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陶埏》译文 (2/2)
18小说网 www.18xs.com,丫还是女生的!气煞我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增多少:比器皿所用稍多一些。
③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今河北曲阳县,旧属真定府;江苏仪征,旧属扬州府。
④南直:南直隶,即今江苏省。
⑤厚积其泥:其器之外壁多用陶泥加厚。
⑥陕以西:陕县以西,即今之陕西省地。
⑦匝口:口部内缩。
⑧重值物:贵重物品。
⑨鞠:券造。
【译文】
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较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盂,小的有瓶罐。各地的式样都不太一样,难以一一列举。这类陶器,都是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通过实验找到适宜的陶土之后,还要制造陶车和旋盘。技术熟练的人按照将要制造的陶器的大小而取泥,放上旋盘,数量正好而不用增添多少。扶泥和旋转陶车要两人配合,用手一捏而成。朝廷所用的龙凤缸(窑设在河北省的真定和曲阳以及江苏省的仪真)和南直隶的花缸,要造得厚一些,以便于在上面雕镂刻花,这种缸的做法跟一般缸的制法完全不同,价钱也要贵五十倍到一百倍。
罂缶有嘴和耳,都是另外沾釉水粘上去的。陶器都有底,没有底的只有陕西以西地区蒸饭用的甑子。它是用陶土烧成的而不是用木料制成的。精制的陶器,里外都会上釉,粗制的陶器,有的只是下半体上釉。至于沙盆和齿钵之类,里面也不上釉,使内壁保持粗涩,以便于研磨。沙煲和瓦罐不上釉,以利于传热煮食。
制造陶釉的原料到处都有,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用的是一种蕨蓝草。它原是居民所用的柴草,不过三尺长,枝叶像杉树,捆缚它不感到棘手(这种草有几十个名称,各地的叫法也不相同)。陶坊把蕨蓝草烧成灰,装进布袋里,然后灌水过滤,除去粗的而只取其极细的灰末。每两碗灰末,掺一碗红泥水,搅匀,就变成了釉料,将它蘸涂到坯上,烧成后自然就会出现光泽。不了解北方用的是什么釉料。苏州黄罐釉用的是别的原料。供朝廷用的龙凤器却仍然用松香和无名异作为釉料。
瓶窑用来烧制小件的陶器,缸窑用来烧制大件的陶器。山西、浙江两省的缸窑和瓶窑是分开的,其他各省的缸窑和瓶窑则是合在一起的。制造大口的缸,要先转动陶车分别制成上下两截然后再接合起来,接合处用木槌内外打紧。制造小口的坛瓮也是由上下两截接合成的,只是里面不便槌打,便预先烧制一个像金刚圈那样的瓦圈承托内壁,外面用木槌打紧,两截泥坯就会自然地黏合在一起了。
缸窑和瓶窑都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必须建在山冈的斜坡上,长的窑有二三十丈,短的窑也有十多丈,几十个窑连接在一起,一个窑比一个窑高。这样依傍山势,既可以避免积水,又可以使火力逐级向上渗透。几十个窑连接起来所烧成的陶器,其中虽然没有什么昂贵的东西,但也是需要好多人合资合力才能做到的。窑顶的圆拱砌成之后,上面要铺一层约三寸厚的细土。窑顶每隔五尺多开一个透烟窗,窑门是在两侧相向而开的。最小的陶件装入最低的窑,最大的缸瓮则装在最高的窑。烧窑是从最低的窑烧起,两个人面对面观察火色。大概陶器一百三十斤,需要用柴一百斤。当第一窑火候足够之时,关闭窑门,再烧第二窑,就这样逐窑烧直到最高的窑为止。
白瓷附:青瓷
【原文】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①(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③,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藉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盒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拔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图。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⑤与千钟粟⑥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⑦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⑧嗡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朱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注释】
①“北则真定定州”句:河北定州,原属真定府;甘肃平凉府华亭县;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河南开封府禹州;福建泉州府德化县;安徽徽州府婺源,今属江西;徽州府祁门县。
②饶郡:江西饶州府,即指浮梁县景德镇。后即简称饶镇。
③倾跌过一缸:倾斜而使缸水入另一缸。
④雀口:牙边。
⑤碎器:表面带有裂纹的瓷器品种。
⑥千钟粟:表面带有米粒状凸起的瓷器品种。
⑦衢、信两郡:浙江衢州府、江西广信府。
⑧上高:与下文之丰城均在江西省。
【译文】
白色的黏土叫做垩土,陶坊用它来制造出精美的瓷器。我国只有五六个地方出产这种垩土:北方有河北省的定县、甘肃省的华亭、山西省的平定及河南省的禹县,南方有福建省的德化(土出永定县,窑却在福建德化)、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省的祁门(其他地方出的白土,拿来造瓷坯嫌不够黏,但可以用来粉刷墙壁)。德化窑是专烧瓷仙、精巧人物和玩具的,但不实用。河北省定县和河南省禹县的窑所烧制出的瓷器,颜色发黄,暗淡而没有光泽。上述所有地方的产品都没有江西景德镇所出产的瓷器好。浙江省的丽水和龙泉两县烧制出来的上釉杯碗,墨蓝的颜色如同青漆,这叫做处窑瓷器。宋、元时期龙泉郡的华琉山山脚下有章氏兄弟建的窑,出品极为名贵,这就是古董行所说的哥窑瓷器。
至于我国远近闻名、人人争购的瓷器,则都是江西饶郡浮梁县景德镇的产品。自古以来,景德镇都是烧制瓷器的名都,但当地却不产白土。白土出自婺源和祁门两地的山上:其中的一座名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质坚硬;另一座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土质黏软。只有两种白土混合,才能做成瓷器。将这两种白土分别塑成方块,用小船运到景德镇。造瓷器的人取等量的两种瓷土放入臼内,舂一天,然后放入缸内用水澄清。缸里面浮上来的是细料,把它倒入另一口缸中,下沉的则是粗料。细料缸中再倒出上浮的部分便是最细料,沉底的是中料。澄过后,分别倒入窑边用砖砌成的长方塘内,借窑的热力吸干水分,然后重新加清水调和造瓷坯。
瓷坯有两种:一种叫做印器,有方有圆,如瓶、瓮、香炉、瓷盒之类(朝廷用的瓷屏风、烛台也属于这一类)。先用黄泥制成模印,模具或者对半分开,或者上下两截,或者是整个的,将瓷土放入泥模印出瓷坯,再用釉水涂接缝处让两部分合起来,烧出时自然就会完美无缝。另一种瓷坯叫做圆器,包括数不胜数的大小杯盘之类,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圆器产量约占了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制造这种圆器坯,要先做一辆陶车。用直木一根,埋入地下三尺并使它稳固。露出地面二尺,在上面安装一上一下两个圆盘,用小竹棍拨动盘沿,陶车便会旋转,用檀木刻成一个盔头戴在上盘的正中。
塑造杯盘,没有固定的模式,用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转。用剪净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便可捏塑成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塑不好没有关系,因为陶泥可以被反复使用)。功夫深技术熟练的人,就可以做到千万个杯碗好像都是用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在盔帽上塑造小坯时,不必加泥,塑中盘和大碗时,就要加泥扩大盔帽,等陶泥晾干以后再加工。用手指在陶车上旋成泥坯之后,把它翻过来罩在盔帽上印一下,稍晒一会儿而坯还保持湿润时,再印一次,使陶器的形状圆而周正,然后再把它晒得又干又白。再蘸一次水,带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削两次(执刀必须非常稳定,如果稍有振动,瓷器成品就会有缺口)。瓷坯修好以后就可以在旋转的陶车上画圈。接着,在瓷坯上绘画或写字,喷上几口水,然后再上釉。
在制造大多数碎器、千钟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时,都不用上青釉料。制造碎器,用利刀修整生坯后,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晒得极热,在清水中蘸一下随即提起,烧成后自然会呈现裂纹。千钟粟的花纹是用釉浆快速点染出来的。褐色杯是用老茶叶煎的水一抹而成的(日本人非常珍视我国古代制作的“碎器”,他们不惜重金用以购买真品。古代的香炉碎器,不知是哪个朝代制造的,底部有铁钉,钉头光亮而不生锈)。
景德镇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浆和桃竹叶的灰调匀而成的,很像澄清的淘米水(德化窑的瓷仙釉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调成浆而上釉料的。浙江省的丽水、龙泉两地的窑所出产的青瓷釉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盛在瓦缸里。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进泥坯里荡一遍,再张开手指撑住泥坯往釉水里点蘸外壁,点蘸时使釉水刚好浸到外壁弦边,这样釉料自然就会布满全坯身了。画碗的青花釉料只用无名异一种(漆匠熬炼桐油,也用无名异当催干剂)。无名异不藏在深土之下而是浮生在地面,最多向下挖土三尺深即可得到,各省都有,也分为上料、中料和下料三种,使用时要先经过炭火煅烧。上料出火时呈翠绿色,中料呈微绿色,下料则接近土褐色。每煅烧无名异一斤,只能得到上料七两,中、下料依次减少。制造上等精致的瓷器和皇帝所用的龙凤器等,都是用上料绘画后烧制成的。因此上料无名异每担值白银二十四两,中料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只值其三分之一。
景德镇所用的,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广信府出产的为上料,也叫做浙料。江西上高出产的为中料,江西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料。凡是煅烧过的青花料,要用研钵磨得极细(钵内底部粗涩而不上釉),然后再用水调和研磨到呈现黑色,入窑经过高温煅烧就变成了亮蓝色了。制造紫霞色的碎器的方法是,先把胭脂石粉打湿,用铁线网兜盛着碎器放到炭火上炙热,再用湿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宣红”瓷器则是烧制而成之后再用巧妙的技术借微火炙成的,这种红色并不是那种朱砂在火中所留下来的(宣红器在元朝末年已经失传了,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又重新造了出来)。
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如果用力稍重,烧出的瓷器就会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造成的,其中每一个泥饼托住另一个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实。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做天窗。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合计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
附:窑变回青
【原文】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畀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音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译文】
正德年间,皇宫中派出专使来监督制造皇族使用的瓷器。当时“宣红”瓷器的具体制作方法已经失传而无法造出来了,因此承造瓷器的人都担心自己的生命财产难以保全。其中有一个人害怕皇帝治罪,于是就跳入瓷窑里自焚而死了。这人死后托梦给别人把“宣红”瓷器终于造成了,于是人们竞相传说发生了“窑变”。好奇的人更胡乱传言烧出了鹿、大象等奇异的动物。又记:回青乃是产自西域地区的大青,优质的又叫做佛头青。用上料无名异为釉料烧出来的颜色与回青的颜色相似,并不是说大青这种颜料入瓷窑经过高温之后还能保持它本来的蓝色。
【评析】
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中,陶瓷技术是最值得夸耀的,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闻名世界。从远古时代至今,在发展过程中,由陶器到瓷器、由青瓷到白瓷、又由白瓷到彩瓷,一步步由实用进步到以艺术、赏玩的陶瓷艺术品,技巧的进步和原料的使用,都是值得探索的知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增多少:比器皿所用稍多一些。
③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今河北曲阳县,旧属真定府;江苏仪征,旧属扬州府。
④南直:南直隶,即今江苏省。
⑤厚积其泥:其器之外壁多用陶泥加厚。
⑥陕以西:陕县以西,即今之陕西省地。
⑦匝口:口部内缩。
⑧重值物:贵重物品。
⑨鞠:券造。
【译文】
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较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盂,小的有瓶罐。各地的式样都不太一样,难以一一列举。这类陶器,都是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通过实验找到适宜的陶土之后,还要制造陶车和旋盘。技术熟练的人按照将要制造的陶器的大小而取泥,放上旋盘,数量正好而不用增添多少。扶泥和旋转陶车要两人配合,用手一捏而成。朝廷所用的龙凤缸(窑设在河北省的真定和曲阳以及江苏省的仪真)和南直隶的花缸,要造得厚一些,以便于在上面雕镂刻花,这种缸的做法跟一般缸的制法完全不同,价钱也要贵五十倍到一百倍。
罂缶有嘴和耳,都是另外沾釉水粘上去的。陶器都有底,没有底的只有陕西以西地区蒸饭用的甑子。它是用陶土烧成的而不是用木料制成的。精制的陶器,里外都会上釉,粗制的陶器,有的只是下半体上釉。至于沙盆和齿钵之类,里面也不上釉,使内壁保持粗涩,以便于研磨。沙煲和瓦罐不上釉,以利于传热煮食。
制造陶釉的原料到处都有,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用的是一种蕨蓝草。它原是居民所用的柴草,不过三尺长,枝叶像杉树,捆缚它不感到棘手(这种草有几十个名称,各地的叫法也不相同)。陶坊把蕨蓝草烧成灰,装进布袋里,然后灌水过滤,除去粗的而只取其极细的灰末。每两碗灰末,掺一碗红泥水,搅匀,就变成了釉料,将它蘸涂到坯上,烧成后自然就会出现光泽。不了解北方用的是什么釉料。苏州黄罐釉用的是别的原料。供朝廷用的龙凤器却仍然用松香和无名异作为釉料。
瓶窑用来烧制小件的陶器,缸窑用来烧制大件的陶器。山西、浙江两省的缸窑和瓶窑是分开的,其他各省的缸窑和瓶窑则是合在一起的。制造大口的缸,要先转动陶车分别制成上下两截然后再接合起来,接合处用木槌内外打紧。制造小口的坛瓮也是由上下两截接合成的,只是里面不便槌打,便预先烧制一个像金刚圈那样的瓦圈承托内壁,外面用木槌打紧,两截泥坯就会自然地黏合在一起了。
缸窑和瓶窑都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必须建在山冈的斜坡上,长的窑有二三十丈,短的窑也有十多丈,几十个窑连接在一起,一个窑比一个窑高。这样依傍山势,既可以避免积水,又可以使火力逐级向上渗透。几十个窑连接起来所烧成的陶器,其中虽然没有什么昂贵的东西,但也是需要好多人合资合力才能做到的。窑顶的圆拱砌成之后,上面要铺一层约三寸厚的细土。窑顶每隔五尺多开一个透烟窗,窑门是在两侧相向而开的。最小的陶件装入最低的窑,最大的缸瓮则装在最高的窑。烧窑是从最低的窑烧起,两个人面对面观察火色。大概陶器一百三十斤,需要用柴一百斤。当第一窑火候足够之时,关闭窑门,再烧第二窑,就这样逐窑烧直到最高的窑为止。
白瓷附:青瓷
【原文】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①(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③,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藉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盒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拔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图。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⑤与千钟粟⑥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⑦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⑧嗡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朱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注释】
①“北则真定定州”句:河北定州,原属真定府;甘肃平凉府华亭县;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河南开封府禹州;福建泉州府德化县;安徽徽州府婺源,今属江西;徽州府祁门县。
②饶郡:江西饶州府,即指浮梁县景德镇。后即简称饶镇。
③倾跌过一缸:倾斜而使缸水入另一缸。
④雀口:牙边。
⑤碎器:表面带有裂纹的瓷器品种。
⑥千钟粟:表面带有米粒状凸起的瓷器品种。
⑦衢、信两郡:浙江衢州府、江西广信府。
⑧上高:与下文之丰城均在江西省。
【译文】
白色的黏土叫做垩土,陶坊用它来制造出精美的瓷器。我国只有五六个地方出产这种垩土:北方有河北省的定县、甘肃省的华亭、山西省的平定及河南省的禹县,南方有福建省的德化(土出永定县,窑却在福建德化)、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省的祁门(其他地方出的白土,拿来造瓷坯嫌不够黏,但可以用来粉刷墙壁)。德化窑是专烧瓷仙、精巧人物和玩具的,但不实用。河北省定县和河南省禹县的窑所烧制出的瓷器,颜色发黄,暗淡而没有光泽。上述所有地方的产品都没有江西景德镇所出产的瓷器好。浙江省的丽水和龙泉两县烧制出来的上釉杯碗,墨蓝的颜色如同青漆,这叫做处窑瓷器。宋、元时期龙泉郡的华琉山山脚下有章氏兄弟建的窑,出品极为名贵,这就是古董行所说的哥窑瓷器。
至于我国远近闻名、人人争购的瓷器,则都是江西饶郡浮梁县景德镇的产品。自古以来,景德镇都是烧制瓷器的名都,但当地却不产白土。白土出自婺源和祁门两地的山上:其中的一座名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质坚硬;另一座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土质黏软。只有两种白土混合,才能做成瓷器。将这两种白土分别塑成方块,用小船运到景德镇。造瓷器的人取等量的两种瓷土放入臼内,舂一天,然后放入缸内用水澄清。缸里面浮上来的是细料,把它倒入另一口缸中,下沉的则是粗料。细料缸中再倒出上浮的部分便是最细料,沉底的是中料。澄过后,分别倒入窑边用砖砌成的长方塘内,借窑的热力吸干水分,然后重新加清水调和造瓷坯。
瓷坯有两种:一种叫做印器,有方有圆,如瓶、瓮、香炉、瓷盒之类(朝廷用的瓷屏风、烛台也属于这一类)。先用黄泥制成模印,模具或者对半分开,或者上下两截,或者是整个的,将瓷土放入泥模印出瓷坯,再用釉水涂接缝处让两部分合起来,烧出时自然就会完美无缝。另一种瓷坯叫做圆器,包括数不胜数的大小杯盘之类,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圆器产量约占了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制造这种圆器坯,要先做一辆陶车。用直木一根,埋入地下三尺并使它稳固。露出地面二尺,在上面安装一上一下两个圆盘,用小竹棍拨动盘沿,陶车便会旋转,用檀木刻成一个盔头戴在上盘的正中。
塑造杯盘,没有固定的模式,用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转。用剪净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便可捏塑成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塑不好没有关系,因为陶泥可以被反复使用)。功夫深技术熟练的人,就可以做到千万个杯碗好像都是用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在盔帽上塑造小坯时,不必加泥,塑中盘和大碗时,就要加泥扩大盔帽,等陶泥晾干以后再加工。用手指在陶车上旋成泥坯之后,把它翻过来罩在盔帽上印一下,稍晒一会儿而坯还保持湿润时,再印一次,使陶器的形状圆而周正,然后再把它晒得又干又白。再蘸一次水,带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削两次(执刀必须非常稳定,如果稍有振动,瓷器成品就会有缺口)。瓷坯修好以后就可以在旋转的陶车上画圈。接着,在瓷坯上绘画或写字,喷上几口水,然后再上釉。
在制造大多数碎器、千钟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时,都不用上青釉料。制造碎器,用利刀修整生坯后,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晒得极热,在清水中蘸一下随即提起,烧成后自然会呈现裂纹。千钟粟的花纹是用釉浆快速点染出来的。褐色杯是用老茶叶煎的水一抹而成的(日本人非常珍视我国古代制作的“碎器”,他们不惜重金用以购买真品。古代的香炉碎器,不知是哪个朝代制造的,底部有铁钉,钉头光亮而不生锈)。
景德镇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浆和桃竹叶的灰调匀而成的,很像澄清的淘米水(德化窑的瓷仙釉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调成浆而上釉料的。浙江省的丽水、龙泉两地的窑所出产的青瓷釉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盛在瓦缸里。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进泥坯里荡一遍,再张开手指撑住泥坯往釉水里点蘸外壁,点蘸时使釉水刚好浸到外壁弦边,这样釉料自然就会布满全坯身了。画碗的青花釉料只用无名异一种(漆匠熬炼桐油,也用无名异当催干剂)。无名异不藏在深土之下而是浮生在地面,最多向下挖土三尺深即可得到,各省都有,也分为上料、中料和下料三种,使用时要先经过炭火煅烧。上料出火时呈翠绿色,中料呈微绿色,下料则接近土褐色。每煅烧无名异一斤,只能得到上料七两,中、下料依次减少。制造上等精致的瓷器和皇帝所用的龙凤器等,都是用上料绘画后烧制成的。因此上料无名异每担值白银二十四两,中料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只值其三分之一。
景德镇所用的,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广信府出产的为上料,也叫做浙料。江西上高出产的为中料,江西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料。凡是煅烧过的青花料,要用研钵磨得极细(钵内底部粗涩而不上釉),然后再用水调和研磨到呈现黑色,入窑经过高温煅烧就变成了亮蓝色了。制造紫霞色的碎器的方法是,先把胭脂石粉打湿,用铁线网兜盛着碎器放到炭火上炙热,再用湿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宣红”瓷器则是烧制而成之后再用巧妙的技术借微火炙成的,这种红色并不是那种朱砂在火中所留下来的(宣红器在元朝末年已经失传了,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又重新造了出来)。
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如果用力稍重,烧出的瓷器就会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造成的,其中每一个泥饼托住另一个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实。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做天窗。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合计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
附:窑变回青
【原文】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畀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音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译文】
正德年间,皇宫中派出专使来监督制造皇族使用的瓷器。当时“宣红”瓷器的具体制作方法已经失传而无法造出来了,因此承造瓷器的人都担心自己的生命财产难以保全。其中有一个人害怕皇帝治罪,于是就跳入瓷窑里自焚而死了。这人死后托梦给别人把“宣红”瓷器终于造成了,于是人们竞相传说发生了“窑变”。好奇的人更胡乱传言烧出了鹿、大象等奇异的动物。又记:回青乃是产自西域地区的大青,优质的又叫做佛头青。用上料无名异为釉料烧出来的颜色与回青的颜色相似,并不是说大青这种颜料入瓷窑经过高温之后还能保持它本来的蓝色。
【评析】
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中,陶瓷技术是最值得夸耀的,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闻名世界。从远古时代至今,在发展过程中,由陶器到瓷器、由青瓷到白瓷、又由白瓷到彩瓷,一步步由实用进步到以艺术、赏玩的陶瓷艺术品,技巧的进步和原料的使用,都是值得探索的知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