己和巨贾们的利益紧紧捆到一起。
此后若要“抑商”就等同于打击武烈侯,但“抑商”之策事实上就是秦王政和咸阳中枢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摘了桃子就砍树,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必定失去民心,而武烈侯却可以藉此机会反扑咸阳,与咸阳针锋相对,最终可能演变为一场内乱。
此策的深层次意义咸阳中枢看得一清二楚,蓼园巨贾集团当然更是心知肚明,现在武烈侯在他们心里就像神一般存在,跟在这样实力强悍的大权贵大智者后面,将来的前景一片灿烂。
然而,当武烈侯出现之后,却毫不留情地泼了他们一头冷水。
“这个计策建立在大统一的基础上,统一就要打仗,打仗就要破坏,破坏之后就要重建和恢复,所以此策在中土统一之前有效,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但中土一旦统一,此策就失去了基础,也随之就失去了继续实施的可能。”
武烈侯这句话讲完之后,军帐内霎时一片死寂。巨贾们面面相觑,激动的心情慢慢消散,神情渐渐凝重起来。这是事实,大家都清楚,只不过经武烈侯的嘴巴说出来,那效果就非常震撼了。
“我曾和大王有约定,十年内统一中土。”宝鼎平静地说道“新年快到了,一年时光悄然而逝,距离我和大王约定的时间只剩下九年。在未来九年内,我们齐心协力,我指挥大军攻城略地,兼并诸侯,统一中土,而你们给我提供钱粮武器,帮我在后方恢复重建。我建功立业,你们也有显赫功勋。我的实力强大了,你们也因此获得巨大财富。我们各取所需,各有收获。”
“但是,我请诸位牢牢记住,九年,只有九年时间。如果九年后我未能统一中土,那么我们将面临一场灾难。”
“九年后,假如中土统一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建设一个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宝鼎说到这里,声音渐渐低沉“大秦的国策将随之而变,大秦的兵事、政事和赋税等等制度都要修改,以适应庞大帝国的统治需要。”
“统一的帝国是不是继续发展工商业?会不会继续允许你们营商?国策的修改有没有可能将商贾打入地狱?”
宝鼎看看众人,轻轻拍了一下案几“今天我可以告诉你们,统一后的国策肯定是重农抑商。”
军帐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滞,很多巨贾脸色大变,呼吸更是变得粗重。
“知道原因吗?”宝鼎淡然一笑“很简单,统一之后国内稳定,没有战争,黎民安居乐业,接下来人口必然大爆发。”
“我们的国策是计口授田,家里的孩子越多,授田越多。我们的农耕艰苦,田地越多,需要的劳力就越多,当然要生孩子。如此最多二十年,人口就会暴涨。人口暴涨之后,就要更多的粮食。在农耕没有发展,亩产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垦荒,到边疆蛮荒之地开垦更多的田地,于是就需要更多的人口。”
“人口的增长需要时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你们会看到中土人口将创造历史记录。在这段时间里,人口不停地增长,田地不停地增加,粮食产量也在不停地增长,但粮食始终满足不了人口的需要。”
“田地增加,需要耕种的人口就越多,这时候如果不实施重农抑商之策,把大量的劳动力拿去发展工商业,那粮食产量必然降低。粮食少了,不够吃,又有倒买倒卖的商贾从中渔利,那么帝国必然爆发危机。这是咸阳绝对不愿意看到,也决不允许发生的事,所以必然要重农抑商。即便是我,也同意重农抑商。在关系到帝国安危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和退让的余地。”
“这其实就是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土地和... -->>
白氏、孔氏等韩魏巨贾无助的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列席此次议事的有蓼园巨贾,还有南阳的张氏、邓氏、猗顿氏、卞氏等巨贾,这些人也是心惊胆战,忐忑不安。
假如武烈侯未能说服咸阳取消打击韩魏巨贾的命令,那么也就意味着咸阳开始实施“抑商”之策,包括秦国本土巨贾在内的所有商贾和他们的财富都将逐渐被咸阳所吞噬,这不但令人愤怒,更让人绝望。
中土如今剩下五个诸侯国,秦国疆域最大,实力最强,也是商机最多之地,一旦秦国决定“抑商”那么暂时没有受到波及的商贾们只好向齐楚两国转移财富。赵国灾难重重噩运当头,当然不合适迁居了。至于燕国,位于中土东北边地,远远不及齐楚繁华,更不在商贾们的考虑之列。只是如此匆忙迁移,秦国不会置若罔闻,一旦激怒咸阳,后果不堪设想。留又留不得,走有走不掉,当真是走投无路,前途一片黑暗了。
唐仰和司马昌最先露面,宣读了秦王的令书。
巨贾们欣喜若狂,一个个振臂欢呼,尤其白氏、孔氏等中原巨贾,就像从鬼门关上走了一趟回来,狂欢之后,更是喜极而泣。
等到巨贾们心情平静下来,唐仰又宣读了护军府的几道命令,解除对白氏等巨贾的禁锢,解封他们的财产,督促他们安心经营,尤其各类手工作坊,年底前一定要投入生产。
司马昌又拿出了一些护军府急待解决的事情,比如向代北运送粮食布帛和药物,拆除中原境内的长城和关隘,制造独轮车、翻车、直辕犁、水碓磨等农具,乘着冬闲期疏浚和修缮沟渠城池,按照咸阳的要求拓宽中原主要交通要道为驰道,在舞阳、叶城一带修建大型冶炼作坊,在大梁建造中原第一兵器作坊,另外还在这个冬天全力扩建新郑和大梁两地的各类作坊,以实现手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为接下来的统一大战储备足够的战争物资。
用司马昌最后总结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统一大战”
如此大规模的进行中原恢复建设,制造和普及新农具以及手工业作坊的扩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秦国刚刚拿下中原,稳定是第一要务,当然不能肆无忌惮地挥霍钱财和征调徭役,所以武烈侯就想了这个办法,积极调动巨商富贾,让他们把所有的力量投入到恢复建设和扩军备战之中,如此既安抚了他们,又给了他们合作和赚钱的机会,而官府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方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巩固中原,一举多得。
巨贾们更加兴奋了。在武烈侯的努力下,大秦的国策并没有走向“抑商”这让巨贾们高悬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接着武烈侯又给他们创造了赚钱的途径,利用这些途径把整个中原的巨贾都拉上了蓼园这驾马车,在利益密切相关的情况下,巨贾们将因此得到武烈侯的庇护,而武烈侯则需要巨贾们在钱财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以便让蓼园的整体利益因为中原的巩固和发展而得到迅速提高。
大家的情绪高涨,那么在合作谈判中自然不会计较太多的得失,于是经过一天一夜的磋商,巨贾们终于在各个方面达成了约定。
大秦本土巨贾、南阳巨贾和中土巨贾经过这次整合,极大地拓展了蓼园的经济实力,这股庞大的经济实力与武烈侯的权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吞噬中原财富。
蓼园巨贾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贾集团,这个集团控制了钱财和技术。在武烈侯的安排下,他们与中原五郡郡府在城池道路、农耕水利、山泽园林、作坊市榷、运输贸易、钱币借贷等一系列中原恢复和建设事项上达成了一揽子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蓼园巨贾集团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承担起巩固和发展中原的主要任务,这将给蓼园巨贾集团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中原五郡将因此获得巨大成绩,大秦将因此牢牢控制和占据中原,并从中原获得大量的赋税收入。
这是一个多方互利互惠之策,但在这个看似完美的计策背后,却是武烈侯实力的膨胀和蓼园利益集团的崛起。
咸阳能否设置障碍予以阻止?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根本没有想到武烈侯会拿出这样一个多方互赢之策,他们陷入了被动。如果人为设置障碍,致使中原无法迅速稳定,那么中原一旦出现叛乱和灾祸,中原之地得而复失,其责任就在咸阳,咸阳因此不但未能打击武烈侯,反而给了武烈侯反扑的借口。
咸阳中枢一筹莫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武烈侯实力膨胀。武烈侯用的是光明正大的阳谋,他没有向国库要钱,也没有穷凶极恶地压榨庶民,而是利用掳掠所得和巨贾手里的财富恢复和发展中原,然后用未来的中原财富偿还欠债,就此把自己和巨贾们的利益紧紧捆到一起。
此后若要“抑商”就等同于打击武烈侯,但“抑商”之策事实上就是秦王政和咸阳中枢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摘了桃子就砍树,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必定失去民心,而武烈侯却可以藉此机会反扑咸阳,与咸阳针锋相对,最终可能演变为一场内乱。
此策的深层次意义咸阳中枢看得一清二楚,蓼园巨贾集团当然更是心知肚明,现在武烈侯在他们心里就像神一般存在,跟在这样实力强悍的大权贵大智者后面,将来的前景一片灿烂。
然而,当武烈侯出现之后,却毫不留情地泼了他们一头冷水。
“这个计策建立在大统一的基础上,统一就要打仗,打仗就要破坏,破坏之后就要重建和恢复,所以此策在中土统一之前有效,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但中土一旦统一,此策就失去了基础,也随之就失去了继续实施的可能。”
武烈侯这句话讲完之后,军帐内霎时一片死寂。巨贾们面面相觑,激动的心情慢慢消散,神情渐渐凝重起来。这是事实,大家都清楚,只不过经武烈侯的嘴巴说出来,那效果就非常震撼了。
“我曾和大王有约定,十年内统一中土。”宝鼎平静地说道“新年快到了,一年时光悄然而逝,距离我和大王约定的时间只剩下九年。在未来九年内,我们齐心协力,我指挥大军攻城略地,兼并诸侯,统一中土,而你们给我提供钱粮武器,帮我在后方恢复重建。我建功立业,你们也有显赫功勋。我的实力强大了,你们也因此获得巨大财富。我们各取所需,各有收获。”
“但是,我请诸位牢牢记住,九年,只有九年时间。如果九年后我未能统一中土,那么我们将面临一场灾难。”
“九年后,假如中土统一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建设一个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宝鼎说到这里,声音渐渐低沉“大秦的国策将随之而变,大秦的兵事、政事和赋税等等制度都要修改,以适应庞大帝国的统治需要。”
“统一的帝国是不是继续发展工商业?会不会继续允许你们营商?国策的修改有没有可能将商贾打入地狱?”
宝鼎看看众人,轻轻拍了一下案几“今天我可以告诉你们,统一后的国策肯定是重农抑商。”
军帐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滞,很多巨贾脸色大变,呼吸更是变得粗重。
“知道原因吗?”宝鼎淡然一笑“很简单,统一之后国内稳定,没有战争,黎民安居乐业,接下来人口必然大爆发。”
“我们的国策是计口授田,家里的孩子越多,授田越多。我们的农耕艰苦,田地越多,需要的劳力就越多,当然要生孩子。如此最多二十年,人口就会暴涨。人口暴涨之后,就要更多的粮食。在农耕没有发展,亩产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垦荒,到边疆蛮荒之地开垦更多的田地,于是就需要更多的人口。”
“人口的增长需要时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你们会看到中土人口将创造历史记录。在这段时间里,人口不停地增长,田地不停地增加,粮食产量也在不停地增长,但粮食始终满足不了人口的需要。”
“田地增加,需要耕种的人口就越多,这时候如果不实施重农抑商之策,把大量的劳动力拿去发展工商业,那粮食产量必然降低。粮食少了,不够吃,又有倒买倒卖的商贾从中渔利,那么帝国必然爆发危机。这是咸阳绝对不愿意看到,也决不允许发生的事,所以必然要重农抑商。即便是我,也同意重农抑商。在关系到帝国安危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和退让的余地。”
“这其实就是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土地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