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国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助陆尚荣,说难听点就是牵制、监视陆尚荣,更有甚者。秦时竹居然还派出柳大年到内蒙古担任民政长,公然架空陆尚荣,此其五也;最后,近日我们和秦时竹交易军火,其实有大一部分是陆尚荣和我们交战所得,由于内蒙贫瘠,难以养兵,陆尚荣要求秦时竹不仅要答应每年给其拨款。其余卖军火所得,也要全部给予陆部,但秦时竹却坚持要统一调配,分给其余两处,陆尚荣安得不恼?为了争权夺利,陆尚荣将自己地大舅子任命为山海关守备旅旅长,并提升了一大帮亲信,虽然秦时竹没有明说。但看得出来对陆尚荣很不满,私下里在发牢骚说陆尚荣眼中没有他这个巡阅使……”
“那陆尚荣进兵到底是何用意?”
“我意以为,陆尚荣终究是一介武夫,对何者为正统看得还是挺重,上次进军。对大总统还是效忠的,我看不妨施以恩情,为大总统所用。”赵秉钧笑着说,“这样。秦时竹少一羽翼,大总统多一得力干将,再不济也能让他们互相猜疑。”
“你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袁世凯陷入了沉思,“倘若真是如此,我看倒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拆散秦、陆联盟。”
“大总统英明!”赵秉钧赶紧跟上,“秦时竹虽然号称北疆巡阅使,但本人其实是个政客,并不会打仗。如果能成功地将陆尚荣拉到我们这边,等于砍去了他地一只手,将来对付起他来,可就容易多了。”
“这事你继续给我盯着点。”袁世凯转念一想,“智庵呐,下个月你去试探试探,咱们绕过秦时竹,直接问陆尚荣买武器。看他怎么处理?”
“是。正好趁这个机会看看。”……
3月底,袁世凯正式签署命令任命各部总长。同时任命黄兴为参谋总长并统辖两江军队,黄兴拒不接受这个任命,袁世凯转而提名徐绍桢继任,又遭到南京部分驻军地反对,参谋总长一职就这么挂了起来,直到半个月后由黎元洪领任。
唐内阁通过后,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临时政府前往北京,南京政府的使命就此结束,但南北双方的争执并没有减少。为了保证责任内阁制的实行和议员正常行使民主权力,孙中山在卸任前提议由王芝祥率领南军1万人护送国务员、议员北上,然后留驻北京,美其名曰防止再度兵变骚扰北京政府的正常秩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袁世凯当即表示拒绝,并假惺惺地表示,“王之为人,吾极赏识,使之督直甚好,若是带兵北上,则颇多危险。”冯国璋、段祺瑞等一干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反对,“北方军人万难忍受,倘有意外,本将校不负责任。”但南京方面仍然坚持派兵北上,只是表示在具体人数上可减至两千人。袁世凯见此,别有用心地提出将临时政府移设南苑,令赵秉钧等人负责在南苑兴建兵房,梁士诒等监督铺设铁道,故意借此虚张声势,挑动反对情绪。北京市政维持会、总议董会则宣称:“南军倘若北来,则北京各处即一律罢市。”
黎元洪也发表通电,攻击派兵护送阁员是“藏心猜忌,足以亡国”,要求唐绍仪与南方阁员迅速北上。关键时刻,内蒙古都督、北疆国防委员会主任陆尚荣发表宣言:“……北方现今秩序巩固、人心安定,若派兵北上,是糜烂大局之举,……派兵护送阁员进京,为自古闻所未闻之事……军令、政令自当统一,若五天后‘事犹延迟’,请大总统派员先行护理……”并对记者表示,“本督前些时日前往京城平定兵变,亦不敢在驻兵处擅自做主,阁员进京如若派兵护送,是以敌国待遇对待我等,或是对我等担当护卫之手段不予信任,北方将士对革命累有大功,如此处置,真是令人心寒……”陆尚荣毫不客气地指出,“南方各军,也有军纪败坏之辈,如苏州兵变(他指的是3月末江苏民军自安徽寿州调回苏州时,因不满减少军饷,当夜哗变,焚掠商店、钱庄、当铺等,损失在100万以上,28日午后,江苏都督庄蕴宽派兵镇压),以此调军队进京,岂非贻笑大方?”
袁世凯见状大喜,连连夸赵秉钧,对陆尚荣联络不错,工作卓有成效,在中间人的牵线搭桥下,双方达成秘密协议,陆尚荣将本部多余之5000杆步枪,180万发子弹,6000余枚山炮炮弹上交与陆军部,陆军部以“抚慰”名义下拨专款100万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虽然有所怀疑,但毕竟是真枪实弹地交货而且价格比从秦时竹那里弄要低,也就没有阻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貌似站在不偏不倚地立场,说陆尚荣等人平息兵变有功,倘若真要派兵护卫首都治安,该部也应该首选,“何必舍近求远?”
4月9日,南方再次退让,唐绍仪电告袁世凯:南京已取消派兵护送阁员之行动,并解释说,他在南方专注于处理善后事宜和邀集阁员北上,绝非有意“逗留”。其实,自从唐绍仪加入国民党后,他与袁世凯之间地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不错,唐绍仪确实是北洋的老人,袁世凯的心腹,但他毕竟是留美学生出身,接受了共和民主的新思想,加入国民党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并不违背他的本性。袁世凯想让他做一个俯首帖耳的奴才,那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唐绍仪地理想是做一个有实权地总理,他可以倾向于袁世凯地意见,可以尊重袁世凯的决策,但绝非没有自己地主张。兵变事件,他看得很清楚,知道这是袁世凯地手段和阴谋,对于袁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对于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渐渐感到不满。因此,南方要求派兵护送,他并没有反感,反而觉得能增强自己地地位。袁世凯和赵秉钧的应付,特别是黎元洪和陆尚荣的表态,让他大吃一惊,为避免南北决裂,他只好忍了下来。
助陆尚荣,说难听点就是牵制、监视陆尚荣,更有甚者。秦时竹居然还派出柳大年到内蒙古担任民政长,公然架空陆尚荣,此其五也;最后,近日我们和秦时竹交易军火,其实有大一部分是陆尚荣和我们交战所得,由于内蒙贫瘠,难以养兵,陆尚荣要求秦时竹不仅要答应每年给其拨款。其余卖军火所得,也要全部给予陆部,但秦时竹却坚持要统一调配,分给其余两处,陆尚荣安得不恼?为了争权夺利,陆尚荣将自己地大舅子任命为山海关守备旅旅长,并提升了一大帮亲信,虽然秦时竹没有明说。但看得出来对陆尚荣很不满,私下里在发牢骚说陆尚荣眼中没有他这个巡阅使……”
“那陆尚荣进兵到底是何用意?”
“我意以为,陆尚荣终究是一介武夫,对何者为正统看得还是挺重,上次进军。对大总统还是效忠的,我看不妨施以恩情,为大总统所用。”赵秉钧笑着说,“这样。秦时竹少一羽翼,大总统多一得力干将,再不济也能让他们互相猜疑。”
“你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袁世凯陷入了沉思,“倘若真是如此,我看倒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拆散秦、陆联盟。”
“大总统英明!”赵秉钧赶紧跟上,“秦时竹虽然号称北疆巡阅使,但本人其实是个政客,并不会打仗。如果能成功地将陆尚荣拉到我们这边,等于砍去了他地一只手,将来对付起他来,可就容易多了。”
“这事你继续给我盯着点。”袁世凯转念一想,“智庵呐,下个月你去试探试探,咱们绕过秦时竹,直接问陆尚荣买武器。看他怎么处理?”
“是。正好趁这个机会看看。”……
3月底,袁世凯正式签署命令任命各部总长。同时任命黄兴为参谋总长并统辖两江军队,黄兴拒不接受这个任命,袁世凯转而提名徐绍桢继任,又遭到南京部分驻军地反对,参谋总长一职就这么挂了起来,直到半个月后由黎元洪领任。
唐内阁通过后,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临时政府前往北京,南京政府的使命就此结束,但南北双方的争执并没有减少。为了保证责任内阁制的实行和议员正常行使民主权力,孙中山在卸任前提议由王芝祥率领南军1万人护送国务员、议员北上,然后留驻北京,美其名曰防止再度兵变骚扰北京政府的正常秩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袁世凯当即表示拒绝,并假惺惺地表示,“王之为人,吾极赏识,使之督直甚好,若是带兵北上,则颇多危险。”冯国璋、段祺瑞等一干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反对,“北方军人万难忍受,倘有意外,本将校不负责任。”但南京方面仍然坚持派兵北上,只是表示在具体人数上可减至两千人。袁世凯见此,别有用心地提出将临时政府移设南苑,令赵秉钧等人负责在南苑兴建兵房,梁士诒等监督铺设铁道,故意借此虚张声势,挑动反对情绪。北京市政维持会、总议董会则宣称:“南军倘若北来,则北京各处即一律罢市。”
黎元洪也发表通电,攻击派兵护送阁员是“藏心猜忌,足以亡国”,要求唐绍仪与南方阁员迅速北上。关键时刻,内蒙古都督、北疆国防委员会主任陆尚荣发表宣言:“……北方现今秩序巩固、人心安定,若派兵北上,是糜烂大局之举,……派兵护送阁员进京,为自古闻所未闻之事……军令、政令自当统一,若五天后‘事犹延迟’,请大总统派员先行护理……”并对记者表示,“本督前些时日前往京城平定兵变,亦不敢在驻兵处擅自做主,阁员进京如若派兵护送,是以敌国待遇对待我等,或是对我等担当护卫之手段不予信任,北方将士对革命累有大功,如此处置,真是令人心寒……”陆尚荣毫不客气地指出,“南方各军,也有军纪败坏之辈,如苏州兵变(他指的是3月末江苏民军自安徽寿州调回苏州时,因不满减少军饷,当夜哗变,焚掠商店、钱庄、当铺等,损失在100万以上,28日午后,江苏都督庄蕴宽派兵镇压),以此调军队进京,岂非贻笑大方?”
袁世凯见状大喜,连连夸赵秉钧,对陆尚荣联络不错,工作卓有成效,在中间人的牵线搭桥下,双方达成秘密协议,陆尚荣将本部多余之5000杆步枪,180万发子弹,6000余枚山炮炮弹上交与陆军部,陆军部以“抚慰”名义下拨专款100万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虽然有所怀疑,但毕竟是真枪实弹地交货而且价格比从秦时竹那里弄要低,也就没有阻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貌似站在不偏不倚地立场,说陆尚荣等人平息兵变有功,倘若真要派兵护卫首都治安,该部也应该首选,“何必舍近求远?”
4月9日,南方再次退让,唐绍仪电告袁世凯:南京已取消派兵护送阁员之行动,并解释说,他在南方专注于处理善后事宜和邀集阁员北上,绝非有意“逗留”。其实,自从唐绍仪加入国民党后,他与袁世凯之间地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不错,唐绍仪确实是北洋的老人,袁世凯的心腹,但他毕竟是留美学生出身,接受了共和民主的新思想,加入国民党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并不违背他的本性。袁世凯想让他做一个俯首帖耳的奴才,那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唐绍仪地理想是做一个有实权地总理,他可以倾向于袁世凯地意见,可以尊重袁世凯的决策,但绝非没有自己地主张。兵变事件,他看得很清楚,知道这是袁世凯地手段和阴谋,对于袁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对于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渐渐感到不满。因此,南方要求派兵护送,他并没有反感,反而觉得能增强自己地地位。袁世凯和赵秉钧的应付,特别是黎元洪和陆尚荣的表态,让他大吃一惊,为避免南北决裂,他只好忍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