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宁作我
魏晋士人对自我与个性的坚持
《世说新语·品藻》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 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桓公”是桓温(312—373年),“殷侯”是殷浩(?—356年)。殷浩与桓温是东晋中期的两大名臣,一文一武,被时人视为朝廷的两大支柱。两个人都出身名门,年龄也差不多,少时还是朋友,但老是暗中较劲。长大后两人的地位名望差不多,都一度大权在握,桓温当了荆州刺史,殷浩则做了扬州刺史,荆扬两州在东晋算是最重要的两个州了。更巧的是,两人都曾率军北伐,也都没有成功,只是殷浩败得更惨一些,且是在桓温之前,桓温便乘机把他奏免为庶人,使殷浩郁郁而终。上面的对话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难以考证,比较可能是两人都已冒头,但还没到位高权重的时候。桓温的话明显带有一些挑衅性质,殷浩的话则软中带硬,他不卑不亢地回敬了桓温,话也说得极漂亮,可以说是一等一的外交辞令。
关于殷浩与桓温各有一大堆故事可说,二人之间也可以做一大堆比较。但这些不是这里要谈的,要谈的是这则故事中殷浩的答语:“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其实这话是不是殷浩说的也不重要,我们只是关注这句话里所反映的内容及其所标榜、所张扬的精神。
这话反映了第二章所讲的,在魏晋时代,在士族阶级当中,普遍觉醒了一种个体意识。随着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一个人开始认识自己的个性,即在精神上不同于别人的那点特别的东西。人们在珍视个体生命的同时,也开始珍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于是开始萌发一种新的精神,就是欣赏自我、看重个性,并且坚持自我、坚持个性。
今天读《世说新语》,不难发现在那个时代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拿竹林七贤来讲,他们虽然是七个好朋友,却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人生道路。难得的是,他们不仅各自坚持自己的个性,而且能尊重别人的个性;各自选择政治态度与人生道路,也能尊重别人的选择。比如前面讲过,嵇康和山涛是好朋友,嵇康在政治上忠于曹氏,山涛却选择了司马氏。他们选择不同,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不同。嵇康是一个“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人,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灰尘,而山涛却是一个气度宽宏、能够和光同尘的人。《世说新语·贤媛》有一个故事。一次嵇康和阮籍来看山涛,山涛的老婆想要观察一下嵇阮二人,便劝山涛留二人在家里过夜,她就躲在隔壁,从墙洞里偷看他们三个聊天相处。后来山涛进去问老婆,你觉得这两个人怎么样。他老婆说,你的才情比不上他们两个,只能以见识和度量与他们交朋友。山涛说,他们两个也常常说我的度量比他们大。《世说新语》里讲山涛跟嵇康、阮籍刚认识便成了好朋友,他们的情谊像兄弟一样“契若金兰”。三个个性完全不同的人,为什么能够“契若金兰”呢?因为他们都是君子,都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有了这个基本点,他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可以互相欣赏,而并不需要去改变对方。山涛欣赏嵇、阮的才情,嵇、阮欣赏山涛的度量,后来各人有各自的选择,连政治道路都相差很远,也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我们读了嵇康给山涛的绝交信,以为他们真的绝交了,变成敌人了,其实不然。嵇康临死之时,担心自己的儿子嵇绍年幼无人照顾,竟然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可见他虽然写了绝交信,心里还是把山涛看作最可靠的朋友。他的绝交信与其说是写给山涛的,不如说是写给司马氏看的。山涛后来果然不负重托,不仅把嵇绍培养成人,而且把他推荐出来做官,后来做到侍中,在八王之乱中为保卫当时的皇帝晋惠帝(司马昭的孙子、司马炎的儿子)而被杀。文天祥被囚狱中时所写的《正气歌》中有“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的句子,“嵇侍中”就是指嵇绍。至于嵇绍值不值得为那个白痴皇帝送命,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这个问题是可以再讨论的。
说到嵇康,钟会去拜访他,他理都不理;说到阮籍,如果钟会去看他,他大概会虚与委蛇一番;现在假定钟会去看山涛,我想山涛会客客气气地接待他。但无论嵇康或阮籍或山涛,都不会跟钟会交朋友,更不会“契若金兰”,主要不是因为政治主张不同,根本原因是个性不同,气味不投。嵇、阮、山都是君子,而不必管他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和政治道路;钟会却是个小人,也不必管他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和政治道路。哪怕钟会像嵇康一样选择了曹氏,他们还是成不了朋友,因为一个终归是君子,一个终归是小人。君子和君子可以交朋友,哪怕在敌对的政治阵营中,也不妨碍他们互相欣赏和尊重;而君子和小人则无法交朋友,哪怕他们在相同的政治阵营中,仍然免不了内心深处的隔阂与排斥。
还有两对兄弟的故事。一对是嵇康和他的哥哥嵇喜。嵇康和嵇喜兄弟两个感情很好,在政治上却各走各的路。嵇康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嵇喜却是个热衷世事、不甘心被埋没的人,哪怕是司马氏当政,他还是要做官,于是选择向司马氏妥协。大概因为这一点,阮籍不喜欢他,对他翻白眼。吕安也不喜欢他,称他为“凡鸟”。这个故事载于《世说新语·简傲》第四则: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鳳”字,凡鸟也。(许慎《说文》曰:“鳳,神鸟也,从鸟凡声。”)该则刘孝标注引《晋百官名》曰:嵇喜字公穆,历扬州刺史,康兄也。阮籍遭丧,往吊之。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喜往,籍不哭,见其白眼,喜不怿而退。康闻之,乃赍酒挟琴而造之,遂相与善。
不过嵇喜人品并不坏,还是好人,后来官做得不小,也还算个好官。如果他是一个像钟会那样的小人,又是司马氏的爪牙,恐怕阮籍和吕安反而不敢跟他开那种玩笑了。
另外一对是戴逵和他的哥哥戴逯。戴逵是东晋著名的画家和音乐家,文章也写得很好,总之是个才子。他安于清贫,不愿做官,朝廷征他当国子博士(太学教授),他也坚辞不就。戴逵的哥哥戴逯却热衷世事,要建功立业,后来终于做到大司农(九卿之一),而且被封为广陵侯。有一次谢安对戴逯说,你们两兄弟的志向和事业怎么相差这么远?戴逯回答说:“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就是说,我是个俗人,怕穷,我弟弟则像颜回一样,虽然穷,却在学问中找到了乐趣。
这两对兄弟各人坚持各人的个性,各人走各人的路,却仍然能保持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不同的人生道路并没有破坏他们的兄弟情谊。这样的例子在那个时代还可以举出很多。
&n... -->>
宁作我
魏晋士人对自我与个性的坚持
《世说新语·品藻》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 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桓公”是桓温(312—373年),“殷侯”是殷浩(?—356年)。殷浩与桓温是东晋中期的两大名臣,一文一武,被时人视为朝廷的两大支柱。两个人都出身名门,年龄也差不多,少时还是朋友,但老是暗中较劲。长大后两人的地位名望差不多,都一度大权在握,桓温当了荆州刺史,殷浩则做了扬州刺史,荆扬两州在东晋算是最重要的两个州了。更巧的是,两人都曾率军北伐,也都没有成功,只是殷浩败得更惨一些,且是在桓温之前,桓温便乘机把他奏免为庶人,使殷浩郁郁而终。上面的对话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难以考证,比较可能是两人都已冒头,但还没到位高权重的时候。桓温的话明显带有一些挑衅性质,殷浩的话则软中带硬,他不卑不亢地回敬了桓温,话也说得极漂亮,可以说是一等一的外交辞令。
关于殷浩与桓温各有一大堆故事可说,二人之间也可以做一大堆比较。但这些不是这里要谈的,要谈的是这则故事中殷浩的答语:“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其实这话是不是殷浩说的也不重要,我们只是关注这句话里所反映的内容及其所标榜、所张扬的精神。
这话反映了第二章所讲的,在魏晋时代,在士族阶级当中,普遍觉醒了一种个体意识。随着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一个人开始认识自己的个性,即在精神上不同于别人的那点特别的东西。人们在珍视个体生命的同时,也开始珍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于是开始萌发一种新的精神,就是欣赏自我、看重个性,并且坚持自我、坚持个性。
今天读《世说新语》,不难发现在那个时代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拿竹林七贤来讲,他们虽然是七个好朋友,却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人生道路。难得的是,他们不仅各自坚持自己的个性,而且能尊重别人的个性;各自选择政治态度与人生道路,也能尊重别人的选择。比如前面讲过,嵇康和山涛是好朋友,嵇康在政治上忠于曹氏,山涛却选择了司马氏。他们选择不同,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不同。嵇康是一个“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人,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灰尘,而山涛却是一个气度宽宏、能够和光同尘的人。《世说新语·贤媛》有一个故事。一次嵇康和阮籍来看山涛,山涛的老婆想要观察一下嵇阮二人,便劝山涛留二人在家里过夜,她就躲在隔壁,从墙洞里偷看他们三个聊天相处。后来山涛进去问老婆,你觉得这两个人怎么样。他老婆说,你的才情比不上他们两个,只能以见识和度量与他们交朋友。山涛说,他们两个也常常说我的度量比他们大。《世说新语》里讲山涛跟嵇康、阮籍刚认识便成了好朋友,他们的情谊像兄弟一样“契若金兰”。三个个性完全不同的人,为什么能够“契若金兰”呢?因为他们都是君子,都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有了这个基本点,他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可以互相欣赏,而并不需要去改变对方。山涛欣赏嵇、阮的才情,嵇、阮欣赏山涛的度量,后来各人有各自的选择,连政治道路都相差很远,也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我们读了嵇康给山涛的绝交信,以为他们真的绝交了,变成敌人了,其实不然。嵇康临死之时,担心自己的儿子嵇绍年幼无人照顾,竟然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可见他虽然写了绝交信,心里还是把山涛看作最可靠的朋友。他的绝交信与其说是写给山涛的,不如说是写给司马氏看的。山涛后来果然不负重托,不仅把嵇绍培养成人,而且把他推荐出来做官,后来做到侍中,在八王之乱中为保卫当时的皇帝晋惠帝(司马昭的孙子、司马炎的儿子)而被杀。文天祥被囚狱中时所写的《正气歌》中有“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的句子,“嵇侍中”就是指嵇绍。至于嵇绍值不值得为那个白痴皇帝送命,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这个问题是可以再讨论的。
说到嵇康,钟会去拜访他,他理都不理;说到阮籍,如果钟会去看他,他大概会虚与委蛇一番;现在假定钟会去看山涛,我想山涛会客客气气地接待他。但无论嵇康或阮籍或山涛,都不会跟钟会交朋友,更不会“契若金兰”,主要不是因为政治主张不同,根本原因是个性不同,气味不投。嵇、阮、山都是君子,而不必管他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和政治道路;钟会却是个小人,也不必管他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和政治道路。哪怕钟会像嵇康一样选择了曹氏,他们还是成不了朋友,因为一个终归是君子,一个终归是小人。君子和君子可以交朋友,哪怕在敌对的政治阵营中,也不妨碍他们互相欣赏和尊重;而君子和小人则无法交朋友,哪怕他们在相同的政治阵营中,仍然免不了内心深处的隔阂与排斥。
还有两对兄弟的故事。一对是嵇康和他的哥哥嵇喜。嵇康和嵇喜兄弟两个感情很好,在政治上却各走各的路。嵇康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嵇喜却是个热衷世事、不甘心被埋没的人,哪怕是司马氏当政,他还是要做官,于是选择向司马氏妥协。大概因为这一点,阮籍不喜欢他,对他翻白眼。吕安也不喜欢他,称他为“凡鸟”。这个故事载于《世说新语·简傲》第四则: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鳳”字,凡鸟也。(许慎《说文》曰:“鳳,神鸟也,从鸟凡声。”)该则刘孝标注引《晋百官名》曰:嵇喜字公穆,历扬州刺史,康兄也。阮籍遭丧,往吊之。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喜往,籍不哭,见其白眼,喜不怿而退。康闻之,乃赍酒挟琴而造之,遂相与善。
不过嵇喜人品并不坏,还是好人,后来官做得不小,也还算个好官。如果他是一个像钟会那样的小人,又是司马氏的爪牙,恐怕阮籍和吕安反而不敢跟他开那种玩笑了。
另外一对是戴逵和他的哥哥戴逯。戴逵是东晋著名的画家和音乐家,文章也写得很好,总之是个才子。他安于清贫,不愿做官,朝廷征他当国子博士(太学教授),他也坚辞不就。戴逵的哥哥戴逯却热衷世事,要建功立业,后来终于做到大司农(九卿之一),而且被封为广陵侯。有一次谢安对戴逯说,你们两兄弟的志向和事业怎么相差这么远?戴逯回答说:“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就是说,我是个俗人,怕穷,我弟弟则像颜回一样,虽然穷,却在学问中找到了乐趣。
这两对兄弟各人坚持各人的个性,各人走各人的路,却仍然能保持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不同的人生道路并没有破坏他们的兄弟情谊。这样的例子在那个时代还可以举出很多。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