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重生之红星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几个军人在自己的地边瞎捣鼓。他知道,这可能是八路军的官在看麦子的长势,也不惊扰他们,把粪桶放下,一瓢一瓢地舀粪浇在麦垄上。
一担粪浇完了,见几个八路军还在地里没走,老农就觉得奇怪,难道这些八路军想在这麦地里挖战壕打仗?
正常情况下,那个时候的农民见了军人都是躲不及。不过这八路军可不是外人,他们对乡亲们好着呢!所以,老农也不害怕,走过来想仔细看看几个八路军到底在干什么。
见老农过来,罗荣桓亲切地说:“老哥,你看今年的麦子长势怎么样?”
老农接口就说“好着哩!”
罗荣桓又问正常年景一亩能打多少斤?
老农说这地好,上肥料足的话能打二、三百斤。
刘一民此时正在想着他那个时代这徂徕山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春暖花开的时候,红男绿女,游人众多,那是一种多么令人渴望的生活。正在畅想,就听见了罗荣桓和老农的对话,思绪也就拉了回来。
摇摇头,心里暗暗骂了一句该死的穿越,就走到罗荣桓跟前,听他和老农对话。
罗荣桓是我军政治工作代表人物,和老农一交谈,自然是越谈越深、越谈越亲切。一会儿功夫就谈到了地租重不重、能吃饱饭不能等问题。
刘一民听了一会儿,就插话问老农:“老乡,你家有几头牛。”
老农摇摇头:“我家是租种的地,牛也是东家的。”
刘一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只占整个作物种植面积的46%,由于小麦价格高,面粉口感好,是富人的消费品,穷人是吃不起麦子面粉的。因此,大部分农民认为吃小麦面粉不如吃杂粮顶饥,而且小麦可以换钱,都把麦子作为经济作物看待。这麦秸喂牛是好饲料,但骡马和猪、羊都不吃麦秸。只要一问他家有几头牛,就把他种了多少亩小麦、日子富裕不富裕问清楚了。可惜这老农是家佃户,没有地也没有牛。
刘一民想起后世的套作法,就对老农说:“老乡,我有个想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现在正是种玉米的时候,这玉米产量高,耐旱涝,玉米面比高粱好吃、好消化,而且玉米秸秆是牛、骡、马的好饲料,我们多种点玉米行不行?”
那老农说:“听说胶东人种玉蜀黍,还种红薯,都说产量高。我们这里主要种小麦、花生、高粱和谷子。玉蜀黍也有人种,不过种的很少,吃个稀罕。”
刘一民又问老农他们是一年两熟还是两年三熟,搞不搞套耕?
不说老农了,罗荣桓和黎玉都不知道刘一民怎么会知道这些农业名词,都瞪着眼听老农回答。
那老农说,河边的好地一般两年三熟,山地一般都是一年一熟。前两年国民政府曾派人来指导一年两熟,都被东家拒绝了,说是地需要休养。
刘一民找了根小棍子,比划着对老农说:“老乡,我给你说,一年两熟很简单,就是小麦收了后直接种豆子,地都不用犁。也可以把地梨了后种晚玉米。秋收后再直接种小麦。你们这里虽然是山区,但气候好,一年两熟没有问题。另外,你看,这麦垄这么宽,我们要是在这行距之间点上玉米种子。等麦熟的时候,玉米也长起来了,割了麦,这地里就成了玉米田,相当于专门用这块地种早玉米,这样实现一年两熟,由于是早玉米,玉米的产量还高。”
那老农想了半天,才说:“我没种过,可我琢磨你说的办法兴许能成。”
刘一民心里好笑,要不行我说它干么啊?就趁热打铁,说道:“老乡,要不然我们试试。如果能行,到秋天收获后你多交点军粮,支援我们打鬼子。要是不行,我赔你钱。我在这里不走的,秋天我再来看。”
老农从腰带上取下烟袋,装了一锅烟,点着吸完,才说:“你是八路军,是打鬼子的队伍。我虽然不识字,但也能分清好人坏人。我琢磨你是为我好。成,我老汉就跟着你试验一把。就是干不好也不要紧,本来地闲着也是闲着。”
刘一民看了看墒情,把株距告诉老农,就让老农尽快找种子,趁墒播种。
离开老农,刘一民对黎玉说山东老百姓朴实勤劳,土地也肥沃,要给各地、各工作队下任务,根据地要迅速推广种玉米、红薯等高产耐旱作物,改善耕作模式,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等机械厂建起来后,首先要研制缝纫机、磨面机、榨油机等民生类机械,减少后勤物资生产的工作量,还要研制新式耧、犁等农业工具。
黎玉不知道刘一民肚子里到底都有什么东西,看了一眼罗荣桓,见政委不发一言,就大着胆子说:“一号,你说的这些东西,我听说国外有,天津、上海可能也有卖的。但我们这里没有。就是想生产也生产不出来。”
刘一民笑笑,回答说:“只要有了机械厂,这些东西都不成问题。你回去后,要想法多找一些农业方面的专家,先集中力量在各根据地推广一年两熟。至于我说的机械问题,你不用发愁,慢慢来。”
三个人带着警卫战士边说边走,准备返回驻地。
快到村边的时候,看见赵小曼俏生生地站在路边。
罗荣桓笑呵呵地问:“赵小曼同志,来了为什么不到师部去?我正想听听你的工作开展情况。”
赵小曼敬礼后说:“报告政委,我就是来向首长们汇报工作的。我们准备办一个文学刊物,还想办鲁艺分校,文工团也筹建的差不多了,可以演出了。现在想请政委给我们的刊物题名。”
罗荣桓扫了刘一民一眼,见他在站在一边笑眯眯地不说话,就说:“走吧,先谈工作,题名的事情还是请师长题,他的字比我的好多了。”
赵小曼跟着罗荣桓走后,刘一民让黎玉先回去,吩咐李小帅去把马牵来,他要去野战医院看看。
到野战医院后,直接就去看伤员,这一看,就是一上午。
回到师部,想着吴征不知道找没找到建后方基地的地方,野战医院必须得安置下来了,重伤员需要一个相对平静的养伤环境,不能老是这样跟着转移。正要让人查询有无吴征的电报,赵小曼就来了。
好久不见赵小曼了,刘一民心里头也想知道知道她的工作情况,就让赵小曼简单汇报了文联的筹建情况。
听完后,刘一民又询问了罗荣桓对文联工作提的要求,然后告诉赵小曼,想办文学刊物的想法很好,《大众日报》马上就要创刊了,文联的刊物要抓紧,要通过刊物团结凝聚山东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作家。一个好作品能引导和鼓舞许多人走上革命道路。
赵小曼请刘一民给刊物题名。
刘一民想了想,在桌上取出笔墨,题写了“人民文学”、“山东文艺”、“齐鲁画报”,然后又写了“鲁艺山东分校”、“山东抗日民主政府文学艺术联合会”,待字迹干后,折叠起来,交给赵小曼。
字写好了,工作也谈完了,赵小曼没有要走的意思,坐在凳子上看着刘一民。
刘一民知道再有一会儿这丫头就会有新的要求了,赶紧说要下部队,有什么事情回头再说。
赵小曼见刘一民想躲,就说:“你不用找理由躲我,你是首长,考虑的事情多,我有事也不敢麻烦你。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文工团应该尽快成立,给战士们和老乡们演出。这文工团成立后,我想带着文工团到各根据地去巡回演出,离你远远的,省得你烦。”
刘一民一听,知道这丫头还是情根深种,出去走走也好。就是这安全问题不好办,万一遇上日军就惨了。想了想说:“去演出可以,不过不要单独行动。我和罗政委下部队的时候带上你们就是了。”
赵小曼一听,马上就高兴了,喜盈盈地敬了个礼,告辞了。
考虑到台儿庄大捷后日军马上就要调动大军围攻徐州,这徂徕山区距离泰安和津浦线太近,山东局机关和军区机关在这里太不安全,刘一民就下令两大机关向蒙阴转移,让罗荣桓、曾中生、郭洪涛、朱瑞、黎玉率领机关先行出发,进入蒙山深处,与吴征率领的后勤司令部汇合,在那里举办干部训练班,创办《大众日报》和宣传文化团体,发展山东根据地的军工和经济体系。自己和蔡中带着警卫一营随泰安支队暂时留在徂徕山区,等主席回电。
几个军人在自己的地边瞎捣鼓。他知道,这可能是八路军的官在看麦子的长势,也不惊扰他们,把粪桶放下,一瓢一瓢地舀粪浇在麦垄上。
一担粪浇完了,见几个八路军还在地里没走,老农就觉得奇怪,难道这些八路军想在这麦地里挖战壕打仗?
正常情况下,那个时候的农民见了军人都是躲不及。不过这八路军可不是外人,他们对乡亲们好着呢!所以,老农也不害怕,走过来想仔细看看几个八路军到底在干什么。
见老农过来,罗荣桓亲切地说:“老哥,你看今年的麦子长势怎么样?”
老农接口就说“好着哩!”
罗荣桓又问正常年景一亩能打多少斤?
老农说这地好,上肥料足的话能打二、三百斤。
刘一民此时正在想着他那个时代这徂徕山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春暖花开的时候,红男绿女,游人众多,那是一种多么令人渴望的生活。正在畅想,就听见了罗荣桓和老农的对话,思绪也就拉了回来。
摇摇头,心里暗暗骂了一句该死的穿越,就走到罗荣桓跟前,听他和老农对话。
罗荣桓是我军政治工作代表人物,和老农一交谈,自然是越谈越深、越谈越亲切。一会儿功夫就谈到了地租重不重、能吃饱饭不能等问题。
刘一民听了一会儿,就插话问老农:“老乡,你家有几头牛。”
老农摇摇头:“我家是租种的地,牛也是东家的。”
刘一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只占整个作物种植面积的46%,由于小麦价格高,面粉口感好,是富人的消费品,穷人是吃不起麦子面粉的。因此,大部分农民认为吃小麦面粉不如吃杂粮顶饥,而且小麦可以换钱,都把麦子作为经济作物看待。这麦秸喂牛是好饲料,但骡马和猪、羊都不吃麦秸。只要一问他家有几头牛,就把他种了多少亩小麦、日子富裕不富裕问清楚了。可惜这老农是家佃户,没有地也没有牛。
刘一民想起后世的套作法,就对老农说:“老乡,我有个想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现在正是种玉米的时候,这玉米产量高,耐旱涝,玉米面比高粱好吃、好消化,而且玉米秸秆是牛、骡、马的好饲料,我们多种点玉米行不行?”
那老农说:“听说胶东人种玉蜀黍,还种红薯,都说产量高。我们这里主要种小麦、花生、高粱和谷子。玉蜀黍也有人种,不过种的很少,吃个稀罕。”
刘一民又问老农他们是一年两熟还是两年三熟,搞不搞套耕?
不说老农了,罗荣桓和黎玉都不知道刘一民怎么会知道这些农业名词,都瞪着眼听老农回答。
那老农说,河边的好地一般两年三熟,山地一般都是一年一熟。前两年国民政府曾派人来指导一年两熟,都被东家拒绝了,说是地需要休养。
刘一民找了根小棍子,比划着对老农说:“老乡,我给你说,一年两熟很简单,就是小麦收了后直接种豆子,地都不用犁。也可以把地梨了后种晚玉米。秋收后再直接种小麦。你们这里虽然是山区,但气候好,一年两熟没有问题。另外,你看,这麦垄这么宽,我们要是在这行距之间点上玉米种子。等麦熟的时候,玉米也长起来了,割了麦,这地里就成了玉米田,相当于专门用这块地种早玉米,这样实现一年两熟,由于是早玉米,玉米的产量还高。”
那老农想了半天,才说:“我没种过,可我琢磨你说的办法兴许能成。”
刘一民心里好笑,要不行我说它干么啊?就趁热打铁,说道:“老乡,要不然我们试试。如果能行,到秋天收获后你多交点军粮,支援我们打鬼子。要是不行,我赔你钱。我在这里不走的,秋天我再来看。”
老农从腰带上取下烟袋,装了一锅烟,点着吸完,才说:“你是八路军,是打鬼子的队伍。我虽然不识字,但也能分清好人坏人。我琢磨你是为我好。成,我老汉就跟着你试验一把。就是干不好也不要紧,本来地闲着也是闲着。”
刘一民看了看墒情,把株距告诉老农,就让老农尽快找种子,趁墒播种。
离开老农,刘一民对黎玉说山东老百姓朴实勤劳,土地也肥沃,要给各地、各工作队下任务,根据地要迅速推广种玉米、红薯等高产耐旱作物,改善耕作模式,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等机械厂建起来后,首先要研制缝纫机、磨面机、榨油机等民生类机械,减少后勤物资生产的工作量,还要研制新式耧、犁等农业工具。
黎玉不知道刘一民肚子里到底都有什么东西,看了一眼罗荣桓,见政委不发一言,就大着胆子说:“一号,你说的这些东西,我听说国外有,天津、上海可能也有卖的。但我们这里没有。就是想生产也生产不出来。”
刘一民笑笑,回答说:“只要有了机械厂,这些东西都不成问题。你回去后,要想法多找一些农业方面的专家,先集中力量在各根据地推广一年两熟。至于我说的机械问题,你不用发愁,慢慢来。”
三个人带着警卫战士边说边走,准备返回驻地。
快到村边的时候,看见赵小曼俏生生地站在路边。
罗荣桓笑呵呵地问:“赵小曼同志,来了为什么不到师部去?我正想听听你的工作开展情况。”
赵小曼敬礼后说:“报告政委,我就是来向首长们汇报工作的。我们准备办一个文学刊物,还想办鲁艺分校,文工团也筹建的差不多了,可以演出了。现在想请政委给我们的刊物题名。”
罗荣桓扫了刘一民一眼,见他在站在一边笑眯眯地不说话,就说:“走吧,先谈工作,题名的事情还是请师长题,他的字比我的好多了。”
赵小曼跟着罗荣桓走后,刘一民让黎玉先回去,吩咐李小帅去把马牵来,他要去野战医院看看。
到野战医院后,直接就去看伤员,这一看,就是一上午。
回到师部,想着吴征不知道找没找到建后方基地的地方,野战医院必须得安置下来了,重伤员需要一个相对平静的养伤环境,不能老是这样跟着转移。正要让人查询有无吴征的电报,赵小曼就来了。
好久不见赵小曼了,刘一民心里头也想知道知道她的工作情况,就让赵小曼简单汇报了文联的筹建情况。
听完后,刘一民又询问了罗荣桓对文联工作提的要求,然后告诉赵小曼,想办文学刊物的想法很好,《大众日报》马上就要创刊了,文联的刊物要抓紧,要通过刊物团结凝聚山东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作家。一个好作品能引导和鼓舞许多人走上革命道路。
赵小曼请刘一民给刊物题名。
刘一民想了想,在桌上取出笔墨,题写了“人民文学”、“山东文艺”、“齐鲁画报”,然后又写了“鲁艺山东分校”、“山东抗日民主政府文学艺术联合会”,待字迹干后,折叠起来,交给赵小曼。
字写好了,工作也谈完了,赵小曼没有要走的意思,坐在凳子上看着刘一民。
刘一民知道再有一会儿这丫头就会有新的要求了,赶紧说要下部队,有什么事情回头再说。
赵小曼见刘一民想躲,就说:“你不用找理由躲我,你是首长,考虑的事情多,我有事也不敢麻烦你。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文工团应该尽快成立,给战士们和老乡们演出。这文工团成立后,我想带着文工团到各根据地去巡回演出,离你远远的,省得你烦。”
刘一民一听,知道这丫头还是情根深种,出去走走也好。就是这安全问题不好办,万一遇上日军就惨了。想了想说:“去演出可以,不过不要单独行动。我和罗政委下部队的时候带上你们就是了。”
赵小曼一听,马上就高兴了,喜盈盈地敬了个礼,告辞了。
考虑到台儿庄大捷后日军马上就要调动大军围攻徐州,这徂徕山区距离泰安和津浦线太近,山东局机关和军区机关在这里太不安全,刘一民就下令两大机关向蒙阴转移,让罗荣桓、曾中生、郭洪涛、朱瑞、黎玉率领机关先行出发,进入蒙山深处,与吴征率领的后勤司令部汇合,在那里举办干部训练班,创办《大众日报》和宣传文化团体,发展山东根据地的军工和经济体系。自己和蔡中带着警卫一营随泰安支队暂时留在徂徕山区,等主席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