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中华苍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犁一条沟就叫封,在沟边挖出来的土堆上种上树就是建,合起来就是封建,也叫分封。但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却说法不一。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周公定礼之后,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秦始皇一统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变的有名无实。然而在交通极其缓慢的时代,从中央发出的命令抵达边境长的需要数月之久,以至于中央朝廷无法及时得知偏远地区的情况,为了有效及时的处理边远地区的各种事宜,中央朝廷只得放权给边远地区的各级行政官员,以至于他们除了人事权外可谓对地方有生杀大权。如此大权利在掌的官员所以也被叫做封疆大吏。
说到底,还是逃不出这个封字。中华的建立的在延续满清的基础上,那自然无法全面变更千年以来的惯例――分封。而且秦始皇正是过于激励的全面撤掉分封制,也是引发地方豪族反抗的原因之一。既然有前史为鉴,那自然不重蹈覆辙。所以李明回京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讨论分封天下,这也是接拢本朝新贵的机会。
分封的爵位是可以传给后人,这也迎合了这个时代荫福后人的想法。所以李明受到新贵们无比的拥戴,就在大家讨论爵位名号之时。只有李鸿章在反对,不对他反对不是封爵本身,而是反对封爵的时间。就如同他说自己一样。还打算拿个上国公的封号呢。
分封的仪式被延后了,但分封的事情依然在继续。很多分封的名号已经都确定了。比如李鸿章的齐国公、孙家鼐的吴国公、翁同龢的越国公等等。这批老臣将在封爵之后正式退出朝堂,因此李明特批了一批公爵作为奖赏。而正当年的严复等人最高爵位只是侯爵,严复是闽官侯、唐绍仪是香山侯等等,文官基本都是以家乡的名为侯爵。武官则不同,以号封侯。邓世昌是致远侯、吴德仁是靖海侯、王士珍是定襄侯等等。当然还有大量的伯、子、男等爵位。这些名号被“一不小心”流露了出去,这些跟着李明起家的臣子各个兴奋异常,他们都知道,其实推迟封爵就是等打完这俄国这一仗。这一仗无论前方作战还是后方补给。只要出了纰漏这爵位就不一定跟自己有关了。所以为了爵位,各级臣工对战事都非常上心,这也是前线战事万般顺利的重要原因。
新贵要奖赏,旧贵也要安抚。在“泄露”出来的朝廷封爵名册上就赫然写着两广总督长沙侯谭钟麟,这么一位大病初愈、已经对新朝再无作用的老家伙都封爵为侯,其它人正当年的官员有没有呢?
别看李鸿章体弱多病很少上朝,其实这一切都是李鸿章一手安排的。就像他跟李明说的那样:皇上手握兵戈之威,再拿出爵位诱之以利,整顿全国上下使其一心方能于列强一拼。当然李鸿章做任何事都会带点自己的小心思,他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不成器。只希望皇上能看在他一心为国的份上,给他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一个富贵的日子罢了。
这个当然要同意,人家老李都这么为国拼命了。总要留点福荫吧,但对其它旧臣就要开始清算了。在李鸿章的安排下,朝局正在微妙的变化着。
大年初七是正式上朝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在京各级官员都需临朝晋见。依惯例这天朝会只是君臣见个面,说几句祝福的话展望一下未来。真正的朝议是第二天大年初八的朝会。
这天朝会上,教育部副部长、中华皇家学院祭酒辜鸿铭启奏吾皇:“全国教育普及已经过十年准备期,期间在京周边推行顺利,后扩展至全国大城市。在以此向国内富庶地区延伸均总体顺利。经过十年的准备,全国各大高校已培养出足够多的教师人员。至此已达到预期全面推广教育普及的基础条件。特此奏请吾皇,全面开始全国教育普及。”
帝点头答曰:“准。”
责令礼部牵头。户部吏部配合开始中华第一次人口普查,以为全国教育普及做好数据准备。同时内务府开始拨划资金,教育部着手在各地选址建立中小学堂。工部着手新建校舍,交通部参于对各学堂道路规划。同地各地警察等治安部门着手布置学堂安全事宜。诸部通办配合,不得有误。钦此。
随着圣旨的颁布,全国上下一片高喊皇上圣明。教化天下这是自古人文人士子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实现,如今在新朝有皇上的支持,如今算是看见希望了。各地御史言官行动最为积极,他们本来就在全国各地巡回督察官员,各地学堂更是他们检查的重中之重。如今他们全部扑到偏远地方实地考察,同时也带去了皇上要教化天下的旨意。
自古读书就是民间上升的唯一通道,只有读好书通过科举才能获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地位。可读书是一项需要极大开销的事情,读书也使家庭减少了劳力,所以大部分民众还无力承担庞大的读书开支,这也导致了读书一向是富人家的专利。如今皇恩浩荡,天子代缴学费并出资提供学子一日三餐。消息传来,各地民众朝京城方向跪拜以谢皇恩。
有了民众的支持,有了皇上旨意。御史言官开始驱使各地官员上山下乡,各地衙役在乡间来回统计,主簿们则需要汇总各种数据到深夜还不能休息。于是不少不配合的县令被参。或待罪立功,或削职,甚至牵连了不少地府以至于巡府官员。杀头依然是这个时代最有威慑力的办法。然而面对有大义在身的中央朝廷和行大功德之举的教育普及工作而言,在民众眼里这些敢贪污皇后娘娘脂粉钱的贪官污吏们的确是死有余辜。当然人也不能杀多了。凡事多了之后,意义就不大了。大部分官员要么老实的回家种地经商,要么被调到毫无人脉的地方为官,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向皇上表达无比的忠心,再激情万分的投入到建设新朝的新工作当中。
朝堂上也是欢声一片,十年的积累让新贵们早已笼络了自己的人脉,前些年还顾及要朝局平稳,大量自己派系的人员还无用武之地。如今朝野为之一空,正是安插自己人的好时候。于是朝中各派系,文武之间暗潮流动。
这一切李明当然知道的很清楚,但他不能过问。这是朝局的潜规则之一,每个人想要做稳自己的位置,都需要获得一些人的支持,那么必然要给这些于一些好处。皇帝其实也不例外,李明他想坐稳皇位,也要得到这些新贵的支持。分封爵位也正是给出利益的一种方式。当然,作为国家最大的贵族――皇室。当然也有自己的人手需要安排。政治,一向讲究妥协嘛。
新年刚过,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口普查。而在这之间被下职的各地官当然明白。这不过是朝廷借口人口普查展开的政治清洗。第一时间向皇上表忠心的人虽然大多没有得到升迁,但依然牢牢的守着自己官位。那些晚一些的效忠的官员但凡有些能力的也留守着官位。只有那些曾经想左右逢源未能也一直没有表示忠心的官员被革职,曾经激烈反抗过的甚至被杀,但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只能吞下自己酿成的苦果。
全民正兴高采烈准备欢迎即将到来的全国教育普及,一些地方富户豪绅也为争一个良善人家的名头纷纷捐献土地或者房舍。然而此时国内宣伟的风向却在悄悄改变,一些地方报纸有意无意的开始提到还远在非洲俄国远东舰队。必竟无论是火炮数量还是排水量均在中国海军之上,同时正在远海集结训练的中国海军也很长时间没有消息传出来。如果这些仅仅只是担忧的话,那俄国第二支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的消息就是打破这片宁静的石头。
1905年2月19。中国黄帝4602年乙巳年正月十六。随着俄皇尼古拉二世的怒吼,诺伯加拖夫少将率领俄国第三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经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在克里特岛汇合黑海分舰队。这支舰队汇集了俄国最后的海军力量。全部的三艘一级战列舰和三艘二级战列舰,以及多达十三艘各式老旧舰支和补给舰支。可以说,尼古拉二世为了进攻远东,凡是国内所有舰船上装着根炮管的东西都派出来了。且不说驱逐舰没有足够航程,更不用那些更小型的炮艇了。于是俄国第三太平洋舰队浩浩荡荡的通过苏伊士运河,于是红河两岸的人有幸的看着了这样一支舰队。作为海战主力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拉着驱逐舰,而驱逐舰又拉着更小型的炮艇,就如同老牛拉破车一样步履艰难的在红海上航行。
对于俄国举全国海军之力远征太平洋,欧洲其它各国都是乐见其成的。这么一支庞大的舰队足以左右欧洲的局势了,而尼古拉二世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君主,他总想以挑战世界来显示斯拉夫人的尊严,就像他曾说过的那样:俄罗斯帝国需要在每个海洋都有出海口。现在,这个疯子把全部海军力量派到东方去送死,那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而中国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随着一场场战争的胜利,如今的中国人越来越咄咄逼人,他们企图恢复古老中国曾... -->>
犁一条沟就叫封,在沟边挖出来的土堆上种上树就是建,合起来就是封建,也叫分封。但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却说法不一。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周公定礼之后,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秦始皇一统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变的有名无实。然而在交通极其缓慢的时代,从中央发出的命令抵达边境长的需要数月之久,以至于中央朝廷无法及时得知偏远地区的情况,为了有效及时的处理边远地区的各种事宜,中央朝廷只得放权给边远地区的各级行政官员,以至于他们除了人事权外可谓对地方有生杀大权。如此大权利在掌的官员所以也被叫做封疆大吏。
说到底,还是逃不出这个封字。中华的建立的在延续满清的基础上,那自然无法全面变更千年以来的惯例――分封。而且秦始皇正是过于激励的全面撤掉分封制,也是引发地方豪族反抗的原因之一。既然有前史为鉴,那自然不重蹈覆辙。所以李明回京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讨论分封天下,这也是接拢本朝新贵的机会。
分封的爵位是可以传给后人,这也迎合了这个时代荫福后人的想法。所以李明受到新贵们无比的拥戴,就在大家讨论爵位名号之时。只有李鸿章在反对,不对他反对不是封爵本身,而是反对封爵的时间。就如同他说自己一样。还打算拿个上国公的封号呢。
分封的仪式被延后了,但分封的事情依然在继续。很多分封的名号已经都确定了。比如李鸿章的齐国公、孙家鼐的吴国公、翁同龢的越国公等等。这批老臣将在封爵之后正式退出朝堂,因此李明特批了一批公爵作为奖赏。而正当年的严复等人最高爵位只是侯爵,严复是闽官侯、唐绍仪是香山侯等等,文官基本都是以家乡的名为侯爵。武官则不同,以号封侯。邓世昌是致远侯、吴德仁是靖海侯、王士珍是定襄侯等等。当然还有大量的伯、子、男等爵位。这些名号被“一不小心”流露了出去,这些跟着李明起家的臣子各个兴奋异常,他们都知道,其实推迟封爵就是等打完这俄国这一仗。这一仗无论前方作战还是后方补给。只要出了纰漏这爵位就不一定跟自己有关了。所以为了爵位,各级臣工对战事都非常上心,这也是前线战事万般顺利的重要原因。
新贵要奖赏,旧贵也要安抚。在“泄露”出来的朝廷封爵名册上就赫然写着两广总督长沙侯谭钟麟,这么一位大病初愈、已经对新朝再无作用的老家伙都封爵为侯,其它人正当年的官员有没有呢?
别看李鸿章体弱多病很少上朝,其实这一切都是李鸿章一手安排的。就像他跟李明说的那样:皇上手握兵戈之威,再拿出爵位诱之以利,整顿全国上下使其一心方能于列强一拼。当然李鸿章做任何事都会带点自己的小心思,他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不成器。只希望皇上能看在他一心为国的份上,给他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一个富贵的日子罢了。
这个当然要同意,人家老李都这么为国拼命了。总要留点福荫吧,但对其它旧臣就要开始清算了。在李鸿章的安排下,朝局正在微妙的变化着。
大年初七是正式上朝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在京各级官员都需临朝晋见。依惯例这天朝会只是君臣见个面,说几句祝福的话展望一下未来。真正的朝议是第二天大年初八的朝会。
这天朝会上,教育部副部长、中华皇家学院祭酒辜鸿铭启奏吾皇:“全国教育普及已经过十年准备期,期间在京周边推行顺利,后扩展至全国大城市。在以此向国内富庶地区延伸均总体顺利。经过十年的准备,全国各大高校已培养出足够多的教师人员。至此已达到预期全面推广教育普及的基础条件。特此奏请吾皇,全面开始全国教育普及。”
帝点头答曰:“准。”
责令礼部牵头。户部吏部配合开始中华第一次人口普查,以为全国教育普及做好数据准备。同时内务府开始拨划资金,教育部着手在各地选址建立中小学堂。工部着手新建校舍,交通部参于对各学堂道路规划。同地各地警察等治安部门着手布置学堂安全事宜。诸部通办配合,不得有误。钦此。
随着圣旨的颁布,全国上下一片高喊皇上圣明。教化天下这是自古人文人士子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实现,如今在新朝有皇上的支持,如今算是看见希望了。各地御史言官行动最为积极,他们本来就在全国各地巡回督察官员,各地学堂更是他们检查的重中之重。如今他们全部扑到偏远地方实地考察,同时也带去了皇上要教化天下的旨意。
自古读书就是民间上升的唯一通道,只有读好书通过科举才能获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地位。可读书是一项需要极大开销的事情,读书也使家庭减少了劳力,所以大部分民众还无力承担庞大的读书开支,这也导致了读书一向是富人家的专利。如今皇恩浩荡,天子代缴学费并出资提供学子一日三餐。消息传来,各地民众朝京城方向跪拜以谢皇恩。
有了民众的支持,有了皇上旨意。御史言官开始驱使各地官员上山下乡,各地衙役在乡间来回统计,主簿们则需要汇总各种数据到深夜还不能休息。于是不少不配合的县令被参。或待罪立功,或削职,甚至牵连了不少地府以至于巡府官员。杀头依然是这个时代最有威慑力的办法。然而面对有大义在身的中央朝廷和行大功德之举的教育普及工作而言,在民众眼里这些敢贪污皇后娘娘脂粉钱的贪官污吏们的确是死有余辜。当然人也不能杀多了。凡事多了之后,意义就不大了。大部分官员要么老实的回家种地经商,要么被调到毫无人脉的地方为官,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向皇上表达无比的忠心,再激情万分的投入到建设新朝的新工作当中。
朝堂上也是欢声一片,十年的积累让新贵们早已笼络了自己的人脉,前些年还顾及要朝局平稳,大量自己派系的人员还无用武之地。如今朝野为之一空,正是安插自己人的好时候。于是朝中各派系,文武之间暗潮流动。
这一切李明当然知道的很清楚,但他不能过问。这是朝局的潜规则之一,每个人想要做稳自己的位置,都需要获得一些人的支持,那么必然要给这些于一些好处。皇帝其实也不例外,李明他想坐稳皇位,也要得到这些新贵的支持。分封爵位也正是给出利益的一种方式。当然,作为国家最大的贵族――皇室。当然也有自己的人手需要安排。政治,一向讲究妥协嘛。
新年刚过,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口普查。而在这之间被下职的各地官当然明白。这不过是朝廷借口人口普查展开的政治清洗。第一时间向皇上表忠心的人虽然大多没有得到升迁,但依然牢牢的守着自己官位。那些晚一些的效忠的官员但凡有些能力的也留守着官位。只有那些曾经想左右逢源未能也一直没有表示忠心的官员被革职,曾经激烈反抗过的甚至被杀,但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只能吞下自己酿成的苦果。
全民正兴高采烈准备欢迎即将到来的全国教育普及,一些地方富户豪绅也为争一个良善人家的名头纷纷捐献土地或者房舍。然而此时国内宣伟的风向却在悄悄改变,一些地方报纸有意无意的开始提到还远在非洲俄国远东舰队。必竟无论是火炮数量还是排水量均在中国海军之上,同时正在远海集结训练的中国海军也很长时间没有消息传出来。如果这些仅仅只是担忧的话,那俄国第二支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的消息就是打破这片宁静的石头。
1905年2月19。中国黄帝4602年乙巳年正月十六。随着俄皇尼古拉二世的怒吼,诺伯加拖夫少将率领俄国第三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经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在克里特岛汇合黑海分舰队。这支舰队汇集了俄国最后的海军力量。全部的三艘一级战列舰和三艘二级战列舰,以及多达十三艘各式老旧舰支和补给舰支。可以说,尼古拉二世为了进攻远东,凡是国内所有舰船上装着根炮管的东西都派出来了。且不说驱逐舰没有足够航程,更不用那些更小型的炮艇了。于是俄国第三太平洋舰队浩浩荡荡的通过苏伊士运河,于是红河两岸的人有幸的看着了这样一支舰队。作为海战主力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拉着驱逐舰,而驱逐舰又拉着更小型的炮艇,就如同老牛拉破车一样步履艰难的在红海上航行。
对于俄国举全国海军之力远征太平洋,欧洲其它各国都是乐见其成的。这么一支庞大的舰队足以左右欧洲的局势了,而尼古拉二世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君主,他总想以挑战世界来显示斯拉夫人的尊严,就像他曾说过的那样:俄罗斯帝国需要在每个海洋都有出海口。现在,这个疯子把全部海军力量派到东方去送死,那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而中国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随着一场场战争的胜利,如今的中国人越来越咄咄逼人,他们企图恢复古老中国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