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om,大明天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过朱由校接下来一句话就打破了他的幻想:“法律管辖皇权,应该在二三十年后成为现实。朕先要把大明按朕的意愿来改造,改造好后,再实行不迟。”
虽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皇权被制约,但至少还有个希望吧。现在的皇帝确实聪明,务实,比之他的爷爷要强得多,这样的皇帝统治之下,大家的日子也过得不错,文官的权力正在逐步增强,这样持续下去,总会让国家最后的统治权落到文官的手上。
其实文官们之所以想要限制皇权,当然是因为自己想要权力,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皇帝有贤有愚,如果一个不大靠谱的皇帝滥用权力,对于国家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现在的皇帝能够听从大臣的意见,而且对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套现在看来有效的看法,那么限制皇权的要求倒是没有那么急迫。
皇帝在法学院的讲话刊登在周报上,在叶向高等人的要求上,删去了皇帝也要受法律审判的那一段。即使如此,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倒是没有什么争议,而其它三个方面却有许多人写信来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最多的是拿出法理不外乎人情来认为法律不应该是冰冷的,而应该是有一定的弹性的。还有很多人认为是坏人就应该重判,好人就应该轻判。
于是啸启先生又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在信中他认为,所谓法理不外乎人情,先要搞明白,这个人情应该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人情,是给予慈悲或宽恕的人情。而且这个人情只能在最后的判罚中才能起作用,而不应该在决定有罪无罪时使用。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官员犯了贪污罪,他家里条件不大好,上有老母下有弱子。那他的家庭条件不能做为量刑的依据,应该怎么判就要怎么判。这就是法律是刚性的意思。
但如果这个官员被判流刑,那就可以适当考虑,让他流放的地点距家人近一些,方便家人探视。这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
至于法律的弹性的问题,他认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法律有弹性的话,弹性应该在哪里呢?对谁有弹性呢?有了弹性,那么各级官吏就会有施展权力的机会,也许同一件案子,两个官吏来判的话,因为弹性的不同,导致两个判决大相径庭,这样的话,法律还有什么尊严,不是和笑话一样吗?而且这还会导致大量的贪污腐败行为发生。
最后他强调,法律惩戒的是事不是人,法律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平日的好人坏人是道德标准,不能用道德代替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的要求要比法律高。
啸启先生因为经常在周报上发表读者来信,已经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信件发表后,很多人开始仔细地思考,认真地领会他话里的意思,有很多人写信表示自己看了啸启先生的来信后,若有所悟。
朱由校也知道,改变人的某些想法很难,也许永远也改变不了。但这是明朝,不是后世,士子们还是愿意独立思考的,你说的有道理,他们也是会信服的,至少不会象后世一样,直接就是“我就觉得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什么是坏的”,连理由都不用摆。
而这时的辽东局势,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天启四年的冬天,努尔哈赤又一次派使者来,还是原来的条件:退回边墙以外,让出辽沈,称臣纳贡,只希望朝廷给予一定的米粮。这次加了一个条件,就是一出边墙就解散军队,并言明因为努尔哈赤身染重疾,已经不可能有多少时间可活,希望能在他死后再将尸体交给大明。
这话说得凄惨的,让有些大臣都有些不忍心了。朱由校召来皇太极,将建州的求降信交给他看。皇太极看后泪流满面地说道:“圣上,大明以孝治国,罪臣希望圣上能给罪臣一个在父汗面前尽孝的机会,父汗殁后,罪臣将带着父汗遗体自缚前来。”
有大臣上前道:“陛下,此事似乎也可以,反正建奴已经没有办法翻盘,放他回去,可知我大明待蛮夷之厚,如其有半分知恩图报之心,自会全师而降。”
朱由校看去,却是吏部右侍郎曹于汴。心里想着,这东林党里面的一些人,到底是愚蠢呢还是愚蠢呢?这样简单的手段竟然就被感动了,可没见过你对国内的子民这样仁慈过。
他没有作声,只是乜了他一眼,然后看向叶向高。叶向高心里直骂娘,不过这次骂的是曹于汴。你特么的是吃了屎吗,这个时候为建奴说话。
他出列斥道:“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且其狡猾而无信。皇太极者,建奴四大贝勒也,此时放他归去,便是放虎归山。你是想要我们牺牲更多的同袍吗?妇人之仁,你读的圣贤书到哪里去了?天下可怜之人甚多,你想想建奴无故杀掉的无谷之人,那些人才是真的可怜,还不快快退下。”
皇太极惨笑道:“罪臣被俘日久,即使回去,也不可能再有领兵之机会。再说罪臣一向读圣贤之书,又于京城多日,受圣上及诸位高贤感化,早有归顺之心,回去后又如何会反判呢?”
孙传庭笑道:“你就是说出花来,我们也不可能放你回去。这不是人伦问题,若奴酋已死,你去奔丧,倒是可以商量。”
这话说得恶毒,皇太极却面色如常。心里想着,若真的父汗殁了,你们又有新的托词了,到时会放我回去才怪。不过若他们真的愿意放我回去,我应该要如何整顿建州呢?岳托应该会听我的,那代善倒是可以争取,莽古尔泰一介莽夫,阿敏这个家伙有些难以搞定,那就联合代善和莽古尔泰一起对付阿敏。然后重用汉人,和大明争夺一番,虽然不想取代大明,但占有辽东之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朱由校接下来一句话就打破了他的幻想:“法律管辖皇权,应该在二三十年后成为现实。朕先要把大明按朕的意愿来改造,改造好后,再实行不迟。”
虽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皇权被制约,但至少还有个希望吧。现在的皇帝确实聪明,务实,比之他的爷爷要强得多,这样的皇帝统治之下,大家的日子也过得不错,文官的权力正在逐步增强,这样持续下去,总会让国家最后的统治权落到文官的手上。
其实文官们之所以想要限制皇权,当然是因为自己想要权力,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皇帝有贤有愚,如果一个不大靠谱的皇帝滥用权力,对于国家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现在的皇帝能够听从大臣的意见,而且对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套现在看来有效的看法,那么限制皇权的要求倒是没有那么急迫。
皇帝在法学院的讲话刊登在周报上,在叶向高等人的要求上,删去了皇帝也要受法律审判的那一段。即使如此,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倒是没有什么争议,而其它三个方面却有许多人写信来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最多的是拿出法理不外乎人情来认为法律不应该是冰冷的,而应该是有一定的弹性的。还有很多人认为是坏人就应该重判,好人就应该轻判。
于是啸启先生又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在信中他认为,所谓法理不外乎人情,先要搞明白,这个人情应该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人情,是给予慈悲或宽恕的人情。而且这个人情只能在最后的判罚中才能起作用,而不应该在决定有罪无罪时使用。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官员犯了贪污罪,他家里条件不大好,上有老母下有弱子。那他的家庭条件不能做为量刑的依据,应该怎么判就要怎么判。这就是法律是刚性的意思。
但如果这个官员被判流刑,那就可以适当考虑,让他流放的地点距家人近一些,方便家人探视。这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
至于法律的弹性的问题,他认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法律有弹性的话,弹性应该在哪里呢?对谁有弹性呢?有了弹性,那么各级官吏就会有施展权力的机会,也许同一件案子,两个官吏来判的话,因为弹性的不同,导致两个判决大相径庭,这样的话,法律还有什么尊严,不是和笑话一样吗?而且这还会导致大量的贪污腐败行为发生。
最后他强调,法律惩戒的是事不是人,法律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平日的好人坏人是道德标准,不能用道德代替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的要求要比法律高。
啸启先生因为经常在周报上发表读者来信,已经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信件发表后,很多人开始仔细地思考,认真地领会他话里的意思,有很多人写信表示自己看了啸启先生的来信后,若有所悟。
朱由校也知道,改变人的某些想法很难,也许永远也改变不了。但这是明朝,不是后世,士子们还是愿意独立思考的,你说的有道理,他们也是会信服的,至少不会象后世一样,直接就是“我就觉得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什么是坏的”,连理由都不用摆。
而这时的辽东局势,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天启四年的冬天,努尔哈赤又一次派使者来,还是原来的条件:退回边墙以外,让出辽沈,称臣纳贡,只希望朝廷给予一定的米粮。这次加了一个条件,就是一出边墙就解散军队,并言明因为努尔哈赤身染重疾,已经不可能有多少时间可活,希望能在他死后再将尸体交给大明。
这话说得凄惨的,让有些大臣都有些不忍心了。朱由校召来皇太极,将建州的求降信交给他看。皇太极看后泪流满面地说道:“圣上,大明以孝治国,罪臣希望圣上能给罪臣一个在父汗面前尽孝的机会,父汗殁后,罪臣将带着父汗遗体自缚前来。”
有大臣上前道:“陛下,此事似乎也可以,反正建奴已经没有办法翻盘,放他回去,可知我大明待蛮夷之厚,如其有半分知恩图报之心,自会全师而降。”
朱由校看去,却是吏部右侍郎曹于汴。心里想着,这东林党里面的一些人,到底是愚蠢呢还是愚蠢呢?这样简单的手段竟然就被感动了,可没见过你对国内的子民这样仁慈过。
他没有作声,只是乜了他一眼,然后看向叶向高。叶向高心里直骂娘,不过这次骂的是曹于汴。你特么的是吃了屎吗,这个时候为建奴说话。
他出列斥道:“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且其狡猾而无信。皇太极者,建奴四大贝勒也,此时放他归去,便是放虎归山。你是想要我们牺牲更多的同袍吗?妇人之仁,你读的圣贤书到哪里去了?天下可怜之人甚多,你想想建奴无故杀掉的无谷之人,那些人才是真的可怜,还不快快退下。”
皇太极惨笑道:“罪臣被俘日久,即使回去,也不可能再有领兵之机会。再说罪臣一向读圣贤之书,又于京城多日,受圣上及诸位高贤感化,早有归顺之心,回去后又如何会反判呢?”
孙传庭笑道:“你就是说出花来,我们也不可能放你回去。这不是人伦问题,若奴酋已死,你去奔丧,倒是可以商量。”
这话说得恶毒,皇太极却面色如常。心里想着,若真的父汗殁了,你们又有新的托词了,到时会放我回去才怪。不过若他们真的愿意放我回去,我应该要如何整顿建州呢?岳托应该会听我的,那代善倒是可以争取,莽古尔泰一介莽夫,阿敏这个家伙有些难以搞定,那就联合代善和莽古尔泰一起对付阿敏。然后重用汉人,和大明争夺一番,虽然不想取代大明,但占有辽东之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