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历史扳道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郡王,在亲王之下,是次一档的王爵。但那毕竟是王爵!大宋王爵仅亲、郡两级。
而自己出征之时,现下复位后的徽宗赵佶郑重重复过,绝不食言。
现在,这份荣耀对他来说,已经触手可及。
但他知道,没有孙珲,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就象前些天的这场发生在太原城外的大战,五万宋军对阵十万金军,如果不是有孙珲的话,是不可能这样大获全胜的。
这一仗宋军以伤亡近八千人的代价,歼灭金军近十万人,光斩下的金人首级便有四万多颗,被孙珲喷火烧死的人的残缺不全的尸骸有三万多具,可谓前所未有的大胜,震古烁今。
但经此一战,宋军也疲惫不堪,因而没有马上攻城,而是采用了孙珲提出的“震慑攻心”之法,逼迫金军退出太原城。
以孙珲的判断,金军主力遭到歼灭后,太原城残存的六万金军将完全丧失斗志,如果给他们一些希望的话,他们将退出太原城北返,宋军随后跟进,守卫已经占领的宋朝北方地区的金军也势必退去,则燕云十六州可一鼓而下。
孙珲认为,以现在宋朝的实力,一下子灭亡金国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借此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后,重新获得对金国的屏障,然后和金国订立和约,待国力充实之后,再徐图发展。
张叔夜赞同孙珲的看法,虽然他并不知道,作为一个穿越者和历史发烧友,孙珲对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的了解,并不亚于这个时代的人们。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是重要的养马地区。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得要骑兵。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的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国手里。与马相关联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马政是决定一个国家军队强弱的主要条件,没有产马地就像一群战斗机没有发动机制造厂一样,用丝绸绢布换马匹,生死只能掌握在别人手中或被对方消耗碾压,宋朝缺马并不是指江南不能养马而是生产出的马匹战力、耐力不如北方马匹,更重要的是农业区生产的战马只能凑数(其实凑数都凑不上,宋朝初期马匹很多,后期较少只能依靠步兵,导致战略投送能力小、机动性不强,不能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哪怕打赢了敌军逃跑都追不上),不说还与民争食。首先宋朝缺乏可供大量养马的草场,因为战马最好是放养,老是圈着养是不行的。其次,马生长于比较寒冷的北方地区,对于温暖潮湿的气候不适应;再次,耕田养马的成本很高,尤其是养军马,成本更高。养活一匹战马的费用可以养活六个人,而且几匹马里才能出一匹好马,这使养马资源不好的北宋很难承受,不能大规模养马,而在北方草原地区,养马是牧民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虽然是养一二十匹马里才出一匹好马,但养马成本低,劣马可以杀掉吃肉或如汉唐元朝只供养牧地管理人员的粮食即可。这对宋朝来说却是不可想象的。
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地区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燕云汉人在辽、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的历史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辽、宋、金三个王朝都采取了既拉拢又排斥的作法。辽用科举、任官和婚姻来使汉人忠于自己,但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燕云汉人,而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宋出于对“胡化”汉人的歧视,指其为“番”、“虏”;金则在重用部分辽汉臣的同时,在政治上将燕云汉人列于女真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民族之后,排斥于统治阶层之外。结果辽中后期的燕云汉人不仅在民族认同上日显孤立,且在政治态度上也没有固定的倾向,并非传统中认为的那样“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为中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辽、宋、金之间往来叛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先协助辽抵抗宋,眼见辽大厦将倾就意图附宋自保,继而又出于对宋朝的失望而被迫附金,燕云汉人对三个王朝各自的发展进程、力量的消长、以及中国北方政治版图的构成,可以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宋朝曾经有一次最接近收复燕云十六州,那就是高粱河战役。此战宋军在战争之初势如破竹,燕云军民望风而降,幽州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师”,辽国在燕云一带的统治已经基本瓦解。可惜高粱河一战宋军最终还是惨败。这一战对宋辽双方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从宋朝一方来说,从此再也不敢进行这种大纵深的军事突破——换言之,赵光义的胆子被吓破了。而对辽国来说,完全建立了对宋军的心理优势,而燕云一带的军民也再不敢对宋军寄以期望。
这种影响在雍熙北伐时的体现尤为明显,对宋朝来说,在战略上只敢采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式,同时还寄希望于燕云人民的响应。但他们没有想到,经过高粱河的惨败后,燕云之民已经不可能象当初那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因此在雍熙北伐的过程中,再也没有了辽国官军闻风而降的景象,相反,每下一城都必须经过血战。即使有投降的,也是在经过恶战后的被迫行为。
郡王,在亲王之下,是次一档的王爵。但那毕竟是王爵!大宋王爵仅亲、郡两级。
而自己出征之时,现下复位后的徽宗赵佶郑重重复过,绝不食言。
现在,这份荣耀对他来说,已经触手可及。
但他知道,没有孙珲,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就象前些天的这场发生在太原城外的大战,五万宋军对阵十万金军,如果不是有孙珲的话,是不可能这样大获全胜的。
这一仗宋军以伤亡近八千人的代价,歼灭金军近十万人,光斩下的金人首级便有四万多颗,被孙珲喷火烧死的人的残缺不全的尸骸有三万多具,可谓前所未有的大胜,震古烁今。
但经此一战,宋军也疲惫不堪,因而没有马上攻城,而是采用了孙珲提出的“震慑攻心”之法,逼迫金军退出太原城。
以孙珲的判断,金军主力遭到歼灭后,太原城残存的六万金军将完全丧失斗志,如果给他们一些希望的话,他们将退出太原城北返,宋军随后跟进,守卫已经占领的宋朝北方地区的金军也势必退去,则燕云十六州可一鼓而下。
孙珲认为,以现在宋朝的实力,一下子灭亡金国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借此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后,重新获得对金国的屏障,然后和金国订立和约,待国力充实之后,再徐图发展。
张叔夜赞同孙珲的看法,虽然他并不知道,作为一个穿越者和历史发烧友,孙珲对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的了解,并不亚于这个时代的人们。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是重要的养马地区。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得要骑兵。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的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国手里。与马相关联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马政是决定一个国家军队强弱的主要条件,没有产马地就像一群战斗机没有发动机制造厂一样,用丝绸绢布换马匹,生死只能掌握在别人手中或被对方消耗碾压,宋朝缺马并不是指江南不能养马而是生产出的马匹战力、耐力不如北方马匹,更重要的是农业区生产的战马只能凑数(其实凑数都凑不上,宋朝初期马匹很多,后期较少只能依靠步兵,导致战略投送能力小、机动性不强,不能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哪怕打赢了敌军逃跑都追不上),不说还与民争食。首先宋朝缺乏可供大量养马的草场,因为战马最好是放养,老是圈着养是不行的。其次,马生长于比较寒冷的北方地区,对于温暖潮湿的气候不适应;再次,耕田养马的成本很高,尤其是养军马,成本更高。养活一匹战马的费用可以养活六个人,而且几匹马里才能出一匹好马,这使养马资源不好的北宋很难承受,不能大规模养马,而在北方草原地区,养马是牧民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虽然是养一二十匹马里才出一匹好马,但养马成本低,劣马可以杀掉吃肉或如汉唐元朝只供养牧地管理人员的粮食即可。这对宋朝来说却是不可想象的。
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地区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燕云汉人在辽、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的历史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辽、宋、金三个王朝都采取了既拉拢又排斥的作法。辽用科举、任官和婚姻来使汉人忠于自己,但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燕云汉人,而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宋出于对“胡化”汉人的歧视,指其为“番”、“虏”;金则在重用部分辽汉臣的同时,在政治上将燕云汉人列于女真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民族之后,排斥于统治阶层之外。结果辽中后期的燕云汉人不仅在民族认同上日显孤立,且在政治态度上也没有固定的倾向,并非传统中认为的那样“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为中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辽、宋、金之间往来叛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先协助辽抵抗宋,眼见辽大厦将倾就意图附宋自保,继而又出于对宋朝的失望而被迫附金,燕云汉人对三个王朝各自的发展进程、力量的消长、以及中国北方政治版图的构成,可以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宋朝曾经有一次最接近收复燕云十六州,那就是高粱河战役。此战宋军在战争之初势如破竹,燕云军民望风而降,幽州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师”,辽国在燕云一带的统治已经基本瓦解。可惜高粱河一战宋军最终还是惨败。这一战对宋辽双方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从宋朝一方来说,从此再也不敢进行这种大纵深的军事突破——换言之,赵光义的胆子被吓破了。而对辽国来说,完全建立了对宋军的心理优势,而燕云一带的军民也再不敢对宋军寄以期望。
这种影响在雍熙北伐时的体现尤为明显,对宋朝来说,在战略上只敢采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式,同时还寄希望于燕云人民的响应。但他们没有想到,经过高粱河的惨败后,燕云之民已经不可能象当初那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因此在雍熙北伐的过程中,再也没有了辽国官军闻风而降的景象,相反,每下一城都必须经过血战。即使有投降的,也是在经过恶战后的被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