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崇祯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江西分宜是个风景如画的小县,人口不足三万,山多地少,是一个典型的下县。
由于地处山区,想要大力发展农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文官集团又向来轻商,所以分宜多少年来经济相当落后。知县也基本是会试榜尾,在朝堂上没有关系的同进士担任,来此意味着仕途前景十分的暗淡。
分宜在嘉靖朝时出过一个至今本地人都引以为荣的名人----严嵩严惟中。这位在嘉靖朝担任首辅长达二十几年的大人物,结局却是相当悲惨。被次辅徐阶打到后流原籍监视居住,后在某些人的刻意嘱咐下,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生生冻饿而死。
最讽刺的是,在众人口中的堂堂奸相,最后抄家仅得银三万余两,而以清廉著称的徐阶,在老家松江府就有几十万亩的良田。按当时市价四两银子一亩计算的话,徐矮子也已经是等于几十个严惟中了。
也是受到严嵩的拖累,自打他被定性为奸臣之后,分宜便一直不受朝臣的待见,在严嵩执政时还算不错的分宜逐渐衰败下来,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
在城中心县衙东北角的一个院落里,任职分宜县教谕已近三年的宋应星,正在屋内的一张破旧的书桌上奋笔疾书。
年已五旬的宋应星两鬓已现斑白之色,黧黑的脸色配上平淡无奇的无关,使他看起来不像一名文人,倒是更像一名老农。
自从万历四十三年以江西第三的名次高中举人后,他和兄长宋应升先后五次赴京咱家会试,但两人最终都是名落孙山,从此两人遂绝了科举之念,改为一人出仕为官,一人回家服侍年已七旬的老母。
崇祯四年宋应星老母去世,三年后服丧期满,家境窘迫的宋应星,才在离家乡不远的分宜寻到这么个不入流的职官位子,好歹能有份微薄的俸禄养家。
时已近午,已经动笔两个时辰的宋应星才停下写作。将毛笔搁在笔架上后,用手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心中感叹:不服老不行,毕竟是五旬的老人了,写文章时间一久,眼前的文字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他拿起刚刚书写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检视一遍,以防有错漏之处。
片刻之后验看完毕,宋应星满意的点点头,轻轻的呵气将墨迹吹干,然后将这篇新作归拢到厚厚的一摞文稿中。
终于写完了。
耗时两年,费尽自己无数心力的书稿今天正式完结,自己总算是完成了圣人所言的三不朽中的一件---立言,也算是没有白读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了。
回想两年来写书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宋应星暗自叹了口气。
因为手中并无多余的银钱,除了购买必要的文房四宝以外,书中许多物品的制作过程无法加以验证。虽然流程看似顺畅,但结果却无从得知。
例如文稿中有一篇名为甘嗜的短文,记录的是如何种植甘蔗,收获后如何制成蔗糖的方法。
这是他与在肇庆府恩平县担任知县的兄长应升书信往来中听到的,可具体如何操作才能制出蔗糖,只有亲自实践过方才得知结果。
至于他想与有相同爱好的友人辩论书中所记的真伪,可是却没有类似的场馆实物来实施。
要是如扬州盐商那般豪富该多好啊,手中就可以有大量的银钱供自己支配。到时寻一处地方,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场院,把书中所记各种事物全部验证一番,以便使得后人少走许多弯路,让农家学成一项小技便足以养家,全天下将会有多少贫苦人家从中受益,那该是多么好的一种景象。
不管怎样,自己都要将此书刊印天下,让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士利用手中资源去实践、去改正、去创新。
这才是立言的本质,而不只是为了扬名方才立言。
他从心里鄙弃那些只知其味而不知其源的纨绔子弟,以及那些终日埋首经中的酸腐文士。
难道这些人不知道其日常所用,均是通过农人匠户的各种劳作而产生出来的吗?
其所食所穿所用,哪一件是看书后凭空出来的?不都是被他们视若粪土的贱民用血汗制造而成吗?
那些内阁重臣、府县主官口口声声悯农惜农,可有哪一个是真正把农户放在心中的?
除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官府税赋,就是底层胥吏的盘剥勒索,个个如同敲骨吸髓的恶鬼一般。其种种所为,哪一点像是爱民如子的样子?难道圣贤们在书中就是如此教导他们的?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忽然一阵雷鸣声从腹中传出,打断了宋应星思考。
县衙有供应简单的饭食,虽然难得见到荤腥,但米饭倒是可以管饱。
妻子留在家中照顾老母,宋应星是孤身一人来到分宜。
因为并无多余的银钱雇请仆从婢女,这两年宋应星都是一个人熬过来的。
这些对于习惯了清贫的他来讲,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他现在考虑的是去哪里寻求银钱,把他的文稿刊印出来。
兄长应升的薪资大部分也要寄回家中,以供养老母和几个在家务农的兄弟。
家中兄弟四人,除了他和大哥应升在外为官,二哥和四弟都在奉新老家操持田地,两人家中... -->>
江西分宜是个风景如画的小县,人口不足三万,山多地少,是一个典型的下县。
由于地处山区,想要大力发展农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文官集团又向来轻商,所以分宜多少年来经济相当落后。知县也基本是会试榜尾,在朝堂上没有关系的同进士担任,来此意味着仕途前景十分的暗淡。
分宜在嘉靖朝时出过一个至今本地人都引以为荣的名人----严嵩严惟中。这位在嘉靖朝担任首辅长达二十几年的大人物,结局却是相当悲惨。被次辅徐阶打到后流原籍监视居住,后在某些人的刻意嘱咐下,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生生冻饿而死。
最讽刺的是,在众人口中的堂堂奸相,最后抄家仅得银三万余两,而以清廉著称的徐阶,在老家松江府就有几十万亩的良田。按当时市价四两银子一亩计算的话,徐矮子也已经是等于几十个严惟中了。
也是受到严嵩的拖累,自打他被定性为奸臣之后,分宜便一直不受朝臣的待见,在严嵩执政时还算不错的分宜逐渐衰败下来,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
在城中心县衙东北角的一个院落里,任职分宜县教谕已近三年的宋应星,正在屋内的一张破旧的书桌上奋笔疾书。
年已五旬的宋应星两鬓已现斑白之色,黧黑的脸色配上平淡无奇的无关,使他看起来不像一名文人,倒是更像一名老农。
自从万历四十三年以江西第三的名次高中举人后,他和兄长宋应升先后五次赴京咱家会试,但两人最终都是名落孙山,从此两人遂绝了科举之念,改为一人出仕为官,一人回家服侍年已七旬的老母。
崇祯四年宋应星老母去世,三年后服丧期满,家境窘迫的宋应星,才在离家乡不远的分宜寻到这么个不入流的职官位子,好歹能有份微薄的俸禄养家。
时已近午,已经动笔两个时辰的宋应星才停下写作。将毛笔搁在笔架上后,用手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心中感叹:不服老不行,毕竟是五旬的老人了,写文章时间一久,眼前的文字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他拿起刚刚书写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检视一遍,以防有错漏之处。
片刻之后验看完毕,宋应星满意的点点头,轻轻的呵气将墨迹吹干,然后将这篇新作归拢到厚厚的一摞文稿中。
终于写完了。
耗时两年,费尽自己无数心力的书稿今天正式完结,自己总算是完成了圣人所言的三不朽中的一件---立言,也算是没有白读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了。
回想两年来写书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宋应星暗自叹了口气。
因为手中并无多余的银钱,除了购买必要的文房四宝以外,书中许多物品的制作过程无法加以验证。虽然流程看似顺畅,但结果却无从得知。
例如文稿中有一篇名为甘嗜的短文,记录的是如何种植甘蔗,收获后如何制成蔗糖的方法。
这是他与在肇庆府恩平县担任知县的兄长应升书信往来中听到的,可具体如何操作才能制出蔗糖,只有亲自实践过方才得知结果。
至于他想与有相同爱好的友人辩论书中所记的真伪,可是却没有类似的场馆实物来实施。
要是如扬州盐商那般豪富该多好啊,手中就可以有大量的银钱供自己支配。到时寻一处地方,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场院,把书中所记各种事物全部验证一番,以便使得后人少走许多弯路,让农家学成一项小技便足以养家,全天下将会有多少贫苦人家从中受益,那该是多么好的一种景象。
不管怎样,自己都要将此书刊印天下,让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士利用手中资源去实践、去改正、去创新。
这才是立言的本质,而不只是为了扬名方才立言。
他从心里鄙弃那些只知其味而不知其源的纨绔子弟,以及那些终日埋首经中的酸腐文士。
难道这些人不知道其日常所用,均是通过农人匠户的各种劳作而产生出来的吗?
其所食所穿所用,哪一件是看书后凭空出来的?不都是被他们视若粪土的贱民用血汗制造而成吗?
那些内阁重臣、府县主官口口声声悯农惜农,可有哪一个是真正把农户放在心中的?
除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官府税赋,就是底层胥吏的盘剥勒索,个个如同敲骨吸髓的恶鬼一般。其种种所为,哪一点像是爱民如子的样子?难道圣贤们在书中就是如此教导他们的?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忽然一阵雷鸣声从腹中传出,打断了宋应星思考。
县衙有供应简单的饭食,虽然难得见到荤腥,但米饭倒是可以管饱。
妻子留在家中照顾老母,宋应星是孤身一人来到分宜。
因为并无多余的银钱雇请仆从婢女,这两年宋应星都是一个人熬过来的。
这些对于习惯了清贫的他来讲,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他现在考虑的是去哪里寻求银钱,把他的文稿刊印出来。
兄长应升的薪资大部分也要寄回家中,以供养老母和几个在家务农的兄弟。
家中兄弟四人,除了他和大哥应升在外为官,二哥和四弟都在奉新老家操持田地,两人家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