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重生之商海惊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八百二十三章花旗银行大危机
花旗银行家大业大,但相比美国其他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不仅所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规模大得多,而且其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其他传统商业银行难望其项背的。吞噬小说 www.tsxsw.com作为商业银行,花旗银行曾是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第二大交易商,拥有资产组合价值最高达36万多亿美元!
花旗银行可以说是美国银行业打破传统银行和投行界限后,综合化经营的典型代表。客观来说,综合化经营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战略能否得到自身核心能力的支撑。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确实大大拓宽了银行生存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银行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了银行风险的范围和性质。包括组织结构复杂化和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利益冲突、金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会计制度和行业适用监管制度差异带来的信息披露风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风险传递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而最关键的是像花旗这样传统银行由于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过于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市场,使许多本已转移的信贷风险再次循环回归,最终银行承担了过度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大多脱胎于传统商业银行,其传统的内控机制是难以有效管理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证券投资业务,尤其是表外证券投资业务,有可能成为拖垮银行的“黑洞”。
花旗银行走到今天将要破产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998年美国拆除了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风险隔离,花旗银行90年代后一改此前主要在自身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领域进行并购扩张的做法,大举进入到自己比较陌生的领域———投资银行领域。2006年,花旗集团通过建立spe实体而交易的各种证券化产品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14,如mbs、cdo、clo、cds等等,花旗银行通过长期证券化过程,本来试图把相当部分的信贷风险转移到外部,没想到却事与愿违。
花旗银行本身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又在从事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等业务,以及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和相关信用支持业务,过于庞杂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使得它内部管控机构都没有发现,此前认为转移出去的信贷风险,其实又悄悄的通过资本及衍生品市场业务再次循环回归到了银行内部另一个部门。
花旗银行还是一二级市场的主要交易商,许多其他银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所蕴藏的风险也集中到了花旗银行身上,多重危机爆发,使花旗银行在劫难逃。花旗集团在快速扩张的1999~2003年,年均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囊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全能和全球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规模从2000亿美元左右一跃到了2万亿美元的巨无霸,翻了10多倍,但也引发了一个致命问题,这些帐表外资产哪怕遭受10的损失,花旗银行也将资不抵债。
结果金融海啸一至,花旗银行忙着出售手中的大量次贷资产,可是没想到没有及时关闭的金融衍生品部门还在继续制造更多的有毒资产,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最后没人敢再投钱让它继续补下去。花旗银行这才发现它的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都化为泡影,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损失。花旗银行原有资产2万多亿美元,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亿多个客户账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金融帝国,可一夜之间就“玩”到了不接受外部救助就将一文不值的这个地步,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杨星带领海外抄底团低价收购花旗资产时,就详细分析了花旗银行的危机成因,还特别提醒国内金融监管部门注意这种风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全部都是“混业”经营,在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上先天不足,很多时候难以清楚认识其中的风险,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管理。
现在国家推出的4万亿救市资金中,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发放,而许多基建项目中,地方政府也要拿出资金配合中央下拨资金,而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利,就变相成立了许多担保融资公从银行贷款出来运作。由于国内银行大部分政企职能没有完全分开,无法拒绝地方政府的指示,因此许多贷款评估和投放目标都不符合经济规律。
这样的贷款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 -->>
第八百二十三章花旗银行大危机
花旗银行家大业大,但相比美国其他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不仅所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规模大得多,而且其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其他传统商业银行难望其项背的。吞噬小说 www.tsxsw.com作为商业银行,花旗银行曾是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第二大交易商,拥有资产组合价值最高达36万多亿美元!
花旗银行可以说是美国银行业打破传统银行和投行界限后,综合化经营的典型代表。客观来说,综合化经营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战略能否得到自身核心能力的支撑。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确实大大拓宽了银行生存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银行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了银行风险的范围和性质。包括组织结构复杂化和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利益冲突、金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会计制度和行业适用监管制度差异带来的信息披露风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风险传递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而最关键的是像花旗这样传统银行由于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过于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市场,使许多本已转移的信贷风险再次循环回归,最终银行承担了过度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大多脱胎于传统商业银行,其传统的内控机制是难以有效管理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证券投资业务,尤其是表外证券投资业务,有可能成为拖垮银行的“黑洞”。
花旗银行走到今天将要破产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998年美国拆除了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风险隔离,花旗银行90年代后一改此前主要在自身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领域进行并购扩张的做法,大举进入到自己比较陌生的领域———投资银行领域。2006年,花旗集团通过建立spe实体而交易的各种证券化产品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14,如mbs、cdo、clo、cds等等,花旗银行通过长期证券化过程,本来试图把相当部分的信贷风险转移到外部,没想到却事与愿违。
花旗银行本身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又在从事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等业务,以及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和相关信用支持业务,过于庞杂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使得它内部管控机构都没有发现,此前认为转移出去的信贷风险,其实又悄悄的通过资本及衍生品市场业务再次循环回归到了银行内部另一个部门。
花旗银行还是一二级市场的主要交易商,许多其他银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所蕴藏的风险也集中到了花旗银行身上,多重危机爆发,使花旗银行在劫难逃。花旗集团在快速扩张的1999~2003年,年均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囊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全能和全球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规模从2000亿美元左右一跃到了2万亿美元的巨无霸,翻了10多倍,但也引发了一个致命问题,这些帐表外资产哪怕遭受10的损失,花旗银行也将资不抵债。
结果金融海啸一至,花旗银行忙着出售手中的大量次贷资产,可是没想到没有及时关闭的金融衍生品部门还在继续制造更多的有毒资产,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最后没人敢再投钱让它继续补下去。花旗银行这才发现它的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都化为泡影,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损失。花旗银行原有资产2万多亿美元,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亿多个客户账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金融帝国,可一夜之间就“玩”到了不接受外部救助就将一文不值的这个地步,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杨星带领海外抄底团低价收购花旗资产时,就详细分析了花旗银行的危机成因,还特别提醒国内金融监管部门注意这种风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全部都是“混业”经营,在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上先天不足,很多时候难以清楚认识其中的风险,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管理。
现在国家推出的4万亿救市资金中,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发放,而许多基建项目中,地方政府也要拿出资金配合中央下拨资金,而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利,就变相成立了许多担保融资公从银行贷款出来运作。由于国内银行大部分政企职能没有完全分开,无法拒绝地方政府的指示,因此许多贷款评估和投放目标都不符合经济规律。
这样的贷款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