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笑道,“季伦你心里也不必起疑,汝是我心腹重臣,我不会弃汝于不顾。汝费尽心力从这些贪官蠹吏私囊中取利,与之相争,这不是为了我,将来与西寇大战时以作军国之资,可当大用。真到灭了西寇,擒了宇文黑獭,社稷再度一统时,汝就是有大功之臣。”
崔季舒不动声色看一眼高澄,心里暗想,次次都提生擒宇文黑獭,也不是没有真的擒过。郎主你哪一次不是又把他完好无损地放了回去。
陈元康也不是多话的人,等着听高澄的下文。
崔暹被鼓动得热血沸腾,跪伏请道,“臣不求有功,但求尽此忠心,请大将军指点迷津。”
“季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高澄原本高坐大床上,俯身看着崔暹,这时直起身子来左右扫视了一眼陈元康和崔季舒两个人。
陈元康和崔季舒都惊讶地看着高澄,连崔暹也不由自主直起身子来抬头看着高澄。
“大将军是想……”还是崔暹心思快,但他又不敢贸然说什么。
“他们以为汝不过是我高子惠私人,是为我取私利,又是动了他们的根本,所以才会这么上下一心地为难于你。”高澄的声音无比冷冽。“国势如此,群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汝一人不过是负薪救火,难挡大势。长久下去,国力必衰。既然如此,不如重订律例,以国法相约束。有释国法者,可依律绳之。人人如此,不可有违例者。”
高澄居然都起了重订律例的心思,专以治贪赎者,看来是不会半途而废。其实不只高澄,陈元康、崔季舒、崔暹都明白这个道理。事情已经做到了这个程度,只能是一鼓作气持续到底。若真是半途而废,不只崔暹有忧,恐怕连高澄自己都自身难保。
“郎主说的有道理,”崔季舒也赞叹道,“可令麟趾阁重订新制。去私曲而就公法则国治;去私行而行公法则兵强。国将大治,西寇何足患也?”
陈元康也赞道,“不只如此,大将军选材为用也可以法度权衡,可示之天下并非任用私人。”
崔季舒看了一眼侄儿崔暹笑道,“贤能不待次而举,外不避仇,内不避亲,正是世子的用人之道。只不知那些门阀旧人要如何暴跳如雷。”
说到自己身上,崔暹不好多说什么。但他心里又隐约觉得他自己毕竟是个特例,不是常例,若是人人都依他的例来,恐怕也不是好事。
陈元康也看了一眼崔暹,向高澄道,“这也不妨。高祖孝文帝时崔公以停年格为准,选吏而用,是依其时势。如今事易时移,大将军重论标准选吏也没有错。当日崔公是为了使人心不再浮动,巩固门阀势力,崔公为吏部尚书时有他的难处。今日大将军选材可依材质品性,可依政绩军功,只需略作梳理以成一系即可。再以停年格为准,于今日之朝局无用,大将军现为吏部尚书于当日崔公时已不尽相同。崔公时求人心稳定以利大局。今日两魏对峙,大将军当求思变,以人材辅助社稷是第一要务。”
高澄听几个心腹人人踊跃议论,他也早将原本心里的郁闷一扫而空。这时笑道,“自己在家暴跳如雷有何用?有什么话尽可说出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只是元氏的天下。自今日起,政令张榜,宣之于野,人人都可评说,人人都可进言献策。生民也是社稷之本,肉食者、疏食者皆可指点时政。”
崔暹禁不住大笑道,“大将军此举甚妙,以大将军为柱石,国之大幸也。”
政令张榜,无疑就是把治国理政的事告诸天下。重人材、惩贪赎全都公之于众。利益受损的勋旧门阀之所以抱怨是因为高澄夺其所利。而所夺之利尽用于富国强民。如此一来,这抱怨如何还能堂而皇之?
庙堂上的声音再大,毕竟盖不过江湖之广,生民兆庶之众。生民得利,一片赞叹,也就把那些抱怨、反对的勋旧门阀们的声音压过去了。
广开言路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匹夫人人皆可指点国政被激起的责任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向,既表达了治国者重生民之利,又让庶民之谤有了一个出处。建言建策的作用不在于用或是不用,而在于这个事情本身进行的过程。其实过后谁还会去深究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是不是被当真了呢?
这是大得天下民心的好事。只是,这也是彻底得罪皇帝、宗室和门阀的坏事。
高澄突然站起身来,扫一眼几个心腹,吩咐道,“诸公稍坐,我出去更衣。”说完就走出去了。
崔季舒坐了半天也累了,他觉得世子是体谅他们,刚才人人激奋,个个冲动,世子也一样。所以暂放他们片刻,稍稍休息。
听着高澄的步子走远了,渐渐没有了声音,崔季舒从大床上走到下面与陈元康和崔暹并坐一处,向陈元康低语道,“长猷兄,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
陈元康头次见崔季舒背着高澄这样说话。他知道崔季舒是聪明人,又对大将军忠心耿耿,甚至堪为挚友,又见他一本正经,面色有些沉重,便追问道,“何事?”
崔暹也侧耳谛听。
“世子昨日入宫已经请主上废了高皇后,然后向朔方郡公阿那瑰求娶其女为皇后。”崔季舒想起这事来心头就沉重。他觉得得陈元康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必定能想出办法来劝世子挽回。
“有此事?!”陈元康和崔暹不约而同地惊呼,同时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看着崔季舒。他们都无论如何想不出来,大将军怎么能做出这么自毁长城的事来?
“叔父,既然这事大将军已经和主上提了,还怎么挽回?”高澄不在场,崔暹也略有放松。
陈元康没说话。他忽然想起在争夺河桥时高澄中箭,在河阴城中疗伤,没有麻沸散,痛到不能忍受时大呼“殿下”时的情景。他心里很清楚,大将军大呼的这个“殿下”就是世子妃元仲华。
笑道,“季伦你心里也不必起疑,汝是我心腹重臣,我不会弃汝于不顾。汝费尽心力从这些贪官蠹吏私囊中取利,与之相争,这不是为了我,将来与西寇大战时以作军国之资,可当大用。真到灭了西寇,擒了宇文黑獭,社稷再度一统时,汝就是有大功之臣。”
崔季舒不动声色看一眼高澄,心里暗想,次次都提生擒宇文黑獭,也不是没有真的擒过。郎主你哪一次不是又把他完好无损地放了回去。
陈元康也不是多话的人,等着听高澄的下文。
崔暹被鼓动得热血沸腾,跪伏请道,“臣不求有功,但求尽此忠心,请大将军指点迷津。”
“季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高澄原本高坐大床上,俯身看着崔暹,这时直起身子来左右扫视了一眼陈元康和崔季舒两个人。
陈元康和崔季舒都惊讶地看着高澄,连崔暹也不由自主直起身子来抬头看着高澄。
“大将军是想……”还是崔暹心思快,但他又不敢贸然说什么。
“他们以为汝不过是我高子惠私人,是为我取私利,又是动了他们的根本,所以才会这么上下一心地为难于你。”高澄的声音无比冷冽。“国势如此,群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汝一人不过是负薪救火,难挡大势。长久下去,国力必衰。既然如此,不如重订律例,以国法相约束。有释国法者,可依律绳之。人人如此,不可有违例者。”
高澄居然都起了重订律例的心思,专以治贪赎者,看来是不会半途而废。其实不只高澄,陈元康、崔季舒、崔暹都明白这个道理。事情已经做到了这个程度,只能是一鼓作气持续到底。若真是半途而废,不只崔暹有忧,恐怕连高澄自己都自身难保。
“郎主说的有道理,”崔季舒也赞叹道,“可令麟趾阁重订新制。去私曲而就公法则国治;去私行而行公法则兵强。国将大治,西寇何足患也?”
陈元康也赞道,“不只如此,大将军选材为用也可以法度权衡,可示之天下并非任用私人。”
崔季舒看了一眼侄儿崔暹笑道,“贤能不待次而举,外不避仇,内不避亲,正是世子的用人之道。只不知那些门阀旧人要如何暴跳如雷。”
说到自己身上,崔暹不好多说什么。但他心里又隐约觉得他自己毕竟是个特例,不是常例,若是人人都依他的例来,恐怕也不是好事。
陈元康也看了一眼崔暹,向高澄道,“这也不妨。高祖孝文帝时崔公以停年格为准,选吏而用,是依其时势。如今事易时移,大将军重论标准选吏也没有错。当日崔公是为了使人心不再浮动,巩固门阀势力,崔公为吏部尚书时有他的难处。今日大将军选材可依材质品性,可依政绩军功,只需略作梳理以成一系即可。再以停年格为准,于今日之朝局无用,大将军现为吏部尚书于当日崔公时已不尽相同。崔公时求人心稳定以利大局。今日两魏对峙,大将军当求思变,以人材辅助社稷是第一要务。”
高澄听几个心腹人人踊跃议论,他也早将原本心里的郁闷一扫而空。这时笑道,“自己在家暴跳如雷有何用?有什么话尽可说出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只是元氏的天下。自今日起,政令张榜,宣之于野,人人都可评说,人人都可进言献策。生民也是社稷之本,肉食者、疏食者皆可指点时政。”
崔暹禁不住大笑道,“大将军此举甚妙,以大将军为柱石,国之大幸也。”
政令张榜,无疑就是把治国理政的事告诸天下。重人材、惩贪赎全都公之于众。利益受损的勋旧门阀之所以抱怨是因为高澄夺其所利。而所夺之利尽用于富国强民。如此一来,这抱怨如何还能堂而皇之?
庙堂上的声音再大,毕竟盖不过江湖之广,生民兆庶之众。生民得利,一片赞叹,也就把那些抱怨、反对的勋旧门阀们的声音压过去了。
广开言路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匹夫人人皆可指点国政被激起的责任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向,既表达了治国者重生民之利,又让庶民之谤有了一个出处。建言建策的作用不在于用或是不用,而在于这个事情本身进行的过程。其实过后谁还会去深究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是不是被当真了呢?
这是大得天下民心的好事。只是,这也是彻底得罪皇帝、宗室和门阀的坏事。
高澄突然站起身来,扫一眼几个心腹,吩咐道,“诸公稍坐,我出去更衣。”说完就走出去了。
崔季舒坐了半天也累了,他觉得世子是体谅他们,刚才人人激奋,个个冲动,世子也一样。所以暂放他们片刻,稍稍休息。
听着高澄的步子走远了,渐渐没有了声音,崔季舒从大床上走到下面与陈元康和崔暹并坐一处,向陈元康低语道,“长猷兄,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
陈元康头次见崔季舒背着高澄这样说话。他知道崔季舒是聪明人,又对大将军忠心耿耿,甚至堪为挚友,又见他一本正经,面色有些沉重,便追问道,“何事?”
崔暹也侧耳谛听。
“世子昨日入宫已经请主上废了高皇后,然后向朔方郡公阿那瑰求娶其女为皇后。”崔季舒想起这事来心头就沉重。他觉得得陈元康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必定能想出办法来劝世子挽回。
“有此事?!”陈元康和崔暹不约而同地惊呼,同时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看着崔季舒。他们都无论如何想不出来,大将军怎么能做出这么自毁长城的事来?
“叔父,既然这事大将军已经和主上提了,还怎么挽回?”高澄不在场,崔暹也略有放松。
陈元康没说话。他忽然想起在争夺河桥时高澄中箭,在河阴城中疗伤,没有麻沸散,痛到不能忍受时大呼“殿下”时的情景。他心里很清楚,大将军大呼的这个“殿下”就是世子妃元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