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后来即使考中进士身在官场,却仍然笃信王阳明之学,并且身体力行,在南京任职时他就号召创立了规模宏大的阳明祠,并且还没辞官之前,就经常在各地的阳明祠内讲述王阳明的学说。
事实上原本历史之中即使没有王文龙的出现,周汝登的学术研究也会转向考据学方向,在原时空的历史地位上他属于泰州学派承上启下的人物,上乘阳明心学,下起就是黄宗羲等后学。 周汝登有这样的思想,看到王文龙的《训诂学方法论》自然是对之推崇至极。
陈元藻点头说道:“《训诂学方法论》之中的确有许多前人未拓展开的研究方法,若是能够推行,该能改变儒家风气。”
“我这趟去南京准备在阳明祠讲学,”周汝登说道:“我已决心要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我门中的弟子。”
周汝登一生之中致力于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早在万历十五年就与朋友创办了鹿山书院,当官之时经常抽时间去老家岩苍的石壁草堂讲学,自己辞官之后回到家乡又创办海门书院,门中弟子云集,时人号称“一代儒宗,四方山斗”。
别看周汝登出行简朴,其实他在浙江一代文坛中的影响力相当大,他要帮助传播的学问,必然得到一众门人弟子的鼓吹。
陈元藻点头说道:“若是如此,我也可在日后的教学之中推行这样思想,多教出一些有能为的儒生来。”
周汝登好奇道:“小友是个坐馆的先生?”
陈元藻笑着说:“学生是个举人,今年刚补了西安埔城县县教谕的缺。”
“你是县教谕?”周汝登万分惊讶,“既是去上任,怎么一个随从也不带?”
陈元藻道:“我的钱都拿去活动了,家中穷苦,本就养不起仆人。”他拍拍自己手中的新书说,“原本我身上钱款够我一路去到山东,只不过买下了这套书,想来又要在南京卖上几天画才能继续北上了。”
周汝登听的哭笑不得,虽然县教谕是无品级的官员,但毕竟不是小吏,一般能跑到这样职位的人哪怕家中穷苦,出门上任怎么也要带上一两个仆人冲面子,他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就这么光脚板走到外地去上任教谕的。
周汝登主动说道:“我同你相谈甚欢,到南京便先到阳明祠中居住如何,无非是多一双碗筷的事情。”
陈元藻高兴道:“如此甚好,不过小子不敢无功受禄,不如海门先生从我这儿挑一幅画去?”
陈元藻打开包袱周汝登才看到他那包里全都是没有装裱的字画一卷一卷的,看着挺鼓囊其实都是纸,怪不得这家伙刚才把包袱丢在一边毫不在意。
看看陈元藻的话,周汝登倒是暗暗点头,陈元藻年纪不大,可是这一笔山水画着实不错,颇得元人王蒙的旨趣。
就在两人聊天的时候,《训诂学方法论》已经在江南传播开了。
周汝登来到南京和陈元藻一起到阳明祠中住下,接着却没有去讲学而是马上开始写文章。他来南京本来就是为了传道的,现在《训诂学方法论》在江南引起讨论,其中的不少内容正合周汝登的传道思想。
他落笔飞快,仅用几天时间便将自己对于此书的想法写成了一篇《当世儒学之改新》,利用他的名声,很轻易便将这文章发到了南京的一家报纸上,文中写道:
“《训诂学方法论》之书,虽读之艰涩,一时或有不通之处,然此亦乃其独异之所在也。
此书不求中贯之气脉,亦不究经史之典故,唯以朴拙之文字,阐训诂之秘,吾以为所载内容诚为真学问,既为真学问,非费心血不能通也……
二三子讥此书无文采,吾欲告之曰:花团锦簇,雅非真学!
即便撇却外饰,单论思想,《训诂学方法论》亦可谓不朽之作。此书虽言小学之法,内容纷繁,然于纷繁之中,作者之真意隐然可见……
今人皆言作学问要脱理学之束缚,又以为心学颇为可轻,论及李卓吾则毁誉参半,百家皆不可入眼,则学问之道何所归乎?王建阳此时写就《训诂学方法论》则为新途之指南……
人或比王建阳于宋之王圣美,以为皆小学之巨擘,然笔者以为此真乃小觑王建阳之志也。《训诂学方法论》之作,意在指导一世,涤荡乾坤,以实学抵抗虚学,若人人都作此等艰深实在之学问,则所谓空谈心性之批评,又于何处发端?
试问今之学者,欲把握学问之方向,不读王建阳,不读《训诂学方法论》,岂可得乎?”
(本章完)
,后来即使考中进士身在官场,却仍然笃信王阳明之学,并且身体力行,在南京任职时他就号召创立了规模宏大的阳明祠,并且还没辞官之前,就经常在各地的阳明祠内讲述王阳明的学说。
事实上原本历史之中即使没有王文龙的出现,周汝登的学术研究也会转向考据学方向,在原时空的历史地位上他属于泰州学派承上启下的人物,上乘阳明心学,下起就是黄宗羲等后学。 周汝登有这样的思想,看到王文龙的《训诂学方法论》自然是对之推崇至极。
陈元藻点头说道:“《训诂学方法论》之中的确有许多前人未拓展开的研究方法,若是能够推行,该能改变儒家风气。”
“我这趟去南京准备在阳明祠讲学,”周汝登说道:“我已决心要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我门中的弟子。”
周汝登一生之中致力于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早在万历十五年就与朋友创办了鹿山书院,当官之时经常抽时间去老家岩苍的石壁草堂讲学,自己辞官之后回到家乡又创办海门书院,门中弟子云集,时人号称“一代儒宗,四方山斗”。
别看周汝登出行简朴,其实他在浙江一代文坛中的影响力相当大,他要帮助传播的学问,必然得到一众门人弟子的鼓吹。
陈元藻点头说道:“若是如此,我也可在日后的教学之中推行这样思想,多教出一些有能为的儒生来。”
周汝登好奇道:“小友是个坐馆的先生?”
陈元藻笑着说:“学生是个举人,今年刚补了西安埔城县县教谕的缺。”
“你是县教谕?”周汝登万分惊讶,“既是去上任,怎么一个随从也不带?”
陈元藻道:“我的钱都拿去活动了,家中穷苦,本就养不起仆人。”他拍拍自己手中的新书说,“原本我身上钱款够我一路去到山东,只不过买下了这套书,想来又要在南京卖上几天画才能继续北上了。”
周汝登听的哭笑不得,虽然县教谕是无品级的官员,但毕竟不是小吏,一般能跑到这样职位的人哪怕家中穷苦,出门上任怎么也要带上一两个仆人冲面子,他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就这么光脚板走到外地去上任教谕的。
周汝登主动说道:“我同你相谈甚欢,到南京便先到阳明祠中居住如何,无非是多一双碗筷的事情。”
陈元藻高兴道:“如此甚好,不过小子不敢无功受禄,不如海门先生从我这儿挑一幅画去?”
陈元藻打开包袱周汝登才看到他那包里全都是没有装裱的字画一卷一卷的,看着挺鼓囊其实都是纸,怪不得这家伙刚才把包袱丢在一边毫不在意。
看看陈元藻的话,周汝登倒是暗暗点头,陈元藻年纪不大,可是这一笔山水画着实不错,颇得元人王蒙的旨趣。
就在两人聊天的时候,《训诂学方法论》已经在江南传播开了。
周汝登来到南京和陈元藻一起到阳明祠中住下,接着却没有去讲学而是马上开始写文章。他来南京本来就是为了传道的,现在《训诂学方法论》在江南引起讨论,其中的不少内容正合周汝登的传道思想。
他落笔飞快,仅用几天时间便将自己对于此书的想法写成了一篇《当世儒学之改新》,利用他的名声,很轻易便将这文章发到了南京的一家报纸上,文中写道:
“《训诂学方法论》之书,虽读之艰涩,一时或有不通之处,然此亦乃其独异之所在也。
此书不求中贯之气脉,亦不究经史之典故,唯以朴拙之文字,阐训诂之秘,吾以为所载内容诚为真学问,既为真学问,非费心血不能通也……
二三子讥此书无文采,吾欲告之曰:花团锦簇,雅非真学!
即便撇却外饰,单论思想,《训诂学方法论》亦可谓不朽之作。此书虽言小学之法,内容纷繁,然于纷繁之中,作者之真意隐然可见……
今人皆言作学问要脱理学之束缚,又以为心学颇为可轻,论及李卓吾则毁誉参半,百家皆不可入眼,则学问之道何所归乎?王建阳此时写就《训诂学方法论》则为新途之指南……
人或比王建阳于宋之王圣美,以为皆小学之巨擘,然笔者以为此真乃小觑王建阳之志也。《训诂学方法论》之作,意在指导一世,涤荡乾坤,以实学抵抗虚学,若人人都作此等艰深实在之学问,则所谓空谈心性之批评,又于何处发端?
试问今之学者,欲把握学问之方向,不读王建阳,不读《训诂学方法论》,岂可得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