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问:“那你该用哪根笔画呢?”她正要说,又一下子语塞了,回答不上来。
我笑了,“没有一根笔是没有颜色的,对不对?”圆圆点点头。我继续问,“那你说,河流到底该怎么画呢?”圆圆眨巴着眼,困惑地看着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到这里,河流已是无法画出了。我看这个小小的人如此迷惘,心疼地亲亲她的小脸蛋。
为了还原她河流的色彩,我不得不先消灭河流的颜色。
于是我慢慢对圆圆说:没有谁可以规定小河必须画成蓝的,小河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我们画画儿的时候,总得用一种颜色把它画出来呀。如果画画儿只能画真实的颜色,那我们就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对不对?圆圆点点头。
我继续说:还有很多其它东西,在我们的彩笔里也找不到它们的颜色,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画出来。所以你要记住,一张画只有好不好看,没有对或者错。你可以大胆地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解决了河流的颜色问题,圆圆愉快地玩去了。我心中却又是忧虑又是无奈,我企图以这样的观念影响女儿,呵护她的想象力。可我如何敢领着年幼的孩子,以她的稚嫩,去迎战教育中的种种不妥。最现实的比如以后上不上这个绘画班的问题,继续上,就得听老师的话,就不能把河流画成粉色的。每一次上课,老师都给孩子们一个画画儿的框框,孩子的想象力会被一点点扼杀。这样的绘画班,只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加速度地贫乏。如果不上,当别的小朋友到特长班上课时,女儿坐在小椅子上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往外走,她小小的心一定是充满委屈的,她怎么能理解突然中止她上绘画班的缘由呢?我的这样一种担忧如何能向她解释得清楚?
我叹口气,心里真希望幼儿园取消绘画班,那样的话,让我再交300元也愿意。没有谁可以规定小河必须画成蓝的,小河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我们画画儿的时候,总得用一种颜色把它画出来呀。如果画画儿只能画真实的颜色,那我们就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一张画只有好不好看,没有对或者错。你可以大胆地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不上学前班
学前班发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变成正常学制教育中的一个“骨质增生”。但这个多余的东西现在却被许多人看作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为这样的“多”总比“少”要好,这实在是个错误!我的一个外地亲戚给我打电话,她正面临着该不该让孩子上学前班的选择。
她的孩子上一年级年龄只差一个月,学校暗示她交一笔赞助费可以上一年级,否则就上学前班。她周围有的人说应该上一年级,有的人说与其交这些钱还不如上学前班,孩子还能多学一年。她一时拿不定主意。我知道她的孩子很聪明,以孩子的智力水平,上一年级没问题。就告诉她,能上一年级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留在幼儿园,别上学前班。
我一直反对孩子上学前班。
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学前班的来由,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它产生的原因,就会发现它在当下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学前班的产生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一个应急措施。
它最早出现于80年代。当时由于城市学龄儿童人口迅速增长,而那时民办幼儿园很少,孩子的入托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采取了让小学办一些学前班来解决部分幼儿的学前教育——可见学前班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学龄前儿童分流的需要,并不包含有教育学意义上的衔接需求。
这些年我国经济繁荣,人口出生降低,民办幼儿园大量出现。儿童入托供需矛盾早已不存在,可学前班却延续了二十多年,而且在全国从城市到乡村蔓延开来,越来越名正言顺,仿佛是基于儿童学习需求的一个正常合理的设计。个别地方甚至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所有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前必须要上学前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该消失而不消失的现象?这说明它有存在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学校愿意开办学前班,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学前班。
学校愿意开办,自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学前班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可以自行定价收取学杂费。1985年北京市给出的指导价是每个孩子每月30元,这在当时也并不便宜。近些年更水涨船高,已达到每月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再加上各种杂费,数字是比较可观的。也就是说它是学校的一个创收渠道,是一块“肥肉”。虽然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已意识到学前班的不必要,出台文件不允许小学办学前班,但只要手段不强硬,小学就或明或暗地办着。
再从家长这里来看。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学前班,绝大多数是出于跟风和盲目。一是误以为学前班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如同上三年级必须要先读二年级一样;二是出于对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焦虑,认为上学前班是“提前打基础”了,是在学习上先走了一步。这一点就像我这位亲戚顾虑的那样,她说,周围的人都把孩子送进学前班,到上一年级时,拼音和100以内加减法就都学完了。要是我的孩子没上学前班,基础就不如别的孩子,这不就比别的孩子落后一步了吗。
亲戚的这种“打基础”想法在家长那里是有代表性的,但这是家长们的认识误区。一是没搞清什么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础”,二是不了解学前班的真实情况。
我对亲戚说,假设家长花了钱,小学收了钱,孩子们真的能通过上学前班打下了一个好的学习基础,走到别的孩子面前,那也值得。但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结果恰恰相反,学前班教育是给孩子们打了一个“基础”,但往往是坏基础。
电话中我能感觉出亲戚的惊讶,她可能是第一次听到“坏基础”这个说法。她没想到送孩子进学前班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事实上她没想到的也是绝大多数家长没想到的,因为家长们一般也不了解以下情况:
我问:“那你该用哪根笔画呢?”她正要说,又一下子语塞了,回答不上来。
我笑了,“没有一根笔是没有颜色的,对不对?”圆圆点点头。我继续问,“那你说,河流到底该怎么画呢?”圆圆眨巴着眼,困惑地看着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到这里,河流已是无法画出了。我看这个小小的人如此迷惘,心疼地亲亲她的小脸蛋。
为了还原她河流的色彩,我不得不先消灭河流的颜色。
于是我慢慢对圆圆说:没有谁可以规定小河必须画成蓝的,小河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我们画画儿的时候,总得用一种颜色把它画出来呀。如果画画儿只能画真实的颜色,那我们就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对不对?圆圆点点头。
我继续说:还有很多其它东西,在我们的彩笔里也找不到它们的颜色,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画出来。所以你要记住,一张画只有好不好看,没有对或者错。你可以大胆地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解决了河流的颜色问题,圆圆愉快地玩去了。我心中却又是忧虑又是无奈,我企图以这样的观念影响女儿,呵护她的想象力。可我如何敢领着年幼的孩子,以她的稚嫩,去迎战教育中的种种不妥。最现实的比如以后上不上这个绘画班的问题,继续上,就得听老师的话,就不能把河流画成粉色的。每一次上课,老师都给孩子们一个画画儿的框框,孩子的想象力会被一点点扼杀。这样的绘画班,只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加速度地贫乏。如果不上,当别的小朋友到特长班上课时,女儿坐在小椅子上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往外走,她小小的心一定是充满委屈的,她怎么能理解突然中止她上绘画班的缘由呢?我的这样一种担忧如何能向她解释得清楚?
我叹口气,心里真希望幼儿园取消绘画班,那样的话,让我再交300元也愿意。没有谁可以规定小河必须画成蓝的,小河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我们画画儿的时候,总得用一种颜色把它画出来呀。如果画画儿只能画真实的颜色,那我们就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一张画只有好不好看,没有对或者错。你可以大胆地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不上学前班
学前班发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变成正常学制教育中的一个“骨质增生”。但这个多余的东西现在却被许多人看作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为这样的“多”总比“少”要好,这实在是个错误!我的一个外地亲戚给我打电话,她正面临着该不该让孩子上学前班的选择。
她的孩子上一年级年龄只差一个月,学校暗示她交一笔赞助费可以上一年级,否则就上学前班。她周围有的人说应该上一年级,有的人说与其交这些钱还不如上学前班,孩子还能多学一年。她一时拿不定主意。我知道她的孩子很聪明,以孩子的智力水平,上一年级没问题。就告诉她,能上一年级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留在幼儿园,别上学前班。
我一直反对孩子上学前班。
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学前班的来由,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它产生的原因,就会发现它在当下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学前班的产生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一个应急措施。
它最早出现于80年代。当时由于城市学龄儿童人口迅速增长,而那时民办幼儿园很少,孩子的入托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采取了让小学办一些学前班来解决部分幼儿的学前教育——可见学前班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学龄前儿童分流的需要,并不包含有教育学意义上的衔接需求。
这些年我国经济繁荣,人口出生降低,民办幼儿园大量出现。儿童入托供需矛盾早已不存在,可学前班却延续了二十多年,而且在全国从城市到乡村蔓延开来,越来越名正言顺,仿佛是基于儿童学习需求的一个正常合理的设计。个别地方甚至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所有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前必须要上学前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该消失而不消失的现象?这说明它有存在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学校愿意开办学前班,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学前班。
学校愿意开办,自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学前班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可以自行定价收取学杂费。1985年北京市给出的指导价是每个孩子每月30元,这在当时也并不便宜。近些年更水涨船高,已达到每月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再加上各种杂费,数字是比较可观的。也就是说它是学校的一个创收渠道,是一块“肥肉”。虽然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已意识到学前班的不必要,出台文件不允许小学办学前班,但只要手段不强硬,小学就或明或暗地办着。
再从家长这里来看。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学前班,绝大多数是出于跟风和盲目。一是误以为学前班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如同上三年级必须要先读二年级一样;二是出于对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焦虑,认为上学前班是“提前打基础”了,是在学习上先走了一步。这一点就像我这位亲戚顾虑的那样,她说,周围的人都把孩子送进学前班,到上一年级时,拼音和100以内加减法就都学完了。要是我的孩子没上学前班,基础就不如别的孩子,这不就比别的孩子落后一步了吗。
亲戚的这种“打基础”想法在家长那里是有代表性的,但这是家长们的认识误区。一是没搞清什么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础”,二是不了解学前班的真实情况。
我对亲戚说,假设家长花了钱,小学收了钱,孩子们真的能通过上学前班打下了一个好的学习基础,走到别的孩子面前,那也值得。但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结果恰恰相反,学前班教育是给孩子们打了一个“基础”,但往往是坏基础。
电话中我能感觉出亲戚的惊讶,她可能是第一次听到“坏基础”这个说法。她没想到送孩子进学前班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事实上她没想到的也是绝大多数家长没想到的,因为家长们一般也不了解以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