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荒村拾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到独家村,就喜欢上了它的幽静和原始,说自己很想有一个这样充满野趣的家。于是被朋友老路戏称为“我家”,说:“快,你家到了。”其实独家村究竟是谁的家,一直都不知道。此次来前经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独家村”所在地叫核桃铺,这一带在撤乡并镇前隶属西交乡。
独家村颓败的房子上依旧挂着门帘,门依旧锁着,说明尚没有被主人彻底抛弃,却总也看不到一个人影。山下一条终年流淌着的泉水,打对面的一个山洞里汩汩流出,那山洞形状煞像玄牡之门,山洞上方有一根石柱突兀而起,堪比阴阳同体,甚为奇特。春天来的时候恰值繁花满枝,如今只剩了一树秋风,门前放着打过籽的葵花盘,巨大的核桃树没有一个果实,只有满树枯黄的叶片。石头垒就的梯田已经完全荒芜,紧挨院子的一块土地上稀稀拉拉种着些细瘦的白萝卜,田间印着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说明尚有人在这里耕种。院中的石板缝里疯长着荒草,比春天来时节更显得凄凉萧索,屋后的石磨依旧,牲口圈依旧,厨房依旧,只是没有了人气。
梯田里有几十棵花椒树,成熟的花椒红红的,星星点点夹杂在绿叶间,散发着浓郁的椒香。正是采摘的好时机,却已所剩无多,不知被什么捷足先登的人采得差不多了。老路是这里的熟客,告诉我这里的花椒好吃,味道纯粹,香气浓郁,说他每年要从这里带点回去,只要用了这里的花椒炒菜,一进门就能辨别出来,那个香味,太特殊了。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个活动:摘花椒。工夫不大,山下的公路边上停下一辆拉着水泥的大卡车,接着从车槽里跳下来一位老乡,五短身材,穿着一件半袖的白衬衫,衬衫扎在裤子里,手里夹着烟,一边抽着,一边径直向上走来。根据来人的步态神情,感觉这次可能是遇到主家了。
等来人走近一问,果然。老路递给他一根香烟,和他闲聊了起来,我走上去迫不接待地问了一连串早就想知道的问题。
屋主人名叫李龙社,看上去有五十来岁年纪,用他本人的话说,实际才小四十,也就是三十九岁吧。李龙社一脸沧桑,有点谢顶,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裤子上的拉链开着,鞋帮子裂了口,用时下的话说,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一家原先六口人,在这里居住有三代了,姥爷姥姥那一辈儿原本住在在阳城县附近,因为没有地种,迁到了核桃铺,在这里盖了几间房子,开了几亩荒地,一家人就这里扎了下来。父亲是倒踏门的招女婿,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龙社兄妹四人,他是老二,上面有个哥哥,工作在外。两个妹妹嫁到了河北镇,母亲去世早,丢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可父亲几年前也去世了。父母的坟墓就在山背后。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剩了他一个人,住在这里不缺吃不缺喝,就是孤独。天一黑,孤灯只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么偏僻的地方,媳妇是讨不来的,于是他就搬到了姑姑家。姑姑的孩子们都出去工作了,留下房子空着,他就搬过去住了。姑姑家所在的村子叫杨树沟,隶属河北镇,不过那里的村民们也快走光了,剩了不多几户人家。
不知道李龙社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但完全可以想象出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所承受的凄凉与寂寞,还有他的无着无落、无依无靠、无趣无味。就此一番话,让我理解了他为什么要撇下这么美好的家园远走他乡,诗意栖居不是什么人都能消受起的生活方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结果是沿门乞讨,是“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致斯里,叩门拙言辞”。终日“采菊东篱下”是填不饱肚皮的,更何况在物欲横流当今,仅仅填饱肚皮根本无法满足娶妻生子读书就医诸多需求。
李龙社的姥爷姥姥当年迁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是为了生存,如今作为孙子辈的李龙社离开也是为了生存。对于一个现实的人而言,有什么比生存更硬的道理呢?
李龙社指着地里的花椒树说,“这些都是我们一家人一棵一棵种起来的,如今都扔了,没有人管了,核桃也没人收了,那一树要打好多呢。不过今年没有结,一个都没有,核桃是结一年歇一年的,就是结了也没有人管。土地嘛给了一个河南人种去了,有时间了回来看看,也只是看看,甚都做不了。如果我父亲还活着,如果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人,我是不会走的……”李龙社的口气淡淡的,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没有能力帮助他解决任何问题,只能留下一大堆没有用的空话,告诉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家独有的资源搞旅游接待,销售土特产,搞搞农家乐,我说光他家这么多花椒核桃一年能卖好多钱呢,再养点土蜂、土鸡,都是挣钱的事情。况且家在路边,交通方便,有多少条件可以利用啊。有了钱还愁没有女人肯嫁吗?但这一切说说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看看时间不早了,我们告别了独家村,告别了李龙社,拿着自己摘下的一点花椒,向赵树理《灵泉洞》的故事所在地驶去。
到独家村,就喜欢上了它的幽静和原始,说自己很想有一个这样充满野趣的家。于是被朋友老路戏称为“我家”,说:“快,你家到了。”其实独家村究竟是谁的家,一直都不知道。此次来前经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独家村”所在地叫核桃铺,这一带在撤乡并镇前隶属西交乡。
独家村颓败的房子上依旧挂着门帘,门依旧锁着,说明尚没有被主人彻底抛弃,却总也看不到一个人影。山下一条终年流淌着的泉水,打对面的一个山洞里汩汩流出,那山洞形状煞像玄牡之门,山洞上方有一根石柱突兀而起,堪比阴阳同体,甚为奇特。春天来的时候恰值繁花满枝,如今只剩了一树秋风,门前放着打过籽的葵花盘,巨大的核桃树没有一个果实,只有满树枯黄的叶片。石头垒就的梯田已经完全荒芜,紧挨院子的一块土地上稀稀拉拉种着些细瘦的白萝卜,田间印着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说明尚有人在这里耕种。院中的石板缝里疯长着荒草,比春天来时节更显得凄凉萧索,屋后的石磨依旧,牲口圈依旧,厨房依旧,只是没有了人气。
梯田里有几十棵花椒树,成熟的花椒红红的,星星点点夹杂在绿叶间,散发着浓郁的椒香。正是采摘的好时机,却已所剩无多,不知被什么捷足先登的人采得差不多了。老路是这里的熟客,告诉我这里的花椒好吃,味道纯粹,香气浓郁,说他每年要从这里带点回去,只要用了这里的花椒炒菜,一进门就能辨别出来,那个香味,太特殊了。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个活动:摘花椒。工夫不大,山下的公路边上停下一辆拉着水泥的大卡车,接着从车槽里跳下来一位老乡,五短身材,穿着一件半袖的白衬衫,衬衫扎在裤子里,手里夹着烟,一边抽着,一边径直向上走来。根据来人的步态神情,感觉这次可能是遇到主家了。
等来人走近一问,果然。老路递给他一根香烟,和他闲聊了起来,我走上去迫不接待地问了一连串早就想知道的问题。
屋主人名叫李龙社,看上去有五十来岁年纪,用他本人的话说,实际才小四十,也就是三十九岁吧。李龙社一脸沧桑,有点谢顶,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裤子上的拉链开着,鞋帮子裂了口,用时下的话说,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一家原先六口人,在这里居住有三代了,姥爷姥姥那一辈儿原本住在在阳城县附近,因为没有地种,迁到了核桃铺,在这里盖了几间房子,开了几亩荒地,一家人就这里扎了下来。父亲是倒踏门的招女婿,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龙社兄妹四人,他是老二,上面有个哥哥,工作在外。两个妹妹嫁到了河北镇,母亲去世早,丢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可父亲几年前也去世了。父母的坟墓就在山背后。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剩了他一个人,住在这里不缺吃不缺喝,就是孤独。天一黑,孤灯只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么偏僻的地方,媳妇是讨不来的,于是他就搬到了姑姑家。姑姑的孩子们都出去工作了,留下房子空着,他就搬过去住了。姑姑家所在的村子叫杨树沟,隶属河北镇,不过那里的村民们也快走光了,剩了不多几户人家。
不知道李龙社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但完全可以想象出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所承受的凄凉与寂寞,还有他的无着无落、无依无靠、无趣无味。就此一番话,让我理解了他为什么要撇下这么美好的家园远走他乡,诗意栖居不是什么人都能消受起的生活方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结果是沿门乞讨,是“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致斯里,叩门拙言辞”。终日“采菊东篱下”是填不饱肚皮的,更何况在物欲横流当今,仅仅填饱肚皮根本无法满足娶妻生子读书就医诸多需求。
李龙社的姥爷姥姥当年迁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是为了生存,如今作为孙子辈的李龙社离开也是为了生存。对于一个现实的人而言,有什么比生存更硬的道理呢?
李龙社指着地里的花椒树说,“这些都是我们一家人一棵一棵种起来的,如今都扔了,没有人管了,核桃也没人收了,那一树要打好多呢。不过今年没有结,一个都没有,核桃是结一年歇一年的,就是结了也没有人管。土地嘛给了一个河南人种去了,有时间了回来看看,也只是看看,甚都做不了。如果我父亲还活着,如果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人,我是不会走的……”李龙社的口气淡淡的,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没有能力帮助他解决任何问题,只能留下一大堆没有用的空话,告诉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家独有的资源搞旅游接待,销售土特产,搞搞农家乐,我说光他家这么多花椒核桃一年能卖好多钱呢,再养点土蜂、土鸡,都是挣钱的事情。况且家在路边,交通方便,有多少条件可以利用啊。有了钱还愁没有女人肯嫁吗?但这一切说说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看看时间不早了,我们告别了独家村,告别了李龙社,拿着自己摘下的一点花椒,向赵树理《灵泉洞》的故事所在地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